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工作總結和工作計劃
時間:2022-12-26 09:04:45
導語:農業局工作總結和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以來,我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和省市局下達的目標任務,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凝心聚力、拼搏進取,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圓滿完成今年及“十二五”期間的各項目標任務。。現就我縣今年及十二五期間的農業工作總結如下。
一、工作亮點
十二五以來,我縣農業工作取得了多項殊榮,2013年被列為農業部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唯一的試點縣,頒發了第一證和實現了農村土地抵押貸款實現首貸;同時五年來,我縣相繼被評為“全國基本農國保護工作先進單位”“全省茶葉生產十強縣”、“全省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先進單位”、“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先進單位”、“全市茶葉生產先進單位”、“全市第七屆文明單位”等榮譽。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堅持把抓糧食生產放在首位,保持糧食及主要農產品產量持續穩定增長,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我縣始終堅持把穩定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增強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促進糧食及主要農產品生產的主要途徑。通過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產出率;通過大力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水稻高產創建、病蟲綜合防治等先進增產科技措施的推廣和運用,提高群眾生產技能和種植水平。
1、糧經作物生產穩步有增。2015年水稻總播種面積99821.28畝,其中,早稻560畝,中稻99102.04畝,種植面積與上年相當;旱糧總播種面19699.8積畝。其中玉米399.8畝,早紅薯4300萬畝,早馬鈴薯3500萬畝,早大豆4700萬畝,其他旱糧作物6800萬畝。同時,通過加大糧食生產宣傳力度、切實抓好了糧食播種面積的核實,落實國家發展糧食生產的各項惠農支農政策,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全縣農作物補貼面積共計106218.6畝,補貼資金8406454.52元,已通過“一卡通”全部發放到位。
2、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和土地流轉進一步完善。全縣24560戶農戶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合同已打印完成,并逐步發放到農戶手中,證書打印和數據建庫完成率達95%,剩余10個村正在抓緊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全縣管理系統建設也已基本完成,購置建庫軟件3套,管理系統服務器1個,臺式電腦10臺,針式打印機1臺。完成市、縣聯網對接調試及聯網測試。全縣9個鄉鎮完成管理系統建設調試。全縣土地轉流面5.8萬畝,土地經營權流轉抵押貸款30筆共計570萬元,通過財政惠農通信用貸款90余筆共計4000余萬元。
3、現代農業(有機)示范園建設有序發展。園區現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共17家,家庭農場3家,種養大戶67戶。我縣現代有機農業示范園區以有機水稻與白茶、有機蔬菜為主導產業,規劃面積4289畝。其中有機水稻示范園1546.81畝,有機白茶示范園2487.24畝,有機蔬菜示范園229.38畝,白茶加工廠25.55畝。
4、農業產業化工作取得新進展。全縣農業產業化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4家,其中省級6家,市級龍頭企業8家;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達到144戶,同比增加10%,平均每個合作社吸納95戶農戶,覆蓋全縣51.7%以上農戶;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數達12家,同比增長33.3%,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和大戶、能手的帶動,全縣新增300畝以上基地15個,新增100畝以上種糧大戶30多戶,是前三年的總和。
5、綠色有機農業平穩發展。十二五期間以來,我縣全縣有機農業示范園區面積擴大至23萬畝,涉及全縣所有鄉鎮。其中耕地7萬畝,旱地及野生采集地16萬畝,通過認證的有機產品26個。
6、茶產業發展不斷壯大。十二五期間以來,我縣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全民參與、社會服務”的工作思路,采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通過制定各項優惠政策、落實補貼,建立良種示范園,應用各種媒介積極宣傳推介,加大物資投入等實措全力支持茶產業發展,為茶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到2015年我縣現有茶園面積達9.06萬畝。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積極參加各場農博會、茶博會的同時成功舉辦了縣第一、二屆茶文化節,省市領導親臨指導,接待省內外客商3000余人次,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招商效果。現全縣茶企業21家,專業合作社8家,涉茶人員1.2萬人;落實建園、苗圃、肥料等各項補貼計200多萬元。在茶業聯合會舉辦的“2012名優茶評比”活動中,由鑫貿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選送的春騰牌“有機白茶”、大段古橋山嵐茶場選送的“山嵐春有機綠茶”和縣一杯紅民茶有限公司選送的唱紅牌“寧紅一杯紅”分別榮獲金獎。
(二)扎實抓好農經、土肥、植保、執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各項強基工作,全縣農業基礎得以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生產及經營管理水平逐步增強
1、農村經營管理進一步規范。進一步完善了村級財務委托鄉鎮服務制度,全縣9個鄉鎮開展了2011年、2014年村級換屆選舉審計工作。加強了農民負擔監督、檢查,執行了減負各項制度,健全了長效監管機制;規范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進一步落實了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監管機制,深入推行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信息化建設管理,并進行了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建設,各鄉鎮接入財政內網,建立“三資”管理平臺,配備了電算化管理設備,舉辦了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建設培訓班。
