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局上半年總結及下半年計劃

時間:2022-09-29 03:28:40

導語:農業農村局上半年總結及下半年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局上半年總結及下半年計劃

2021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視察重要講話精神,中央、省委、州委及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一號文件精神,全省農業現代化推進大會精神,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推進農業現代化,初見成效。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州級下達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任務是15770元,增速9.0%。第一季度完成5397元,比上年增19.8%。第二季度預計完成8658元,比上年增10%。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21年州級下達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絕對值41.18萬元,增速8.1%。第一季度完成8.67億元,比上年增8.6%。第二季度預計完成18.99億元,比上年增8.7%。

——茶葉產業:新增茶葉種植面積0.02萬畝,茶葉采摘面積達到26.23萬畝,茶葉總產量6895噸(較2020年同期增長11.02%),總產值18.64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15.0%)。

——蔬菜產業:完成蔬菜種植面積18.14萬畝,占全年任務27萬畝的67.19%。

——生態畜牧業:存欄生豬19.22萬頭(完成全年任務的128.99%),其中能繁母豬1.108萬頭;出欄生豬9.18萬頭(完成全年任務的51.66%)。存欄牛4.76萬頭,出欄牛1.03萬頭,產值5.712億元,預計全年出欄牛2.07萬頭、產值2.484億元。存欄羊1.16萬只,出欄羊0.47萬只,產值0.174億元,預計出欄羊1萬只、產值0.15億元。

——家禽產業:發展規模養禽場共50家,其中5000羽以上的蛋雞養殖場5家,家禽存欄81.84萬羽,其中蛋雞18萬羽;累計出欄75.63萬羽,蛋產量1465噸。

——中藥材產業:完成中藥材種植總面積2.7萬畝,完成任務數的94.7%;產量完成482噸,完成任務數的8.46%;產值完成438萬元,完成任務的3.5%。

——水果產業:果樹種植面積達7.25萬畝,投產果園面積達4.5萬畝,累計產量1.5萬噸。

——食用菌產業:推廣食用菌種植面積1257畝(萬棒),完成任務的62.85%;產量完成4383噸,占任務數的87.66%;產值完成5610.2萬元,占任務數的80.15%。

——生態漁業產業:水產養殖面積700公頃,實現水產品產量1700噸,同比增長0.8%;產值3650萬元,同比增長0.95%。

二、重點工作推進情況

(一)狠抓生產培訓,保農業發展基礎穩

1.春耕夏收。完成春播59.26萬畝,占春播計劃53.65萬畝的110.4%。其中:糧食38.42萬畝(水稻20.46萬畝,玉米12.4萬畝,雜糧0.08萬畝,薯類4.37萬畝,大豆1.11萬畝)、蔬菜18.14萬畝、其他春播作物(中藥材)2.7萬畝。

2.生豬生產。一是合理布局。生豬養殖區域主要分布于鎮—鎮—鎮和鎮—鄉兩條線,綠茵湖辦事處和辦事處處于城市上游區域不宜發展大規模生豬養殖,主要發展小型養殖為主;二是做大增量。在原有養殖場基礎上新建、改擴建規模養殖場共25個,新建已投入使用的有市村養殖場、市養殖場、市農牧實業有限公司等12家,在建的有市中草藥茶香烏金豬生態養殖基地、市海大集團鎮村育肥豬基地、市鎮3萬頭商品豬養殖小區等;三是以大帶小。制定了“大場帶小場”補欄增養行動方案,依托企業飼養管理模式帶動全市生豬產業發展,其中海大集團帶動市養殖有限公司、市豪勇養殖專業合作社、市旺華養殖專業合作社等11個養殖場;新希望帶動榮炳養殖場;雙胞胎集團帶動市農牧實業有限公司。通過“大場帶小場”模式已投入使用10個場,存欄生豬19.22萬頭,出欄生豬9.18萬頭。

