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科學技術工作計劃

時間:2022-03-27 09:32:00

導語:中長期科學技術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長期科學技術工作計劃

目錄

一、區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和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

(二)戰略目標

1、遠期目標(年)

2、階段目標(年)

(三)基本思路

二、區科技創新的主要任務

(一)區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戰略性產品(技術)

1、電子信息領域

(1)微電子技術

(2)高清晰、高靈敏顯示器

(3)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

(4)計算機及軟件技術

(5)半導體照明

(6)汽車電子

(7)信息安全

2、新材料領域

(1)生物降解材料

(2)高科技防偽材料

(3)生物醫用材料

(4)新型建筑材料

(5)其他高性能材料

3、環保與節能領域

(1)城市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2)城市節能技術

(3)環保設備

(4)環境監測與治理

4、生物醫藥領域

(1)疾病診斷與治療

(2)血液制品技術

(3)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

(二)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

1、優先發展知識型生產性現代服務業

2、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三、區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一)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凸現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1、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自主創新

2、支持企業承擔國家和市重大科技項目

3、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促進企業技術進步

(二)打造“創新的空間”,加速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集聚

1、依托張江,建設知識創新基地

2、大力推進科技園區建設,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三)以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建設為抓手,推動創新高地建設

1、加大創新型人才的開發力度

2、積極培育高技能人才

(四)完善區域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創新合力機制

1、推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提升

2、推進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

3、推進研發服務支撐平臺建設

4、建立科技投融資公共服務平臺

(五)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1、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

2、營造創新創業的環境氛圍

(六)制訂完善相關政策,規范引導創新活動

1、全力推動科技創新法規的落實

2、制定相關科技及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

一、區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和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加快推進知識創新區建設、深化“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核心理念為主線,深化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圍繞“功能凸現、內涵深化”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區域內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使之成為支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核心要素;通過完善和優化科技創新體系,整合區域創新資源,聚焦重點領域,著力提升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將區域科教資源優勢轉變為區域競爭優勢,確實發揮科技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二)戰略目標

根據國家、市科技發展戰略,結合區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提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發展的目標。

1、遠期目標(年):區域創新體系高效運轉,中小型科技企業集群化發展,若干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根據市要求,逐年提高區財政科技專項投入總量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例和區域研究開發(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百萬人年專利授權數量達3300件(其中百萬人年發明專利授權數量達500件),市“科技小巨人企業”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達到30家,知識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左右,基本建成知識創新區,成為立足、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科教中心區、創新型城區和知識經濟密集區,成為重要的創新基地。

2、階段目標(年):區域創新體系逐步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區財政科技專項投入總量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5%,區域研究開發(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其中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社會R&D經費支出的比重達到65%),百萬人年專利授權數量達1650件(其中百萬人年發明專利授權數量達220件),市“科技小巨人企業”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達到10家,知識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4%左右。

(三)基本思路

圍繞把建設成為創新型城區的目標定位,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探索產學研有效結合的體制機制。堅持聚焦國家和市科技發展戰略,聚焦創新基地,聚焦自主創新企業,聚焦創新型人才,發揮區域內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深化落實“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核心理念,以“三區聯動”為重要突破口,堅持“兩個優先、兩個提升”的產業發展方針,進一步樹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展優勢產業和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不斷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為早日建設成為知識創新區、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作出重要貢獻。

二、區科技創新的主要任務

(一)區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戰略性產品(技術)

1、電子信息領域

(1)微電子技術

重點研發高性能微處理器CPU/MCU、通信電子、有線或無線通信傳輸設備、電路交換或接口功能設備、消費類電子片上系統芯片(SOC)、智能卡芯片等。

(2)高清晰、高靈敏顯示器

重點研發高分子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PLED),重點攻關快速反應型高分子電阻器,以及發光材料合成工藝、器件制備,建立具有自主研發部件和關鍵設備能力和知識產權的高分子有機電致發光顯示產業及其產業鏈,帶動相關材料、行業發展。