2、及時組織開展農作物病蟲害植保植檢。五年來,全縣累計組織防治各種病蟲草鼠害約45萬畝,挽回產量損失約108萬公斤。其中今年組織防治8萬畝,共計挽回產量損失約20.8萬公斤。2015年共深入田間開展病蟲調查52人次,向上報送病蟲信息24期,病蟲情報12期96份。
3、推廣好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十二五期間以來,共組織實施了5年度的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累計完成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150萬畝,在全縣9個鄉鎮98個村(居)委會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野外調查和土樣采集工作,開展樣品測試2600個,發放施肥建議卡9.2萬份,累計完成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大面積推廣150萬畝次。
4、加大了農業行政執法力度。一是加大各種涉農法律法規宣傳貫徹,增強廣大干部群眾法制觀念和依法經營意識;二是切實加強國家禁用、限用等危險化學農用物資的管理和使用,強化宣傳、指導和檢查,有效保障農業生產環境資源;三是嚴厲打擊各種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無證經營農資等違法行為,共檢查企業、個體農資經營戶經營門點68個(次),收繳銷毀假冒偽劣、過期失效農藥5個品種,查處退回未經登記公示種子330公斤;2015年農業局組織農資打假活動12次,在縣城區域及9個鄉鎮對經營農資的單位及個體進行執法檢查,凈化了農資市場,2015年未出現種子、化肥、農藥坑農害農事件,保護了農民利益。
5、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一是健全縣、鄉、村三級監管體系,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于2012年立項,項目總投資320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240萬元,地方配套80萬元,于2015年10月通過項目驗收正式投入使用。全縣9個鄉鎮均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每個行政村均設立了1名監管員。二是開展農業投入品及農產品質量專項整治,控制有毒有害農業投入品的使用。2015年,完全面成省監督檢測抽樣、例行監測抽樣任務和快速檢測抽樣400個,定量檢測抽樣400個的任務。三是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申報“三品一標”認證。全縣通過“三品”認證的產品共13個。
6、大力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十二五以來,我縣按照“陽光工程”項目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要求,累計完成了10345人培訓任務。同時,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要求,認真組織開展“陽光工程”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特別是今年,我們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確定了農業科技培訓中心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創新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采用課堂講授、實訓基地操作、疑惑解答等方式開展培訓,全年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0人,其中生產經營型200人,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200人,11月底已全部完成。通過培訓,培養了一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我縣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提供了人才保障和人力資源的支撐;
三、主要經驗及體會
1、認真貫徹黨和國家關于農業農村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切實把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是促進全縣農業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下發了關于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不但實行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生產資料增資綜合補貼及農機購置補貼等極大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發展。二是縣委政府緊緊抓住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時機,及時制定出臺一系列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組織領導全縣各級各部門堅定不移地抓好各項惠農政策的宣傳、貫徹和落實,讓群眾充分享受到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切實調動全縣廣大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有力的保障了農業的順利發展。
2、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縣農業部門積極主動向農業部、省農業廳等上級政府部門爭取到各種農業發展建設項目50余個,種糧大戶工程、農村能源建設、陽光農民培訓、測土配方施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糧食高產創建等各個方面,累計投入項目建設資金4500多萬元。通過項目資金的投入建設和實施帶動,進一步改善了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了科技培訓和實用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有力推進了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收,為積極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四、“十三五規定”工作計劃
“十三五”時期,我縣農業工作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發全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增強“興農富民”的意識,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核心,全縣整體推進有機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提高農業產業水平和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線,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科技農業,努力實現我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跨越。
