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婦幼保健工作安排
時間:2022-05-06 10:28:00
導語:地區婦幼保健工作安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2年婦幼保健工作以保障婦女兒童健康為目標,以預防控制危害婦女兒童主要疾病為重點,加強產科質量和基礎保健質量建設,保持“兩個”死亡率穩定在較低水平,促進全市婦幼保健工作的新發展。
一、工作指標
1.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0/10萬以下,杜絕可以避免的孕產婦死亡;
2.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95%以上;孕婦產前篩查率達65%以上;
3.24-28周高危孕婦縣級評定率達95%以上;重度高危報告率、管理率和規范轉診率達100%,杜絕重高危漏選;
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達7‰以下;3歲以下兒童連續系統管理率達95%以上;
5.新生兒疾病篩查率達98%以上,新生兒聽力篩查率達95%以上;
6.婚前醫學檢查率達90%;完成農村婦女“兩癌”篩查項目任務數;
7.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剖宮產率控制在43%以下;
8.全面實施農村婦女增補葉酸和住院分娩補助,葉酸服用率達90%,葉酸服用依從率達到70%;全面完成農村住院分娩補助任務數。
9.艾滋病陽性孕產婦、嬰兒服藥率均達80%以上;艾滋病、梅毒感染孕產婦規范及時報告率達100%。
10.鞏固省級孕產婦、兒童保健規范化門診創建成果,創建市級鄉鎮孕產婦、兒童保健規范化門診1-2個。
二、工作要點
1.積極籌備市級婦幼保健院建設
當好政府參謀,加強調研論證,配合協助開展項目立項、論證、設計、審批等工作;積極拓展服務項目和內涵,為建設具有特色的市婦幼保健院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2.扎實做好基礎保健工作
進一步健全三級網絡建設,強化孕產婦基礎保健管理。婦幼保健責任醫生建立規范的婦幼保健工作臺帳,掌握轄區范圍內孕產婦保健動態,充分發揮三級網絡的管理作用。基層婦幼保健人員要深入鄉、村,摸清孕產婦底數,實行對高風險孕齡婦女的評估、監測,做好孕期保健宣教工作。加強重高危妊娠的篩選、監護與追蹤,從各個環節上減少孕產婦死亡的可能性,努力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3.強化圍產保健和產科質量建設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本著經常性、基礎性、實用性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等方面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婦幼保健和助產技術人員的服務能力。對指定搶救孕產婦的縣級綜合性醫院,要加強產科專業人員業務培訓,更新專業知識。要建立規范的高危孕產婦門診制度,暢通孕產婦搶救綠色通道,提升危重孕產婦搶救技術水平和圍產期保健質量。年內要對從事助產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開展一次產科質量大檢查。
4.全面推進婦幼保健服務均等化
圍繞“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管理,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積極實施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工作,提高婚前醫學檢查質量,做好對傳染性、遺傳性疾病的篩查和婚前衛生指導、咨詢等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全面實施農村婦女增補葉酸和住院分娩補助,完成省下達任務數。完善葉酸發放各個環節,切實提高孕前和孕早期農村婦女葉酸服用率和依從率。全面開展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項目,選擇好對農村婦女“兩癌”檢查的單位,落實“兩癌”免費檢查項目組織管理和質量監督等工作。繼續做好傳染病母嬰傳播預防工作,落實阻斷母嬰傳播抗病毒藥物的應用,協調好傳染病感染孕產婦的定點分娩點以及產后訪視、嬰兒隨訪和檢測等服務。
5.切實重視流動人口婦幼保健管理
全市流動人口出生數是戶籍地的二分之一。各級醫療保健機構要繼續推行對經濟困難的流動人口平產、孕期保健實行限額收費服務,并大力宣傳限額收費的優惠政策,讓更多的困難群體享受這項優惠政策。積極探索流動人口孕產婦管理方法,逐步實行屬地化管理,做到“發現一個,管理一個”,擴大流動人口孕產婦管理覆蓋面。要健全制度,規范服務,提高住院分娩率,總結出流動人口婦幼保健的有效管理機制、管理手段和服務方式。
6.嚴格加強剖宮產手術管理
要充分利用孕婦學校等健康教育場所,廣泛深入宣傳自然分娩的好處和剖宮產術的風險,營造合理控制剖宮產率的良好氛圍。各級醫療保健機構要改變產科服務模式,提倡自然分娩,推廣產科適宜技術,輔助降低剖宮產率。強化產科醫生觀察產程和順產處理的能力,嚴格掌握剖宮產手術指征。各地要加強轄區內剖宮產手術服務的準入與管理,定期對開展剖宮產手術的醫療保健機構進行產科質量和剖宮產手術管理的抽查和評定。
7.積極履行出生性別比治理職責
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助產技術服務機構和人員的準入,進一步規范《出生醫學證明》的使用與管理,加大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市場監督力度。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嚴肅婦幼保健各項數據的報送,特別是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數據,要經得起倒查、實查。堅決杜絕漏報、瞞報和非法進行胎兒性別鑒定的事件發生。
8.爭取建設婦幼保健信息管理平臺
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建立全市婦幼保健信息平臺,為廣大群眾提供統一的婦幼衛生信息和咨詢服務平臺,實現全市婦幼保健信息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協同聯動,滿足全市人民日益對健康增長的需求。
- 上一篇:衛生財務工作打算
- 下一篇:全市無償獻血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