全縣農業發展工作要點
時間:2022-03-11 06:09:00
導語:全縣農業發展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我縣實現“三步跨”戰略總量跨越目標的決戰之年。切實做好農業工作,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發展,事關全縣發展大局。為此,根據上級關于農業工作的有關指示精神,結合實際,明確我縣2011年農業工作要點如下: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深入貫徹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和全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四保一創”的總體要求和《農業發展計劃》確定的目標任務,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堅持不懈地抓龍頭、上項目、壯基地、興產業,努力推進全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11年,全縣實現農業生產總值50.79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種植業產值達到27.87億元,增長3%;林果業產值達到1.49億元,增長5%;畜牧業產值達到12.18億元,增長7%;水產業產值達到9.25億元,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36元,增長15%。全縣新增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4家,達到135家。新增縣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達到70家;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達到38家;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4家,達到9家;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
二、工作重點
(一)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努力實現農業規模化
依托現有資源和產業基礎,結合旅游業發展,突出規模化種養、專業化布局、集約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加快培育各類特色園區和種養基地。
1、種植業:在穩定糧食總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瓜菜為主的高產高效經濟作物。積極推廣“兩菜一糧”模式,加快發展露地瓜菜。堅持冬暖式大棚、大中小拱棚一起上,大力發展設施瓜菜。依托產業基礎,著力抓好綠色有機大蒜生產和雞腿菇、黑木耳、靈芝等食用菌種殖。在貫中大道、州商路、濱湖大道等道路兩側和其他適宜蓮藕生產區域,積極發展蓮藕生產。年內,新發展瓜菜面積11.7萬畝,達到35萬畝。其中,新增設施蔬菜大棚0.47萬畝,達到0.9萬畝;新發展早春土豆3萬畝,達到4.5萬畝;新發展優質大蒜2萬畝,達到9萬畝;新發展食用菌35萬平方米,達到90萬平方米;新發展蓮藕0.4萬畝,達到1萬畝。重點抓好州城街道徐莊高效農業示范園、街道稻屯洼高效農業示范園、接山鎮鄭發設施蔬菜、大羊鎮清水坦設施蔬菜、梯門鎮東柿子園設施蔬菜、舊縣鄉北吉城食用菌、斑鳩店鎮有機大蒜、銀山鎮楊莊設施蔬菜、戴廟鄉王常設施瓜菜、商老莊鄉農業示范園、新湖鄉李樓食用菌、沙河站鎮韓圈有機蔬菜、吳桃園設施瓜菜、彭集鎮龍崮設施蔬菜等14處種植基地。
2、林果業:重點發展以核桃為主的名特優果品。同時,搞好黃金旅游線路標準綠化帶建設,提高觀瞻效果和經濟效益。年內,完成經濟林1.5萬畝(其中,核桃1.35萬畝),苗木花卉2000畝,速生豐產林0.6萬畝,荒山造林0.9萬畝,新建農田林網2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9.5%。重點抓好13處林果基地,包括大羊鎮王莊、大羊鎮西北村、接山鎮中套、接山鎮山神廟、街道王村、街道東海子、梯門鎮東瓦莊、梯門鎮西溝流、舊縣鄉尹村9處優質核桃基地,接山鎮馨園、街道利欣2處苗木花卉基地,街道無鹽大櫻桃基地、接山鎮鑫源酒葡萄基地。
3、畜牧業:堅持走規模化養殖、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大力發展畜禽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場(戶)。年內,全縣規模畜禽飼養場達到1800個,牛、羊、生豬、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9萬頭、110萬只、80萬頭和1800萬只,奶牛存欄突破0.9萬頭,特種動物存養量達到90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萬噸、5.7萬噸和2.3萬噸。重點抓好18處畜禽規模養殖基地,包括接山鎮溢隆、銀山鎮宣博、州城街道南門、戴廟鄉興達、戴廟鄉三里莊5處奶牛養殖基地,新湖鄉王樓、新湖鄉后泊、斑鳩店鎮堂子、銀山鎮毛山頭4處肉鴨養殖基地,老湖鎮李臺、戴廟鄉金山洼、新湖鄉姜口、商老莊鄉鞏莊4處麻鴨養殖基地,老湖鎮西三村、老湖鎮南辛莊2處特種動物養殖基地,大羊鎮苑莊、戴廟鄉后張2處生豬養殖基地,接山鎮下套肉牛養殖基地。
4、水產業:堅持標準化生產與品牌漁業并重,突出發展黃河鯉、烏鱧、甲魚、黃顙、螃蟹、觀賞魚等名優水產品養殖,提升產品質量、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年內,水產養殖面積達到7.8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5萬畝,湖“三網”養殖面積2.8萬畝;名優特水產養殖面積達到3萬畝。預計水產品產量達到7.2萬噸,其中養殖產量5.5萬噸,捕撈產量1.7萬噸。重點抓好戴廟鄉烏鱧標準化養殖基地、商老莊鄉藕魚混養示范基地、新湖鄉鯉魚標準化養殖基地、老湖鎮王臺觀賞魚養殖基地、銀山鎮草魚養殖示范基地、湖品牌水產品生產基地等6處養殖基地。
(二)培植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
一是培優扶強一批。年內,力爭山東光大日月集團有限公司晉升為國家級龍頭企業,山東八里香食品有限公司、泰安姜仔鴨食品有限公司、湖水泊食品有限公司、縣正亮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晉升為省級龍頭企業,山東光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山東鄭佳食品有限公司、泰安香糊食品有限公司、山東聚隆牧業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晉升為市級龍頭企業。二是引進新建一批。圍繞我縣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通過招商引資、社會融資、對上爭取和資源整合等多種形式,謀劃論證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型、流通型、旅游觀光型、生產服務型的農業龍頭項目。年內,各鄉鎮、街道確保新發展1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力爭新增2家以上。
(三)實施品牌戰略,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
一是著力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加強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新發展標準化種植基地10萬畝;培植規模化標準化飼養場24個,爭創省級標準化示范養殖場2家,新建和改擴建自然養豬法飼養場20個;新增標準化水產養殖面積1.2萬畝,達到4萬畝。加強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站)建設。二是加大農產品質量監管力度。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活動,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完善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加強規范化執法能力建設,深化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嚴厲打擊假劣農資和假冒農產品質量認證標識行為。三是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積極開展名特優農產品品牌創建活動,鼓勵農產品認證和商標注冊。年內,新增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基地面積0.6萬畝、2.3萬畝、2萬畝,新認證特色農產品12個。
(四)切實搞好農產品營銷,全面推進農業市場化