3.壩區結構調整。完成壩區結構調整28個,引進企業、合作社共59家,其中:企業40家、合作社19家,實現28個壩區企業、合作社全覆蓋。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完成土地流轉或入股面積39470畝,累計完成壩區結構調整面積83206畝,其中:完成蔬菜種植面積12874畝,中藥材2785畝,優質稻33836畝,優質油菜30756畝,其它(水果、花卉)2905畝,其中:脫貧戶1794戶5962人,累計完成2個樣板壩區和26個達標壩區創建工作。

4.農民技術培訓。一是開展以果樹管護、蔬菜栽培、畜禽防控、生態畜牧業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6期1337人;二是開展短平快種養殖技術培訓(蔬菜園藝工、家禽養殖、生豬養殖)共5期,260人;三是開展農民全員技能培訓(茶葉加工)1期45人。

(二)補齊產業短板,保農業產業質量優

1.茶品牌打造。一是品牌價值穩步提升。2021年,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品牌價值以40.2億元獲評“最具傳播力品牌”,品牌價值同比增長13.95%。二是雙手采茶技能大提升。強化春茶采摘水平,以賽提技,3月18日,在市鎮村舉辦2021年省雙手采茶大賽(初賽場),全市八個鎮(鄉、街道)的16支茶葉企業(合作社)代表,80名參賽選手參加比賽,共設個人獎和團體獎22個獎項。有效提升了茶農采花技能。三是承辦全省春季斗茶大賽。4月初,由市承辦的以“綠色·標準·傳承·創新”為主題的2021年省春季斗茶,經過近一個月的精心籌辦,大賽的組織獲得了省茶葉領導小組領導的高度評價,比賽取得圓滿成功,本次比賽共有165個茶樣產品進入省級決賽,評出茶王8個。這是自2015年我省舉辦首次斗茶賽活動以來,省賽首次移師市州舉辦。

2.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面積15000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任務面積2300畝,項目計劃修建灌溉渠道42條共計33.441km;排澇渠1條共計1.544km;機耕道共26條共計16.921km。實施地點涉及市鎮擺桑村,辦事處黃豐村,鎮村。項目總投資預計2250萬元。項目計劃今年實施完成,目前設計基本完成,正準備開展招投標工作。

3.農產品質量安全。一是例行抽樣:全年任務706個,現已完成抽樣184個,檢測108個,其中:省級完成抽樣24個,檢測20個,合格率100%;州級完成抽樣55個,檢測32個,合格率100%;縣級完成抽樣95個,檢測56個,合格率100%。二是快速檢測:全年快速檢測任務1006個(其中,縣級300個,鄉鎮2100個),現已完成快速檢測785個(其中縣級完成189個,占全年任務300個樣的63%;8個鄉鎮共完成快速檢測840個樣,占全年任務2100個的40%)。三是“兩品一標”申報:積極鼓勵和引導其他符合申報要求的企業進行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目前新增1家企業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為佳穗綠色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大米;共有11家企業17個產品獲得有機產品認證;“大米”、“紅鯉”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已向農業農村部申報,現正在審批中。

4.農業機械化。春耕生產期間,動員全市農機操作手、農機合作社,投入農機具12600余臺套,助力春耕生產,培訓機手620人,檢修農機具340臺套;組織農機安全檢查12次,出動農機監理人員40余人次,檢查農業機械60余臺次,發放宣傳資料2000余份,發送通知提醒短信4000余條,檢查農機銷售點23次;配合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在鄉鎮道路上對從事運輸作業的拖拉機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共計開展聯合檢查14次,檢查拖拉機40余臺,查處拖拉機違法行為14起。全市完成機耕面積28.62萬畝,占州全年機耕任務數38萬畝的75.3%;完成機械化播種面積2.61萬畝,占州全年機械化播種面積任務數3.2萬畝的81.5%。已完成年度季節性生產任務。在我市鎮舉辦了“州水稻全程機械化及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現場會”,充分展示了我市農機農藝發展成果。

