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服務意見
時間:2022-10-03 05:12:00
導語:事業服務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構建新型的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體系,切實提高對“三農”的服務水平,保證公益性事業服務的領導、人員和項目、經費得到落實,確保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按照市場取向、程序規范、依法依規的原則推進,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現就做好全縣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創新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機制,做好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工作,要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試行)》(鄂發〔2003〕17號)和《縣委、縣政府關于印發〈**土家族自治縣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五發〔**〕10號)為依據,以強化公益性事業服務職能、提高公益性事業服務水平為目的,通過項目招標,變“養人”為“養事”,確保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的投入,創新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的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2、總體思路: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是指應由縣、鄉鎮政府承擔,為鄉村群眾和社會團體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無償服務。建立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新機制的總體思路是:政府承擔,市場運作;以錢養事,購買服務;公開招標,合同管理;群眾認可,考核兌現。
3、基本原則:建立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的新機制,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⑴堅持減人減事不減政府責任,不減政府對公益性事業服務投入的原則;⑵堅持科學設立服務項目,合理確定經費標準,養“事”不養人的原則;⑶堅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的原則;⑷堅持以鄉鎮人民政府為主體,縣政府職能部門指導監督的原則;⑸堅持實行合同管理,嚴格考核評估,農民簽單、政府買單的原則。
二、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工作的范圍
4、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范圍分為常規性、固定性公益性服務項目和非常規性、非固定性公益性服務項目。
5、農村常規性、固定性的公益性事業服務項目:一是農業技術服務,包括涉農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及業務培訓;與業務相關的調查統計;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新材料、新工藝的引進、試驗、示范、培訓和推廣;動物防疫檢疫及疫情監測、疫情撲滅;植物檢疫、病蟲害預測預報、防治及疫情撲滅。水利水電、水保規劃、防汛抗旱;水庫河道的管理;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農村飲水、農田基本建設及水土保持的技術服務與管理。二是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科技服務,包括文化體育廣播電視陣地建設,廣播電視轉播,制作播出廣播電視節目,組織舉辦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輔導群眾業余文化活動,協助主管部門對農村群眾文化事業、民間藝人和文化個體戶進行管理,民間文化資源、文物保護與搶救,農村電影放映等。
6、非常規性、非固定性公益性事業服務項目為全縣統一的公益性工程項目和突發性、不可預見性的公益性服務項目。
三、公益性事業服務工作經費的籌措、管理和使用
7、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經費是固定性事業項目經費,由財政部門負責籌集,納入財政預算,專款專用,實行“以錢養事”。
8、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資金的投入。一是政府對開展公益性事業服務的基礎設施投入,包括場地建設和購置設備、器材、材料、資料、疫苗等方面投入;二是政府向法人實體或有資質的技術人員購買公益性事業服務的勞務性投入。
9、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經費所需資金,以**年財政年初預算以及**年以后新增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和醫療保險金的單位繳納部分為基數,分別按照耕地面積、服務對象、項目數量等因素測算出鄉鎮年度公益性事業服務經費。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后,財政部門要確保“由財政撥付的興辦公益性事業的資金額度不減、用途不變,還要隨財力的好轉逐年有所增加”。增加服務項目,增加財政支出。
10、財政撥付給轉制單位的公益性事業服務經費,鄉鎮必須按月預付70%,余下的30%年終考核兌現,不得拒絕或推遲撥付。
11、轉制單位清產核資后,按照“鎖定舊債,不增新債,明確責任,逐步解決”的要求,繼續享有原債權,承擔原債務。在政策和財力許可的情況下,政府給予補貼。
12、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轉制單位轉制前的辦公性資產由財政部門交轉制后的單位無償使用,所有權不變;轉制單位轉制前的經營性資產由財政部門按照有償使用的原則,提供給轉制后的單位使用。
四、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工作的管理方式
13、農村公益性事業實行委托服務管理方式。原鄉鎮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或中介服務組織后,既承擔鄉鎮人民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職能,又從事經營性服務,并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14、鄉鎮人民政府是提供農村社會公益性事業服務的責任主體,負責確定項目、提供經費、組織實施;縣直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技術指導。
15、對于常規性、固定性的公益性項目,按照財力許可和農民要求的基本原則,由鄉鎮人民政府確定本地每年需要完成的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項目,提出服務要求。公益性事業服務項目實行合同化管理方式,由鄉鎮人民政府優先與轄區內的轉制單位簽訂公益性事業服務承包合同,合同采用統一文本樣式。
16、對于涉及全縣的公益性工程項目和突發性、不可預見性的公益性服務項目,實行“一事一議”,由縣業務主管部門拿出具體方案,財政部門納入預算,實行有償服務,項目所在鄉鎮可采取公開招投標的方式落實。具備資質的相關單位參與競標,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滿足本鄉鎮的轉制單位。
17、規范合同管理結算辦法。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項目合同書,必須按照《合同法》的規定,明確約定服務內容、勞務費標準、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考核結算辦法、相關責任等事項。合同原則上一年一簽訂,對常規性、固定性的服務項目,合同期限可以適當延長。
考核兌現按照鄉鎮為主、部門參與、群眾認可的原則,成立由鄉鎮政府、財政、縣業務主管部門、村干部及群眾代表等有關人員組成的考核工作專班,由鄉鎮擬定具體考核辦法并征求縣業務主管部門的意見后實施。考核一年進行一次。財政部門憑考核結果支付公益性事業服務經費。
五、轉制單位的內部管理
18、鄉鎮事業單位轉制后,所有人員取消事業編制,退出財政供養序列,原所有在編人員全部轉換身份,解除原聘用(勞動)合同,執行企業用人制度,實行人事。
19、轉制單位要統一制定章程,建立健全單位內部的分配辦法、財務管理、勞動合同等規章制度。單位內部可以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實行新的分配辦法,但要確保轉換身份人員的基本勞動報酬,每月不低于本人**年月檔案工資的70%。轉制單位必須按時、足額為所有的轉換身份人員交納養老、醫療等保險費用。
20、轉制后的單位應按照《勞動法》的有關規定,與轉換身份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轉制單位不得隨意解除轉換身份人員的勞動合同。**年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時,原在編人員轉換身份后,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以上的;因病確屬不能堅持正常工作的;女性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轉制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應給予基本生活保障,每月不低于本人**年月檔案工資的70%。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21、轉制單位負責人由民主選舉產生,當選的負責人履行法定代表人相應的職責,行使相應的權力。
六、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
22、進一步做好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工作,是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轉變政府職能,落實服務“三農”的責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長期性、基礎性的工作。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高度,切實加強領導,承擔起做好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工作的責任。要不斷研究解決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創新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的機制和辦法,不斷提高服務“三農”的質量和效益。
23、搞好部門協調配合。農業、文化體育、水利水電、廣播電視等部門要加強指導、強化監督,積極配合鄉鎮精心組織好公益性事業服務的各項工作,科學確定以錢養事項目,指導鄉鎮搞好合同兌現。財政部門要按“以錢養事”的要求,落實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經費。人事勞動部門要搞好農村科技人才的開發、管理,做好勞動保障服務。審計、財政和紀檢監察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資金的審計、監督,對截留、挪用、貪污公益性事業服務經費的要追究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的紀律責任,對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4、城鎮環境衛生服務工作、農機推廣服務工作參照本意見執行。
25、本意見自**年1月1日起施行。本意見由縣委組織部、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財政局負責解釋。
- 上一篇:換屆選舉工作實施方案
- 下一篇:延包實施方案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