堅持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這個核心,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增收能力。在穩定土地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改善糧田的基礎設施和土壤地力,推進高產、優質、高標準的生產基地建設,穩定發展糧、油、菜等常規產業,確保農產品供應安全。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健全基層農業服務體系,推進農業信息發展,打造休閑旅游農業品牌。到202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06953萬元,比2015年增加21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632元,比2015年增加強3164元,其中糧食總產達到62033噸,油料產量達到767噸,茶葉面積達到10萬畝,有機蔬菜3萬畝,經濟作物產值達到4.6億元。發展國家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0家,市場龍頭企業15家,全縣整體推進有機農業發展。
五、二○一六年工作計劃
2016年,我局繼續進一步理清思路,把握發展主線,認真落實黨風廉政主體責任建設,積極營造向上爭取良好氛圍,為改善我縣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扶持扶強農業龍頭企業,推進全縣現代農業發展再作新貢獻。
1、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和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繼續抓好土地確權發證工作,力爭上半年全面完成土地確權發證工作。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賦予農民對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認真執行《關于規范農村土地流轉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施辦法》,建立完善的縣級土地流轉交易服務中心,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實現有服務場所、服務人員、服務制度、服務內容,試點耕地經營權、林權和水權流轉合署辦公、交易,規范流轉程序,為居民依法自愿有償流轉承包土地提供優質服務。
2、進一步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強涉農資金的整合,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農村建設等資金的整合力度。加大“財政惠農信貸通”試點工作推進力度,落實財政風險補償金,擴大信貸規模。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拓寬農村融資渠道。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
3、進一步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依托主導產業和優勢資源,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加大對農業農村貸款貼息、財園信貸通、品牌等扶持力度,扶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力爭新增市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1家,新增或引進國家級1家。加大對華裕、榮通、奔步科技、金源等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年銷售過億元的龍頭企業5家以上,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開展對外貿易。
4、進一步發展特色產業基地。圍繞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強化物質裝備能力、提升標準化建設水平,全力打造全國首個整體有機農業縣,建立檢測、執法、監管體系,確保有機耕地、山林面積占全縣總量的比重分達到50%和20%,以金源、春韻、鑫貿、一東公司等企業為依托,大力發展茶葉、竹筍、水稻、魔芋、蔬菜等有機農產品基地。
5、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大力推進“百縣百園”工程,重點抓大塅鎮古橋、交山示范園建設,以茶葉、有機水稻、有機蔬菜生產加工、生態農業觀光為主導產業。加快園區“三通”、玻璃溫室、有機農產品加工車間、辦公樓的基礎建設,完成耕地高標準改造,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發展現代種養業,引進1-3家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
6、進一步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農業。以化險福地、湯里溫泉、燕鳴溫泉、天柱峰景區、仙姑壇等生態旅游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以特色產業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業,創建一批精品休閑農業示范點。把生態休閑農業與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農村生態保護、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起來,加強規劃引領,強化政策扶持,推進統籌發展。
7、進一步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健全農業綜合執法體系,進一步整合監督檢測資源,實行整體聯動、全程監管,逐步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以徹查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農藥為重點,加強執法和宣傳力度,凈化農業投入品市場;以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推行生產檔案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體系;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的監測,增加檢測品種和數量,提高檢測頻率和密度,全縣抽檢蔬菜、水果等樣品100個,杜絕農殘超標產品進入市場。
- 上一篇: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
- 下一篇:婦產科術后鎮痛的效果及護理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