(三)推動鄉村建設,保農村綜合治理效果佳

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是制定了《市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市農村戶廁摸排工作方案》,全年改廁任務為4100戶,目前正在有序推進中;二是以30戶以上村莊為重點,累計清理殘垣斷壁21處;三是完善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實行“戶三包、組收集、村轉運”工作機制,實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蓋,做到垃圾日產日清。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021.15噸,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61.8噸;四是強化公共水域綜合整治,加強轄區池塘、溝渠等各類水域保潔,加強已建王司、集鎮污水收集處理和設施運行維護管理,累計治理村內溝渠646.22公里,清理村辦水塘74口(次)。

2.宅基地整治。積極開展農村亂占耕地整治工作,配合市自然資源局完成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摸底調查,并督促各鎮(鄉、街道)全面叫停違規建房行為,針對2020年7月3日之后頂風建房的農村建房情況進行依法立案查處,共查處違建數量共65起,其中涉及立案查處8起,現已拆除違章建筑2棟。

3.“村社合一”發展。創建110個股份制經濟合作社,其中:109個村級股份制經濟合作社、1個組級股份制經濟合作社。共界定8.8萬戶32.5萬人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并轉化為合作社股東,完成了上年度余留的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將集體資源、資產、資金納入股份制經濟合作社并折成股份量化到合作社股東,完成股權證制作并全部發放到戶。出臺了村社合一推進方案及參與擬定村社合一考核方案,從頂層設計上推動村社合一規范化組建、實體化運營、企業化發展。的做法被《改革情況交流》刊載。

4.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全面開展油菜、馬鈴薯、蔬菜、茶葉、水稻秧田、玉米、果樹等農作物主要病蟲害調查工作,重點對油菜菌核病、水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馬鈴薯晚疫病、茶小綠葉蟬、柑桔實蠅等進行系統監測。共印發病蟲情報14期,向農業部及省、州上級業務部門發送“小麥、油菜、馬鈴薯重大病蟲發生動態周報”8期,“水稻、玉米重大病蟲發生防治信息周報”6期,及時為各級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提供準確的病蟲信息。

(四)拓寬資金渠道,保項目謀劃落實好

1.招商引資。一是科學編制項目。已完成2021年農業產業招商引資項目庫編制工作,謀劃了56個招商項目,總投資54.122億元;編制了17個重點產業招商引資項目,總投資17.28億元,并制作招商引資PPT。二是堅持走出去招商。共外出招商引資2次,3月23日赴北京同仁堂洽談刺梨加工項目;4月21日赴廣州開展中藥材產業招商。三是聚焦優化服務。提供“保姆式”服務,讓在談項目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共洽談項目14個,落地項目6個,已簽約1個,擬簽約5個,到位資金5830萬元。已簽約市生豬交易市場建設項目;已引進萬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凱口壩區、河流壩區種植茭白,總投資1400萬元;州蔬鮮農業有限公司在江洲壩區投資3000萬元種植蔬菜;勻藥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5480萬元在鎮種植太子參10000畝,新建加工廠1座;亙藍母圖民族布藝蠟染開發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在鎮種植藍靛3000畝。

2.固定投資。2021年固定資產投資任務是3億元,截止目前已入庫4個項目,總投資11904萬元,現已完成3515萬元。

3.爭資爭項。局領導及各中心、站所負責人共赴省廳拜訪12次,爭取到上級農業項目22個,獲批總資金1.053億元。其中上千萬元以上的項目有:國家數字農業示范基地項目2000萬元、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項目1000萬元、省級現代農業(茶葉)園區建設項目1500萬元、高標農田項目2250萬元。目前,省廳基金類的項目已申報近20億元,相關工作正在積極對接中。