(3)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

重點研發新一代無線寬帶多媒體數字通信和數字電視傳輸技術,力爭主導制定相關國內標準。

(4)計算機及軟件技術

重點研發無線局域網加安密接入設備系統、網絡信息安全監管系統、網絡視頻會議系統等信息服務;重點研發交互式虛擬應用系統平臺、嵌入式寬窄帶視訊交換系統、網絡交互式視頻通訊系統、多媒體分發網系統等計算機服務;重點突破LINUX多媒體網絡教學軟件、動漫設計、信息安全、家庭網絡核心SOC平臺、高性能寬帶信息網創新技術研究、制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重點研發數據庫及用戶系統軟件、金融分析系統、集成電路芯片分析驗證系統、證券行情分析與服務系統等。

(5)半導體照明

開發對LED器件的主要指標進行自動測試、分選的裝置,滿足LED器件生產廠的需求。

(6)汽車電子

重點研發開展汽車總線技術攻關、汽車導航和安全系統服務、電子和液壓制動系統、初定和底盤控制系統、電子空氣懸掛系統和傳感器等。力爭在汽車動力總線系統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獲得自主知識產權。

(7)信息安全

重點研發新一代信息安全技術。

2、新材料領域

(1)生物降解材料

重點研發“一步法”低成本聚乳酸的制備,形成產業規模,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2)高科技防偽材料

光學高分子新材料及其防偽應用,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推進高科技防偽產業的形成。

(3)生物醫用材料

重點研發用于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病損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材料。

(4)新型建筑材料

研發建筑材料的綠色制造及綠色節能型建筑材料。

(5)其他高性能材料

對納米單體材料和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技術,高分子材料的環境友好技術、新型纖維材料(聚乳酸纖維)等先進功能材料和技術進行開發與應用等。

3、環保與節能領域

(1)城市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開展城市水環境質量綜合改善技術、城市飲水安全保障技術、城市污水的高效處理與安全回用技術、城市水質安全保障技術設備和藥劑、城市節水技術及管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系統集成,提高相關技術和裝備的適用性,形成適用于我國城市水資源特點的應用技術體系。

(2)城市節能技術

開展清潔高效發電技術與城市新能源、節能(電、水)技術與水(大氣)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技術攻關。

(3)環保設備

研發活性氧廢氣凈化設備,發展以綠色產品設計、清潔生產、廢舊產品回收利用為重點的環保設備技術。

(4)環境監測與治理

開展對生產與生活等各類污染源排放的液體、氣體、固體等污染物或污染因子,以及對生態系統指標進行的測試和檢測等;重點開展對城市市容、城市環境衛生、水污染、危險廢棄物等領域的環境治理、技術開發與服務活動。

4、生物醫藥領域

(1)疾病診斷與治療

開展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愈后診斷高靈敏、高特異診斷試劑的開發。

(2)血液制品技術

開展人造代血漿技術的攻關和應用推廣。

(3)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

重點研發醫用射線數字圖象處理系統、直接數字化成像裝置系統、移動式射線機等。

(二)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

依托區域內大學、大廠、大院、大所資源優勢,著力于產業結構與布局的調整和產業能級的提升,按照“兩個優先、兩個提升”的產業發展方針,著力推動區域產業結構朝著科教主導功能方向轉型,使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實現全區經濟總體又好又快發展。

1、優先發展知識型生產性現代服務業

加快發展知識型生產性現代服務業,繼續實施聚焦五角場戰略,重點發展創意產業,積極引進品牌培訓機構,知識型生產性服務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增加。

——研發與技術服務。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和中小企業研發外包服務中心為有效抓手,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研發機構,培育發展技術服務機構和技術服務市場,承接國內外研發外包業務。以市開展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為契機,鼓勵、支持大學、科研院所對外開放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享大型科學儀器設施,為企業提供研發技術服務。

——創意設計。充分運用濱江地區近代工業遺產和大學周邊區域資源,積極推進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建設,推進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著力發展建筑設計、工業設計、軟件設計、傳媒設計、時尚設計等領域,整合區域、企業和產品品牌,把建設成為規模最大、能級最強的創意設計中心之一。

