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構建情況打算
時間:2022-03-12 10:24:00
導語:生態環境構建情況打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縣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十一五”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強化保護和改善生態的重大舉措,不斷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力度。植樹造林、水資源保護、能源建設、土地改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城鎮環境質量綜合整治、風景旅游區環境建設等都取得了明顯進展,全縣生態環境總體處于相對良好狀態。但也存在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保護不力,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和現象。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生態縣建設進程,著力構建富裕生態和諧,特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創建省級生態縣為目標,以提升功能、改善環境、恢復和保護生態為主線,以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為重點,全面實施《縣生態縣建設規劃》,打造富裕、生態、和諧的新。
二、目標任務
到2013年,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生態社會基本成型。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生態破壞得到有效遏制,飲用水源質量和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固體廢棄物大部分實現無害化,環境整治步入良性軌道,湖、稻屯洼、大汶河水質按功能區達標;建設項目環保審批率和“三同時”執行合格率達100%;重點污染源工業廢氣、廢水處理率達100%,工業廢水、廢氣排放達標率均達90%以上;確保全縣各項污染物總量控制在上級下達的指標之內。
三、工作重點
1、做好湖水質凈化工程。完成鎮入湖口、鄉出湖口、稻屯洼三塊人工濕地建設,2009年底建設及修復鎮入湖口、鄉出湖口人工濕地1.6萬畝,主要種植蘆竹、蘆葦、芡菱、蓮藕等水生植物;2009年完成稻屯洼人工濕地土地征用,建成人工濕地凈化系統200畝、濕地5500畝,主要種植蘆竹、蘆葦、水面種植蓮藕、芡實。實施沿湖、沿汶河退耕還濕工程,2008年底前,完成統計上報及對上爭取工作,2009年完成退耕還濕2萬畝,2010年完成退耕還濕4萬畝,有效遏制濕地退化趨勢。實施湖綜合整治工程,建設截污防護帶,徹底關閉沿湖的“土小”企業,在州城、、銀山三鄉鎮建設三處污水處理廠和三處垃圾集中收集站,集中處置湖周圍的垃圾。加強對正亮、本才、永盛、三利四家淀粉加工企業的監督管理,2009年6月底前,實施廢水治理再提高工程,確保外排廢水穩定達標,對不能穩定達標的,實行轉產、搬遷、關停。
2、加大城市污水治理。完善縣污水處理廠一期配套設施建設和城區污水收集管網,實施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及二期建設項目,2009年6月底完成污水處理二期2.5萬噸配套設備、污水管網和中水回用工程,達到日處理中水2.5萬噸標準;完成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管網配套,達到雨污分流的要求,實現污水全部進污水處理廠,對園區企業進行集中整治,對已辦理相關環保手續,但沒有達標排放的企業,按照管理權限申請下達限期治理任務,確保園區企業2009年6月份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堅決予以取締。
3、抓好城區大氣污染防治。2008年底前,完成光源熱電有限公司75噸循環流化床鍋爐爐外脫硫工程,實現2009年SO2削減600噸減排目標;2010年底前,關停鑫海水泥機立窯生產線,徹底消除水泥廠的粉塵污染;2009年12月底前,完成中順明興紙業、新華玻璃廠、億納珠光顏料有限公司、國信實業公司等企業自備鍋爐的清潔能源改造工作;加強城區建筑施工現場管理,開展文明工地評比活動,有效控制揚塵。到2010年,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穩定達到二級標準,工業廢氣處理率達100%,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達到96%,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98%。到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上級下達的指標以內,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穩定達到二級標準,工業廢氣處理率達100%,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大于98%,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100%。
4、開展城市噪聲污染綜合治理。加強對歌廳和建筑工地噪聲擾民行為的集中清理和整頓,定期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同時,制止夜間10點到次日凌晨7點使用高噪聲音響和設備進行營業和施工等違法行為。加強城區機動車鳴笛管理,2009年6月底前在城區合理設置交通信號與標志、標線,科學劃分車道和設置專用車道,規定適當行車速度,整體改善交通噪聲環境。到2009年底,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85%,2012年底,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90%,到2013年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95%。
5、加強固體廢物防治。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2009年12月底前完成光源灰沙磚廠、恒通灰沙磚廠擴能改造,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爐渣綜合利用率,到2010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2013年達到87%。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建設,2009年12月底前建成一個日處理150噸垃圾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到2010年,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2013年達到93%。
6、推進生態林業建設。加強荒山綠化,在白佛山、北山、青峰山種植松樹、火炬、銀杏、紅楓等樹種,到2010年,全縣山區、丘陵、平原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63%、33%、14%,2012年分別達到65%、35%、17%;按照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要求,發展城市林業,推進城市綠化美化,規劃建設“四帶”即:“濱河綠化帶”、“高速公路防護帶”、“高壓走廊綠化帶”、“白吉河景觀休閑帶”。“四園”即:“白佛山公園”、“光大油脂公園”、“平湖廣場公園”、“市政廣場公園”。到2013年,共建設“十八片”即:流澤大橋北西片、流澤大橋北東片、焦村西片、平湖中學片、青峰山公園片、白吉河片、加油廣場片、金山酒店片、平湖廣場片、煤氣公司片、亞麻紡織片、金正大廈片、興泰賓館片、供電局家屬院片、佛山廣場片、湖管委片、油脂廠片、卜樓片生態景觀休閑林。面積652.6畝,其中新建443.9畝,改善完善208.7畝。到2009年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1.3%,2010年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2012年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3%,2013年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城鎮人均綠地面積達10平方米,實施人工造林4.1萬畝,綠色通道建設114.3公里。
