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編辦工作計劃

時間:2022-01-18 06:39:00

導語:市編辦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編辦工作計劃

2009年省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第五次黨代會、五屆三次全會、五屆四次全會、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堅定信心、沉著應對,堅決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竭力保增長、促發展,突出抓好民生問題,保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決策的落實,支持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經濟結構和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加大“三農”、教育、衛生、社保、住房保障等重點民生和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投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我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優先安排民生規劃資金,確保民生項目落實

根據《規劃》,2009年省級財政應負擔重點民生項目216,224萬元,實際安排220,022萬元(不含中央補助資金和市縣安排資金)。其中,一般預算安排支出216,247萬元,增加86,625萬元,增長82.2%。具體情況是:教育工程安排76,240萬元,增加17,562萬元,保障義務教育經費,提高義務教育教師崗位績效工資水平,農墾中小學全部移交地方管理,教師與地方同等待遇,繼續推進教育扶貧工作;促進就業與再就業工程安排1,100萬元,增加900萬元,開展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公益性崗位補貼;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體系建設工程安排36,107萬元,增加19,528萬元,支持提高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擴大居民醫保覆蓋率和省直重點醫療機構建設,支持解決農墾衛生院“一無三配套”問題;社會保障工程25,252萬元,增加11,990萬元,支持提高城鄉低保補差水平和五保戶供養水平,農墾社會保險實現屬地化管理,與地方同等待遇,建立村干部生活補貼長效機制;住房保障工程7,200萬元,增加2,750萬元,支持廉租房建設、少數民族茅草房改造和危房改造,解決中低職級公務員住房困難;農民增收工程安排11,200萬元,增加7,835萬元,加大對種糧農民補貼和購買農機具補貼力度,提高農業科技110服務能力;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安排62,923萬元,增加53,973萬元,加大城鎮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農村沼氣和海防林建設等。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擴大內需促進發展

一是加大基本建設投入,刺激農村消費需求。安排省財基建支出40,000萬元,比上年增加17,000萬元;安排國債轉貸資金還本付息3,600萬元;新增安排以工代賑省級財政配套資金和革命老區省級財政配套資金1,550萬元;安排家電下鄉財政補助省財政配套資金3,000萬元。

二是支持構建交通網絡建設。安排交通運輸支出122,295萬元(含該科目中安排的基本支出,不含政府性基金,下同),比上年預算數增加103,871萬元,增長563.8%。

三是支持重點開發區和項目建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安排洋浦開發區建設補助30,000萬元,用于完善洋浦保稅區基礎設施;安排??诒6悈^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定額補助2,000萬元,支持??诒6悈^西移;新增安排中小企業扶持資金4,000萬元。

四是支持“三大”促銷活動,促進主導產業平穩發展。安排房地產、旅游、熱帶農產品宣傳促銷經費3,000萬元。

(三)加大農業扶持力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農林水事務支出安排175,180萬元,增長295.5%。其中:農業方面支出安排137,601萬元(含從農墾下劃中央補助基數中安排117,150萬元),增長783.9%;林業方面支出安排20,825萬元,增長100.8%;水利方面支出安排11,420萬元,增長63%。

(四)繼續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教育支出安排153,280萬元(含省對市縣轉移性支出62,697萬元),增長33.6%。安排義務教育保障機制資金53,885萬元;安排教育扶貧移民工程5,227萬元;安排35,077萬元用于職業教育;安排35,803萬元用于高等教育。

(五)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促進就業再就業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安排60,455萬元(含從農墾下劃中央補助基數中安排7,174萬元),增長34.4%。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1,412萬元,將城市低保對象平均保障標準提高到月人均208元,補差標準提高到月人均160元。安排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300萬元,將農村低保對象平均保障標準提高到月人均120元,補差標準提高到月人均69元,城鄉低保人均保障標準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安排廉租房建設和財政貼息資金2,300萬元(另從省級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中安排700萬元),對2,990戶困難人群給予實物配租、對13,555戶給予租賃補貼(租賃補貼標準為5.6元/平方米/月);安排中低職級公務員住房建設補助1,800萬元,用于補助住房建設32萬平方米,解決約4,000名無房公務員住房問題。