(五)強化黨建引領,保業務根基建設牢

一是黨建促思想提升。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暨“牢記殷切囑托、忠誠干凈擔當、喜迎建黨百年”專題教育等相關重點工作。開展黨史學習9次、黨組專題研討3次、集中學習2次。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了清明祭掃烈士墓和觀影、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主題黨日等相關活動,上主題黨課5次,開展宣講2次。結合工作實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相關工作,為群眾辦實事25件。多想舉措并進,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集力和戰斗力。二是黨建促業務提升。努力建立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擔當作為、作風嚴實的機關干部隊伍,采取黨組理論中心組引領學、專家輔導學、支部日常學等多種形式,持續開展機關干部大學習、大培訓,把提升干部能力、推進工作落實、提升工作質量和開展黨組織活動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實現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相融相促。局黨組班子成員定期到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隊員所在村調研指導、推進工作6次,在業務工作、管理創新、服務民生等方面積極進取,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等諸多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助力農業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問題,為農業農村工作高質量經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三、存在的問題

(一)主導產業效益與品牌知名度不匹配

作為中國十大名茶,具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及業內名士的贊譽。但實際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上與其他十大名茶仍有差距,特別是大宗茶交易市場占比較少,存在“業界熱、業外涼”的問題,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效益發揮不好,與品牌知名度不匹配,亟待進一步挖掘其品牌市場價值。

(二)基礎設施項目支撐不足

市屬非貧困縣,多年來得到上級資金支持上較少,加上市級財力有限,在農業上投入不大,導致長期以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基礎設施硬件支撐不足。

(三)項目資金撥付不及時

當前市財政資金緊張,嚴格限制各部門的資金撥付申請,上級下達的資金不能及時撥付,長期拖欠施工單位等第三方服務公司的款項,導致工程項目實施、工作推進進度緩慢。

(四)農產品加工業體量小

農業產業化發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緩慢,全產業鏈打造薄弱,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品次等問題突出,農產品加工環節依然是我市農業發展的短板。

四、下步工作計劃

(一)“一核六業”提升工程

圍繞“一核六業”產業布局,做強核心產業(茶),做大重點產業(生豬、蔬菜、水稻),做活特色產業(中藥材、刺梨、水果),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特別是持續推進茶園提質增效,積極探索“雙十”模式(戶均十畝茶,戶均年收入十萬元),調動農戶參與茶園管護的積極性,結合扶貧產業資金項目帶動完成標準化茶園管護10000畝,建設300畝本地茶樹品種苗圃。抓好2021年市省級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創建工作。持續推進蔬菜產業提質增效,按照“相對集中、連片開發、形成規模、高效栽培”的基本思路,實現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9萬畝(次)。重點圍繞辣椒、茄子2個優勢單品,突出“市場化、現代化、綠色化”的目標,實現優勢單品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次)以上,同時大力推廣“321”高效栽培模式1.7萬畝(次)以上。大力實施生豬產業“三百工程”,發展綠色稻+、精品水果、刺梨提質加工。

(二)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項目大力實施農田水利工程,力爭今年完成1.5萬畝建設任務;適度規模發展設施農業,積極申報建設高效日光溫室,以及配套建設蔬菜生產基地噴滴灌設施;積極謀劃向上爭取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項目,新建冷庫12座,規劃庫容4萬立方,配套冷鏈物流車等其他相應冷鏈設備。全面提升農業配套基礎設施支撐。

(三)傳統產業提升工程

一是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在36.2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不低于22萬畝,提高單產確保糧食總產量穩中有增,力爭完成糧食產量13萬噸以上。推進“大米”、“紅鯉”地理標志產品申報,推進優質稻種苗研發,做好凱口有機大米文章,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以“公司+村社合一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在鎮凱口大壩、凱陽大壩、凱酉大壩等為核心,開展有機大米生產。大力發展“綠色稻+”產業,重點發展以鎮甲登村“紅鯉”為主的稻花魚產業,推進“紅鯉”地理標志產品認證,采取“稻+油菜”模式,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實施“雙全萬元”油菜示范推廣及加工,把打造成全省的優質油菜產業示范基地。二是打造“兩線”生豬現代養殖走廊。抓好生豬產業“大場帶小場”模式的推廣應用,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有效利益連接。三是以農投公司為主導,引導、、、等鄉鎮有條件的村社合一合作社,利用廣扶資金、財扶資金及其它自籌資金,積極與海大、正邦合作,利用龍頭企業的“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技術、統一銷售”模式,迅速壯大村級經濟。四是繼續挖掘全市養殖可利用地資源積極建設生豬養殖小區和原有的中小型養殖場進行升級改造,打造——和——“兩線”生豬養殖走廊,力爭實現2021年底生豬出欄超過19萬頭。抓好生豬線上交易平臺和生豬物流中心建設項目,繼續推進僑銀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重慶榮昌生豬線上交易市場合作事宜爭取年內建成運營。