——教育服務。依托區域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等教育資源集聚優勢,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為契機,做實教育服務園區的平臺功能,引進扶持中外著名教育集團和職業培訓、中介服務等機構,重點發展教育培訓、教育中介服務、教育信息咨詢服務,逐步擴大留學生服務規模和服務層次,力爭成為的品牌教育服務集聚地。

——科教商務。以江灣-五角場市級副中心、大連路-控江路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為載體,推進技術、人才、創業資本、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共享,重點發展商務辦公、知識產權服務、專業技術服務、風險投資服務和中介服務等,努力建成全市乃至長三角地區有影響力的科教特色中心商務區。

2、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充分發揮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功能,全面推進大學科技園、孵化器體系建設,以研發設計為引領,打造電子信息、環保節能、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若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

——電子信息。扶持一批重點項目與核心企業,建立若干行業技術支撐服務體系,重點發展數字音視頻、計算機及網絡產品、軟件和信息服務,形成從設備研發設計到內容開發應用的產業鏈。

——環保節能。依托區域高校在水環境、大氣環境、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方面的強勢學科,以及污染控制、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的科研優勢,圍繞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等循環經濟重點環節,重點發展水凈化及循環利用研發技術、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研發技術、節能與綠色建筑、超大規模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技術等領域,加快建設環保節能產業載體和技術服務平臺,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環保節能科技產業集聚地和服務中心。

——新材料。依托復旦、同濟與中科院、上科院等國內外有關高校、研究機構在材料研究領域的優勢,建設新材料科技園。重點發展以納米材料、光電材料、新型建材、生物醫用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以聚乳酸(玉米塑料)、芳砜綸纖維技術等為突破口,形成具有行業競爭力的產業。

——光機電一體化。整合濱江產業布局,引進和發展內外資研發機構,重點發展數字醫療、先進光學器件、新能源等光機電一體化產業。支持理工大學國家級科技園整合有關都市型產業園,打造光機電一體化研發基地。

三、區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一)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凸現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1、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自主創新。簡化科技型企業認定手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申報國家和市火炬計劃、創新基金以及各類創新支持項目;支持企業聯合大學和科研院所申報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通過政府補貼和購買服務等方式,降低科技型企業研發成本,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動提供社會化、市場化服務,加快企業創新步伐。

2、支持企業承擔國家和市重大科技項目。按照國家和市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技術創新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積極組織優勢企業申報國家和市重大科技項目,爭取國家和市重大科技項目在優先布局,力爭每年有1-2個國家級科技項目或市的重大產業科技攻關項目落戶,對落戶的國家級科技項目和市重大產業科技攻關項目給予重點扶持。

3、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建立集企業技術創新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和技術供給,技術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產學研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科研人員主動到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切實加強與美國舊金山灣區的全面合作,積極融入長三角協調發展,加強區域合作,以科技招商的形式促成區與外省市的產學研合作。“”期間,爭取建立3-5個不同領域的產學研成功合作模式。

(二)打造“創新的空間”,加速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集聚

1、依托張江,建設知識創新基地。以知識創新基地納入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領導小組協調管理范圍為契機,充分發揮區域內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財經大學、理工大學等高校科教人才、資源集聚的區位優勢,加快推進知識創新基地開發建設,加快知識商務中心的開發建設,加速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產學研一體化和知識產權的保護與運用,重點打造新材料研發基地和創意傳媒產業基地,形成創新型產業集群,使知識創新基地成為開放、集聚、輻射的自主創新高地。“十”期間,完成知識創新基地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有關工作。

2、大力推進科技園區建設,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按照“品牌化、專業化、特色化”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大學科技園區功能凸現、內涵深化,形成各自的品牌、特色和產業集群。支持復旦大學科技園、同濟大學科技園、理工大學科技園等國家大學科技園做大做強,加大對財大科技園(財大財經服務產業園)、電力科技園等大學科技園和復旦軟件園等專業園區建設的支持力度,爭取把科技創業中心建設成為國家級“火炬”創新創業園。