7、加強資源開發與保護。加大對礦產生態環境和山體資源保護整治力度,有效遏制生態破壞趨勢。加強鐵礦、煤礦、山石等重要資源的地質勘探和開發工作,實行保護性開發。實施礦產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大中型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規劃,加強礦產企業開采回采率、采礦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的監督管理和專項檢查,逐步建立和推行礦產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保證金制度。按照“誰開采,誰治理”的原則,實施礦產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逐步建立全縣發證礦產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恢復責任機制。禁止在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禁采區設置礦權,督促業主對廢棄礦山、道路邊坡進行山體復綠。2009年重點修復縣城李范村片、大羊片、片、銀山片,沿湖片、銀山片山體,到2010年底,李范村片、片、銀山片、大羊片基本修復;加強可采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本著邊開采邊恢復的原則,到2013年底前完成6處采石區宜采區及金牛鐵礦、宏達鐵礦、建龍鐵礦等礦區的生態恢復;2010年底,停止11處粘土磚(瓦)生產,2012年全部停止粘土磚(瓦)生產。
8、實施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作。按照有關要求編制或完善環境優美鄉鎮創建規劃,2009年6月前,新湖鄉、大羊鄉、鄉、斑鳩店鎮、商老莊鄉、沙河站鎮、戴廟鄉、梯門鄉完成環境優美鄉鎮規劃編制工作。2009年12月底前,完成州城、彭集2個國家級及沙河站鎮、新湖鄉、大羊鄉、商老莊鄉、梯門鄉5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作;2010年完成接山鄉、銀山鎮、鎮3個國家級及、戴廟、斑鳩店3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的創建工作。到2013年,80%的村莊建成文明生態村。
9、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企業內部實現物質、能量循環,不排或少排廢物。引導企業加強原料替代、工藝改進和產品設計,強化廢物循環利用,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實現廢物排放“減量化”,達到節能、降耗、增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完成排污總量削減任務,做到增產減污。2009年底,完成社匯酒業、洲際泰亞麻等企業的清潔生產審計工作,到2013年建成省級生態示范區。
10、發展新型生態農業模式。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控制、減少農藥和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強度(折純):2008年不高于450千克/公頃,2009年不高于350千克/公頃,2010年不高于300千克/公頃,2013年不高于250千克/公頃。合理配置農業生物,防止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嚴禁焚燒秸稈。2010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2013年達到85%。全面實施優質糧油、綠色無公害優質果蔬、特色家禽、生態漁業等示范帶動項目,2010年12月底,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有機食品基地綠色食品基地面積58萬畝。基本完成農村改圈、改廁、改廚、改水任務,2009年6月底,有95%以上的村用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2010年農村戶用沼氣池戶數達到17500戶,2012年農村戶用沼氣池戶數達到21600戶,2013年農村戶用沼氣池戶數達到22000戶。
四、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加強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領導,縣政府成立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對這項工作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各鄉鎮、各部門(單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協同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生態環境建設領導負責制、任期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形成“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的生態環境建設工作責任機制。縣政府和各有關責任部門簽訂生態環境建設責任書,明確工作進度,落實具體措施,確保生態環境建設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2、健全制度,依法執政。制定和完善縣生態環境保護、農村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流域綜合管理、濕地保護和建設等規章制度,健全和完善縣生態資源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的地方立法體系。圍繞全縣重點地區、重點生態環境問題,加強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監管,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打擊人為破壞生態環境行為,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3、增加投入,完善機制。建立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生態市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財政部門負責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對重大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建設項目,優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統籌安排,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要求,廣泛吸引外資、民資及其他社會資本,增加生態市建設的資金投入。建立完善專家咨詢、部門聯合會診、公眾參與的決策機制,加強綜合決策。
4、強化監督,嚴格考核。加強對各責任部門生態環境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實行一季度一調度,定期召開調度會,研究有效措施,推廣可行做法。同時,加大考核獎懲力度,每年兩次對所定目標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通報黨委、人大、政府及各單位、各鄉鎮主要領導,作為評先樹優、職級晉升的重要依據。
5、廣泛宣傳,深入發動。縣新聞單位加大新聞宣傳力度,普及生態環保知識,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教育,倡導綠色消費;各級各部門要立足自身實際,深入開展“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綠色學校”和“綠色飯店”等系列“綠色創建”活動,使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文明生活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使生態文明的綠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營造全民參與、共建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
精品范文
10生態旅游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