狠抓農產品宣傳推介。充分利用農產品交易會、農博會、推介會和新聞媒體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宣傳推介我縣名、優、特農產品,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培育壯大農產品營銷隊伍。充分整合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營銷大戶的力量,形成營銷合力,拓寬營銷渠道,促進農產品順暢銷售。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全面改造斑鳩店大蒜、彭集花生等原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改善硬件設施,提升服務功能。圍繞湖水產品、特種動物等農產品基地,積極新建一批功能完善、設施齊全、手段先進、管理科學、輻射面廣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
(五)加大科技推廣應用力度,強力推進農業科技化
做好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強化農技推廣服務。依托山農大、省農科院等大中院校、科研單位,建立健全由專家、技術指導員、核心示范戶、輻射戶組成的技術指導體系,和由農技推廣機構、科協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科技帶頭人相互配合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品種、集成配套栽培技術和生物防治病蟲害等先進技術,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加強農業信息平臺建設,建成覆蓋縣鄉村的農技服務網絡。整合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和科普宣傳教育,切實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國家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的政策機遇,認真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中小河道疏浚治理、無鹽引汶(清)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國家級匯河段治理工程、省級匯河治理項目、2.3萬畝中低產田改造等重點水利項目。同時,積極搞好稻屯洼平原水庫、戴廟引黃灌區改造、二十里鋪引湖灌區改造、流澤攔河壩重建、北部山區雨水集蓄等工程項目策劃,加大對上爭取力度,爭取上級立項并盡快實施。二是提升農機作業水平。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和裝備,確保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93萬千瓦,同比增長5.6%。小麥種植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率達到60%以上。三是加強農業應急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切實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積極開展動植物疫病防治工作,確保全縣安全無疫。認真做好森林防火和美國白蛾防控工作,確保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
(七)積極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
繼續深化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信息中心,研究確定土地評估、信息、交易規則、用途管制等相關制度,在接山鎮、街道、彭集鎮、沙河站鎮開展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試點,引導農民依法有序進行土地流轉,為土地規模化經營、加快結構調整奠定基礎。切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對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規范完善,抓好合作社管理人員培訓,增強合作社帶動能力。年內新發展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35家。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大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扎實搞好農村金融體制創新。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及時足額發放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機動漁船燃油補貼、移民后期扶持補貼等資金。
三、推進措施
(一)統一認識,加強領導。農業是民生之本。各鄉鎮、街道和各部門要切實增強做好農業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切實把這項工作擺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各級主要領導要親自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分管領導要全力以赴抓好落實,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各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鄉鎮長、主任,分工鄉鎮長、分工主任以及農口各站所負責人都要建立各自的高效農業示范點或種養基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縣農口部門要以培植在全市、全省有較大影響、全縣最高水平的亮點和典型為目標,按照產業鏈分工和部門職責,在指導面上工作的同時,加大新亮點的培植力度,抓出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標準化基地等方面的亮點。農口各部門班子成員和業務科室負責人也要建立各自的示范點,搞好全方位服務。
(二)加強宣傳,搞好規劃。采取現場觀摩、經驗交流、巡回宣講等多種形式,利用群眾身邊的典型,通過效益分析、算帳對比,教育引導廣大群眾改變傳統的種養模式,主動參與全縣農業結構調整。各鄉鎮、街道要依據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和產業特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高起點、高標準制訂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培育農業主導產業,打造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集群,盡快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良好發展格局。
(三)整合資金,加大投入。整合水利、移民、水產、開發、扶貧、南水北調、科技等涉農資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精心策劃項目,搞好對上爭取,將爭取的各類農業項目優先安排到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優先用于農業結構調整,使項目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加大縣鄉財政投入,采取貼息、擔保、補助、獎勵等形式,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村經紀能人和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及爭創名牌產品、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的扶持。千方百計激活民間資本、社會資本,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切實加大農業投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四)強化督導,嚴格考核。進一步修訂完善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工作考核辦法,把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工作納入全縣大督查范圍,定期對鄉鎮、街道農民增收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并將督導檢查情況在全縣通報,一季度一考核一通報,重點工作隨時通報,真正考核出導向、考核出動力、考核出干勁。
- 上一篇:電子政務金效工程匯報材料
- 下一篇:數字礦山構建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