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開展全民創業思考
時間:2022-11-03 02:57:00
導語:全市開展全民創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民創業”的號召,深入貫徹落實市委三屆九次全會和市“兩會”精神,市委、政府決定,在全市組織實施全民創業行動,推動**經濟社會大跨越發展。
一、總體要求與發展目標
1、總體要求:積極營造尊重創業、理解創業、支持創業的社會環境,充分挖掘創業潛能,推進雙向創業,努力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
——全力鼓勵、引導和支持百姓創家業。堅持政策引導與鼓勵、支持并舉,廣泛動員城鄉居民不拘形式、不拘類型,各顯神通,開展自主創業、艱苦創業,不斷挖掘創業資源,探索創業新路,加快致富進程。
——全力鼓勵、引導和支持能人創企業。堅持以開放的視野、開明的政策和優良的環境面向社會、面向各類人才,鼓勵、引導和支持能人創辦、領辦各類企業,使各類能人盡快成為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勤奮創業的實踐者,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羊”。
——全力鼓勵、引導和支持干部創事業。堅持在廣大干部中大力弘揚**松精神,通過“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美好新**”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引導全市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明確自己在推動全民創業中的使命和責任,圍繞市委提出的“落實、聚焦、突破”六字要求,進一步增強進取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敢想敢干、敢闖敢試,真正把心思用在謀發展上,把精力花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上。
2、具體目標:通過開展全民創業行動,努力激活各類資本,使全市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全社會勞動者充分就業、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為推進**經濟社會大跨越發展,加快實現“兩個最強”和“兩個率先”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力爭到2010年,全市民營經濟平均增速在18%以上,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05年的48.6%提高到70%以上;對財政的貢獻率由2005年的65%提高到75%以上;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二、積極拓寬創業形式和領域
3、積極壯大本地創業主體。鼓勵支持科技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兼職從事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擔任技術顧問、技術指導,或參與企業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以實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為抓手,鼓勵支持廣大農民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各種非農產業創業致富;鼓勵支持城鎮居民充分挖掘巨大創業潛能,使更多的勞動者發展成為創業者;積極鼓勵引導各類經濟實體圍繞我市支柱產業和資源優勢進行二次創業,盡快做大做強;鼓勵支持各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依照有關法規政策帶頭創業,積極參與招商引資,辭職經商辦企業或到民營企業就業。
4、擴大招商引資引進來創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通過全方位、多領域的“引進”,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創業。積極推進新徽商返鄉創業計劃,引導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鄉投資創業。依托各類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立創業園區,儲備一批資源條件好、開發潛力大的重點項目,以更加優惠靈活的政策和優質高效的服務吸引外來資金創辦實業。
5、加強對外協作走出去創業。充分發揮企業和個人在“走出去”創業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各類企業采取各種形式“走出去”,到外地承包工程和開展勞務合作等。廣泛發動和大力支持廣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城鎮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走出家門,外出務工創業,自謀職業。通過“走出去”,更新思想觀念,學習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增加創業收入,從而引進先進的思想流、豐富的信息流、多元的資金流,帶動和激發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內在活力。
三、全面優化創業環境