(三)以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建設為抓手,推動創新高地建設

1、加大創新型人才的開發力度。以戰略性產品(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為載體,引進和培養對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具有關鍵作用的科技領軍人才。設立知識創新區人才發展專項基金(鼎元資金),用于資助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科研成果轉化、科技人才創業、緊缺人才和海外人才引進開發等。

2、積極培育高技能人才。以區域內中職、高職和成人教育資源為基礎,以市級開放實訓中心建設為支撐,以中國()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為契機,構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職業培訓和公共實訓體系,培養出一大批中、高級技能人才。

(四)完善區域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創新合力機制

1、推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提升。以知識產權園建設為依托,引進和培育知識產權服務類企業,夯實服務平臺的基礎,提高其綜合服務功能,將其建設成為集專利、商標、版權為一體的知識產權展示和交易中心,同時成為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知識產權保護高地。

2、推進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抓住國家新一輪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設,以及區域內部分科研院所改制和國有企業調整轉移的契機,結合區的產業發展定位,以紡織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運營為抓手,推進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發展,積極建設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的環保和現代設計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到年,基本建成現代紡織、軟件、環保和現代設計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3、推進研發服務支撐平臺建設。積極推進大學科技園(創業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的開發建設,促進高校先進適用技術向企業轉移,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積極探索中小企業研發外包服務中心的運作機制,推動其與大學科技園(創業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共同發展。

4、建立科技投融資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以商業銀行貸款為主體、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為補充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通過實施統借統還、擴大政策性擔保機構融資擔保規模、設立專項融資擔保基金等模式,每年擴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規模;設立1億元規模的政府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積極引導和扶持國內外創業風險投資;支持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爭取到年有3家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

(五)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1、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一是要以開展青少年科普活動和科普進社區為重要抓手,通過舉辦科技活動周等活動形式,繼續開展面向青少年和社區居民的科普教育活動,不斷增強科普工作的影響力和關注度,提高青少年和居民的科學素質。二是以院士風采館為基地,充分發揮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和兩院院士的豐富資源,舉辦院士科普講座,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科學理想;通過舉辦中小學生科技節活動,增強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三是在高校中開展鼓勵大學生創業的科普活動,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提高大學生“敢為人先,敢擔風險”的創業意識。四是開展群眾性技術革新活動,促進職工發明創造、技術革新走向產業化和市場化。五是加強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提高科普志愿者隊伍的綜合素質。

2、營造創新創業的環境氛圍。鼓勵大學師生開展創新創業,制定針對大學生創業企業的財政扶持辦法,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政策環境。繼續辦好“知識”創業投資論壇、創業大賽和創意大賽等活動,弘揚“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精神;繼續拓展大學生科技創業企業融資渠道,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風險投資服務,提供項目推薦、融資路演的通道,創造與風險資本實現對接的機會,幫助大學生創業企業獲得風險投資,實現快速發展;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合作承擔國家和市的重大科研項目,推動各方創新資源的相互交融和滲透,形成新思想迸發、新創造層出不窮、新企業繁衍生息的創新型生態環境。

(六)制訂完善相關政策,規范引導創新活動

按法定程序,制訂和修訂與科技規劃綱要實施密切相關的地方性規定以及產業政策,通過規章、政策規范科技行為,為知識競爭力的提升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與法制環境。

1、全力推動科技創新法規的落實。認真落實國家和市的有關科技進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中介服務、政府資助科技創新、科技資源共享、人才市場、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企業信用擔保、科學普及等法規。同時結合區情,制訂相關的實施細則。

2、制定相關科技及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研究科技創新相關政策,重點包括促進產學研結合、市重大產業攻關項目區的配套管理、公共財政資助項目的跟蹤管理、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的管理等。同時,制訂相關產業政策,鼓勵節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資源再利用技術的應用,促進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產業以及循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