(六)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支持提高醫療服務能力

醫療衛生支出安排68,388萬元,增長67.9%。安排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2,081萬元,將全省參保人數達到150萬人,爭取參保率提高到93%以上;安排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21,000萬元,省級財政年人均補助標準提高20元,各級財政補助標準達到年人均100元,籌資水平達到年人均120元。

(七)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發展

科學技術支出安排10,258萬元,增長36.0%。安排省科研項目經費2,026萬元,科技三項費用1,200萬元,海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項資金400萬元等。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安排17,577萬元,增長5.8%,安排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配套經費302萬元,廣播電視設備購置經費1701萬元等。

(八)加大污染源治理投入,積極支持生態省建設

環境保護支出安排25,420萬元,增長198.4%。安排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資金17,772萬元,用于市縣垃圾處理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安排市縣污水處理設施運營補助300萬元,對中部生態核心區有關市縣污水處理運營進行補貼。

(九)加強公檢法司政權建設,確保社會穩定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和公共安全支出安排250,794萬元,增長26.2%。

(十)加大省對市縣補助力度,提高市縣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省對市縣財力性補助支出996,248萬元,增加236,412萬元,增長31.1%。

三、完成2009年財政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堅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促發展毫不動搖。要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安排好項目前期工作經費,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積極籌措中央項目我省配套資金,爭取中央支持,千方百計增加我省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加大對洋浦保稅港區和國際旅游島的財政扶持力度,促進洋浦保稅港區和國際旅游島的發展;制定刺激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生產、房地產、旅游發展的財稅政策措施,支持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發展;使用好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推動高新產業發展;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小企業成長性獎勵資金,支持搭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平臺,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二)強化預算執行,確保完成年度收支任務

抓執行加大力度。加強對燃油稅費和增值稅轉型等改革的跟蹤調研,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實施財稅庫銀聯網,建立健全收入監控體系,形成收入預測、預警機制,實現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稅源跟蹤管理,完善非稅收入管理制度體系,推進非稅收入分類規范管理,確保圓滿完成全年財政收入任務;提高預算編制科學性,強化基本支出數據管理,項目支出預算實行項目庫管理和滾動預算,細化項目支出預算編制,減少預留資金的比例,提高可執行預算指標的到位率,推行支出預算聽證試點,繼續實行預算支出通報制度,進一步加強預算支出考核,修改結余結轉指標管理辦法,加快預算指標分配,提高資金支付效率,加快預算支出進度。

(三)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抓節支厲行節約。從嚴從緊安排公務車購置、會議經費、公務接待費、出國(境)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嚴格控制黨政機關樓堂館所建設,嚴格控制行政事業單位辦公用房超面積、超標準建設和裝修;嚴格控制黨政機關信息化建設項目,避免重復建設和損失浪費;經常性支出原則上實行“零增長”。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保民生千方百計。要切實落實重點民生規劃,對列入《規劃》的重點民生項目,優先安排,重點保障,確保新增財力的主要部分投向民生,集中解決民生問題,努力使我省解決民生工程走在全國前列;大力支持教科文衛和社會保障工作,積極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加大“三農”投入,大幅度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投入,支持以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加大環保投入,健全中部山區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生態轉移支付辦法,積極推進生態省建設;積極籌措資金,妥善化解社會矛盾和歷史遺留問題,支持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群訪事件,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五)繼續深化改革,著力創新體制機制

促改革決不退縮。支持省直管市縣行政管理體制、洋浦保稅港區、國際旅游島和農墾改革,積極做好農墾體制下劃后的財政管理工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著力構建海南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全方位推進財政改革,按照權力制衡、流程簡便、公開透明的原則,著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政體制機制。繼續完善轉移支付辦法,積極運用因素法、公式法,科學合理、公平公開地分配資金;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分類規范專項轉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制定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配套的轉移支付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市縣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六)加強財政監督,推進資金績效評價

抓監督突出重點。重點加強民生項目資金的檢查力度,維護財經秩序,規范財政管理,建立穩定長效的財政監督新機制,提高財政資金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積極推進財政績效評價工作,建立規范、科學的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形成財政資金事前確定績效目標、事中加強監督管理、事后實施績效評價的全過程跟蹤問效機制,將資金支持力度與預算執行效果緊密聯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對專項資金的檢查,特別是中央擴大內需專項資金檢查,做到及時撥付、專款專用、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