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見
時間:2022-10-04 06:31: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中央的決策部署,農業部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并啟動實施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在每個省份確立一個新農村建設聯系縣,每個聯系縣確立一個示范村和兩個聯系村,還在一些墾區確立示范場和聯系場,幫助這些地方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指導各地規劃編制工作,同時大力推進“一村一品”,探索主導產業強村富民的有效途徑,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
在實踐中,我們不斷深化對新農村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了一些初步體會。主要是: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全部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用科學發展觀認識、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思想,同時又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才能把握住新農村建設的正確方向,確保新農村建設扎實穩步推進。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通過組織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問題研究、實施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落實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具體措施,我們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對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堅定性不斷增強。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必須遵循統籌城鄉發展的原則和“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特別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必須堅持以農民為本,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積極性,讓農民參與建設過程,共享建設成果;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規劃先行,加強分類指導,促進農村產業和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必須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村資源,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把發展農村生產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實力和競爭力,特別是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生產力,重點是建設現代農業,這是實現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根本保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工程,也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愿望。必須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農業科技轉化能力;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村經濟整體效益和農民收入;大力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盡快改變粗放型的經營方式。要把現代農業建設和新農村其他各項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始終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和現階段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業部門全面落實黨的農村政策,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規范土地流轉,探索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認真貫徹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堅決反對亂占耕地、大拆大建、隨意占用農民宅基地的行為,使新農村建設健康順利推進。今后還要根據新的形勢需要,進一步落實好土地承包政策,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實處,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堅決遏制違規侵占耕地行為,切實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
要把解決好農民的實際問題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是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是新農村建設的生命力所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業部門發揮與基層聯系緊密的優勢,積極為農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加強農村沼氣建設,推進村容整治和環境改善;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大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力度,推廣“三電合一”農村信息綜合服務;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擴大農民科技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范圍和規模,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和轉移就業能力。這些工作給農民帶來了實惠,使農民群眾真切地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變化和希望。在今后的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從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入手,以解決農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堅持不懈為農民辦實事,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進一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把構建農村和諧社會與推進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實現農村的穩定和諧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應有之義。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各級農業部門著力解決影響農村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認真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努力化解土地糾紛;加強對取消農業稅后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有效防范農民負擔反彈;穩步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打擊各種坑農害農行為;積極推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理財,努力消除農村不安定因素;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今后,要抓緊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切實保障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推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及時處理農村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繼續保持和發展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協調推進的良好局面。
以良好的作風推進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服務基層、造福農民的具體實踐。只有以良好的作風扎實開展各項工作,才能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真正讓億萬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近一年來,農業部門切實轉變作風,認真執行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部署和“五要五不”的要求,組織干部職工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了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集中群眾的智慧,反映群眾的意愿,滿足群眾的需求。加強新農村建設的指導和服務,幫助編制村級新農村建設規劃,形成“省部共建、主抓靠縣、行動在村、實惠到戶”新的工作格局。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送科技、信息、放心農資下鄉等多種形式的服務。這些實實在在的工作,給農民群眾帶來了實惠。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各級農業部門要進一步轉變作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密切同群眾的血肉聯系,真心實意為農民群眾服好務,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動力和可靠保障。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緊迫而長期的艱巨任務,各項工作還剛剛開始。我們要在已有認識和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明確主攻方向,下移工作重心,狠抓工作落實,扎實推進主導產業強村、科技人才興村、龍頭企業幫村、生態建村、支部帶村,不斷開創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
堅持主導產業強村,積極發展“一村一品”。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培育和壯大主導產業,是發展經濟、強村富民的根本途徑。要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產業,提高糧食生產效益。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的生產,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的主導產品和主導產業。積極扶持鄉鎮企業,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深入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引導“一村一品”向優勢產業帶聚集,特別是要抓住主要環節,多途徑推進“一村一品”發展。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和農民的就業領域,改善農村就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發展成為“龍型經濟”。加快品牌培育,加強品牌的宣傳、保護和推廣,鼓勵對有條件的特色農產品進行商標注冊和原產地標識。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積極推進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農產品流通網絡、市場信息服務體系、農民經紀人隊伍和“綠色通道”建設。
堅持科技人才興村,切實加強農業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無論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還是推動農村社會進步,都離不開科技、離不開人才。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開展重大高新技術研發,強化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積極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完善農業科技入戶機制,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指導和服務,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增強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依托“百萬中專生計劃”,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把村組干部、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培養成農村致富帶頭人,把腦子活、信息靈的外出務工農民培養成勞務輸出領頭人,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創造有利條件,吸引外出打工人員返鄉創業,引導各種致富能人進村投資,借智生財、借資興業,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鼓勵各類人才輻射帶動廣大農民學習新知識、樹立新觀念、掌握新技術、倡導新風尚、建設新農村。
堅持龍頭企業幫村,鼓勵引導工商企業投入和推動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工商企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要善于發揮龍頭企業與農村之間存在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利益關系,鼓勵它們以各種方式參與新農村建設。支持鄉鎮企業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創新經營機制,提高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引導農村個體私營企業健康發展,帶動農民發家致富和建設農村各項事業。要切實做好宣傳引導和協調服務,吸引有條件、有熱情的各類工商企業下鄉進村,面向“三農”,進軍田園,通過產業帶動、村企聯動、投資推動、科技驅動、服務拉動、外向牽動等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制定鼓勵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實現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農村和企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堅持生態建村,大力開展農村能源和環境建設。開展以生態家園建設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能源和環境建設,是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是農業部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要繼續以戶用沼氣建設為切入點,引導農民改廁、改圈、改廚,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總結、推廣和提升現有農業生態模式,通過項目帶動、市場引導和政策激勵,促進種養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效益的提高。要開發太陽能、風能等農村清潔能源,推廣秸稈養畜、秸稈生產沼氣、秸稈發電等綜合利用技術,大力推廣“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模式,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加快實施鄉村清潔示范工程,促進田園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探索建立以村為基本單位、戶為基本服務對象的鄉村物業化服務體系。引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實現安全、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強草原保護建設,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堅持支部帶村,不斷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組織引領力。建設新農村,村是工作的基礎,農民是行動主體。能否增強農村基層黨政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農業部門要通過提供服務、創造條件,積極支持和促進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增強服務能力,提高工作水平。要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集體財物管理機制,完善“一事一議”制度,讓農民真正參與管理村集體各項事務,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認真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章程(試行)》,扎實組織實施好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項目,支持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農村能人以及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創辦或領辦各類中介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不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當前,要切實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的各項工作,盡快形成各級各部門上下聯動、密切配合、協調推進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機制,努力為社會各界支持新農村建設搭建良好平臺,特別是要廣泛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注意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