(四)一二三產融合提升工程

一是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抓好綠茵湖產業園區、小圍寨辦事處農產品加工園建設,重點做好農產品加工業招商引資工作,集中發展一批茶葉、糧食、菜籽油、海花草、等加工業;依托市潤景食品有限公司、桂花臘肉等生產加工企業,做好生豬產品分割、冷鏈、民族特色肉類加工。加強黔勻和農產品物流園建設,逐步將其打造成全州第一的蔬菜、農機、農資和中藥材物流交易中心。二是開發農旅一體化項目。茶旅:按照一山兩園一城一臺戲的思路,以螺絲殼山為起點,鏈接茶博覽園—綠博覽園—茶城—茶文化一臺戲這樣一條精品茶旅線。花旅:依托中國農科院“雙全萬元”(全區域打造、全產業鏈打造、萬元每畝收入)示范縣的打造,在小圍寨——凱口—沙拉河一線打造以油菜花(花期定制,四季有花)為主的田園花旅線。康旅:打造好繞河、小圍寨大河、螺絲殼茶山、總陽民族村寨等鄉村旅游示范點,用好沙拉河省級大健康康養產業示范基地招牌,升級打造一批農旅一體化休閑康養示范線。

(五)干部作風及重點工作提升工程

一是以“三憑三強”提作風。憑作風吃飯、憑數據說話、憑項目論英雄,強責任心、強執行力、強榮譽感,扎實做好干部作風建設工作。全局干部職工團結一心,乘勢而為,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黨的建設為引領,繼續發揚在脫貧攻堅、產業革命、非洲豬瘟疫情防控、肺炎疫情防控等各大戰場錘煉形成的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優良作風,扎實做好各項工作。認真總結“十三五”期間農業各項數據指標完成情況,縱向比省州下達任務的超額完成度,橫向比較州內外做得好的縣市,主動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科學布置好各自領域的“十四五”發展指標目標任務,用數據說話,力爭農業農村發展各項指標數據在全州名列前茅。

二是以“三抓三保”突重點。抓項目、抓招商、抓示范,保上級精神貫徹落實到位、保重要農業指標省州靠前領先、保常規工作穩步推進。第一,加強與州局、省廳對應部門的工作對接匯報,隨時掌握上級政策方向和項目投資意向,做好承接項目的謀劃和儲備,全力爭取上級項目資金。第二,堅持“走出去”戰略,主動對接省內外知名大企業,上門招商。采取“盯緊、咬住、拖回”的戰術,對招引的目標企業,創造一流的優良服務和投資環境打動企業,全力引進企業落地。第三,圍繞重點產業打造示范亮點,積極爭取省州的現場會到我市召開,如籌備好七月份在我市召開的全省農業綠色增效現場會,謀劃爭取如生豬線上交易平臺、雙全萬元示范等省級以上的現場會到我市召開,同時重點打造好主導產業和三產業融合示范亮點,創造農業現代化模式,通過示范引領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第四,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出發,第一時間把上級的精神貫徹到每位干部身上,落實到具體工作中。第五,以做強產業為基礎,繼續優質農業總產值及增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三項高質量發展指標在全省城區方陣的靠前位次。第六,常規工作保持穩中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