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意見
時間:2022-11-03 02:56:00
導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05〕14號)和《安徽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意見》(皖辦發〔2005〕18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對文化體制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切實加強領導
1、充分認識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升綜合國力,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于全面實施“443”行動計劃、加快實現“三最”目標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必須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2、切實加強對文化體制改革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把文化體制改革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大力支持、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具體實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市及各區縣委、**風景區管委會黨委、市直有關單位成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文化體制改革,確保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有序推進。
二、進一步明確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要求,把握改革正確方向
3、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前提,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以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健全政策法規、轉變政府職能等關鍵環節的重點突破為基本方法,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弘揚徽文化精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大市。
4、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是:通過改革,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導向正確、富有活力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提升我市文化事業和新型文化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5、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則要求是:
(1)堅持黨的領導、保持正確方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實現**市在全省率先奮力崛起、率先實現統籌發展和將**風景區打造成全國綜合競爭力最強的自然景區、將**市建設成全國同類旅游城市綜合競爭力最強城市之一的發展目標服務。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既要學習引進優秀外來文化,又要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滲透,努力維護和保證國家文化安全。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宣傳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持黨管媒體、黨管干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確保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
(2)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占領思想陣地和擴大市場份額統一到文化體制改革全過程,努力為全社會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經濟發展的功能。根據既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和規律,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一手抓由政府為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實現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一手抓由市場為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產業不斷壯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種文化需求。
(3)堅持積極穩妥、有序推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既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又細致穩妥、有序推進。統籌協調、兼顧各方,做到文化發展、單位受益、職工得利、社會滿意,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把深化改革與加快發展、加強宏觀管理與增強微觀活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將改革逐步推開、引向深入。要確保文化體制改革與經濟、政治、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國家法律法規體系,與勞動、人事、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改革相互配套銜接。
三、積極探索文化體制改革新路子,進一步明確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6、改革文化管理體制。加強和改善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實行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職責明確、反應靈敏、運轉有序、統一高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形成堅持正確導向與堅持市場取向相統一、充滿生機富有活力的文化經營體制,增強黨和政府對宣傳文化領域的宏觀控制力,提高政府部門依法管理的能力,提高宣傳文化陣地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轉變政府文化管理職能,明確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關系,體制上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方式上實現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管理直屬單位為主向管理全社會文化為主、行政手段為主向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為主轉變。完善行政許可,強化政務公開。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激勵文化創新等方面的政策。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建立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構建文化市場管理信息網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行統一執法。
7、改革國有文化單位。加快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以及事業經費投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促進經營性文化單位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重點實施公司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文化企事業單位要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全面推行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考評聘用制、任期目標責任制、崗位工資制等。要按照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結合原則,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轉制,加強對國有文化資產的監管,確保國有資產安全,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合理界定轉制企業產權歸屬,明確出資人權利,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
黨報、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實行國有事業體制,享受國家重點扶持政策,同時要優化組織結構、整合內部資源、轉變經營方式,科學劃分新聞媒體宣傳業務與經營業務,實現宣傳與經營兩分開、事業與產業兩分開。政府投入興辦的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文藝創研室、文化館(站)等,繼續實行事業體制。市歌舞劇團要在原改革基礎上,繼續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激發活力、提高效益。一般藝術院團、一般出版單位、影劇院、新華書店、文化經營中介機構等,要逐步轉制為企業。
8、改革文化企業。
(1)重塑和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加強對文化事業單位剝離企業經營方向、資產配置、重大決策、重要干部監管。剝離出來的企業要作為獨立法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其國有股份收益為出資人宣傳主業和企業擴大再生產服務。
(2)壯大國有文化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造,推進國有文化資本向市場前景好、綜合實力強、社會效益高的領域集中,推進文化產品生產創新機制的建立健全、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推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企業建設。
9、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拓寬投融資渠道,提高文化企業競爭力。按照把我市建設成為安徽省文化產業發展基地的要求,以市場運作為手段、徽文化為特色、人文旅游為依托,科學整合文化資源,引導國有、集體、民營等多種所有制形式一起上,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文藝演娛業、文化培訓業等特色文化產業,建設影視、會展、節慶等各類文化產業發展基地。積極開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活動,開展文化活動和文化產業項目推介與招標。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支持中小型文化單位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優勢產業群。
10、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培育一批上規模、有影響的文化產品專業市場、文化產業要素市場。積極發展書報刊批發、音像、藝術品、演娛和影視劇攝制市場等。建立貫通城鄉的圖書發行網絡,建設先進安全的現代廣播電視傳輸網絡。扶持鼓勵城鄉居民自辦文化事業、興辦文化產業。大力扶持中小文化企業發展。大力發展民營文化產業,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國家許可的各種文化經營企業和文化項目、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投資文化產業領域,參與國有文化企業的改制重組,支持有條件的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加快培育文化行業協會和經紀、、評估、鑒定、咨詢、推介、拍賣等中介機構,在演出、電視、藝術品市場建立和發展文化經紀機構、機構、仲裁機構等。
四、進一步建立健全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保障機制,保證改革順利進行
11、繼續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改革扶持方式,發揮資金效益。各級政府應在財政預算中逐年增加對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逐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村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的投入,創作和塑造一批文化精品。政府文化投入要重點投向滿足人民群眾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需求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尤其是增加對農村鄉鎮文化廣播電視站、村文化室等城鄉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以及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扶持等。積極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政府對文化事業單位和文化企業單位的投入方式,要以項目投入為手段、激發活力為目標,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完善鼓勵捐贈和贊助等各項政策,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業。
12、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國發〔2000〕41號)和省政府《關于繼續支持文化事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皖政〔2001〕113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兩個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3〕105號)等有關文件精神,加快制定體現宣傳文化特點、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體系。財稅、工商、組織、人事(編辦)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會同文化主管部門制定相關財稅、人事、社保等政策。
13、妥善安置分流人員,確保平穩過渡。文化事業單位改制中的分流人員,通過拓展業務領域、開辟新就業渠道、向系統內和系統外流動等多種方式提供就業創業條件,鼓勵自主創業。
14、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著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要求,著力培養文化領域的領軍人物和專業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逐步建立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創造性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15、切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各地各單位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對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調研、指導、協調、督查,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要及時把握工作進展,推動改革進一步深化;要嚴肅工作紀律,建立請示報告制度;要加強人事、財務管理,嚴禁借改制之名亂進人、濫發財物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確保文化體制改革順利推進。
- 上一篇:部分行業行風評議實施意見
- 下一篇:全市開展全民創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