6、放寬創業準入。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消除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進一步拓寬準入領域,為全民創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各級工商部門要放開登記,凡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憑本人身份證直接登記辦理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簡化登記手續,放寬登記條件,推行一站式登記服務。鼓勵1名自然人或者1個法人投資設立一人公司,賦予1人公司法人資格。降低企業注冊資本金限額,凡自然人申請設立合伙企業、獨資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的,一律不受注冊資本金數額限制。對從零起步開始創業的市場主體,由各級政府出臺具體的《全民創業綠色通行證》制度,憑證可享受放寬市場準入、政府就業培訓和小額貸款支持等優惠政策。實施積極的投資準入政策,凡是國家沒有明令禁止的行業和領域,都允許各類創業主體快速進入。改革城市管理經營體制,鼓勵民間投資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供水、環衛保潔、園林綠化等市政公用事業投資、建設與運管;參與荒灘、荒水、荒山、荒地的生態建設和綜合治理;參與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參與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公益事業建設,形成各類行業主體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
7、實施創業培訓。廣泛動員、充分利用全社會教育培訓資源,開展創業培訓,并積極探索和創新培訓模式,大力支持高等院校、中專、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等開展以促進企業發展、促進畢業生就業為目的的就業、創業指導培訓,認真組織工業企業技術工人的培訓工作,繼續做好“創辦你的企業”培訓項目。組織實施“培養千名小業主,帶動萬人再就業”創業培訓計劃,使各類創業主體了解就業形勢和創業環境,熟悉有關政策法規,掌握申辦各類經濟組織的方法,提高創業能力、就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激發創業熱情,逐步實現自主創業。
8、提供創業服務。各級財政、工商、城建、城管、勞動和社會保障、中小企業管理等部門要開展“建設創業基地”活動,吸納有創業項目和創業能力,但無資金、無場地的人員進園入街,創辦、領辦小企業或經濟實體。開展“創業指導和跟蹤服務”活動,組建創業指導專家服務團,指導制定創業計劃,提供政策咨詢,幫助創業者成功開業;為創業者勞動保障事務,享受政策有關事務。鼓勵建立為各類創業主體服務的商會、協會和同業公會等自律性組織,加快發展法律援助、技術支持、產權交易、職業介紹、信息服務、管理咨詢、人才培養等各類創業中介服務機構,以**政務公眾信息網為基礎,聯合市各主要媒體,經常向全社會政策法規和技術進步、對外經貿、交流合作、中介服務、項目推介、創業培訓等各種信息,為創業人員服務。
9、加強資金扶持。各級財政從2007年起在財政預算中要安排并整合使用各類扶持獎勵專項資金,全力支持全民創業,重點支持全民創業項目開發、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勞動力培訓和政府獎勵。對民營企業錄用下崗失業人員、實施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改項目、利用自有房屋開設門市部和加工企業、籌資新建各類市場、爭創名牌產品和名牌商標的,以及納稅大戶、成長型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性優惠和獎勵。金融部門要開展以解決貸款為主要內容的銀企掛鉤活動,做到既扶大扶強,又扶小扶優。要建立激勵金融機構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機制,各商業銀行優先為民營企業辦理貼現,資金不足的,由人民銀行辦理再貼現,金融機構優先為民營企業辦理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等各種授信業務;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創業的金融扶持,認真執行省政府《關于切實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意見》(皖政〔**〕3號)和省有關部門《轉發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勞動保障部關于改進和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的通知》(合銀轉〔**〕18號)中有關小額擔保貸款的政策。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地方性銀行和合作制銀行的設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科學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積極興辦為民營經濟服務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拓寬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進一步加強信用擔保機構建設,完善各類投資主體參與的市、縣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10、強化創業保護。堅持服務為主,推進依法行政。各執法部門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范圍和執法程序實施檢查,都應實行報批制,除上級專門布置的檢查與涉及企業生產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的檢查外,同一部門對同一企業同一事項的例行檢查(含查賬、驗收等),原則上一年不得超過一次;同一部門的上下級單位不得對同一企業進行重復檢查;平級行政執法部門(單位)也不得越地越權檢查。確有必要進行幾次檢查的,需報經企業所在地政府批準。各行政執法部門在行政執法中原則上實行提醒在先,處罰在后的制度,不得“以罰代管”或“不教而罰”。除法律法規規定外一般不得處罰,必須處罰的,一般從輕處理。除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省、市及其財政、價格主管部門批準規定的收費項目外,任何部門和單位無權向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收取其他任何費用,無權以任何理由向企業強制收取贊助或接受有償服務;未經法定程序,任何單位不得查封、凍結、沒收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合法的財產和經營場所。各級司法部門要協調相關機構,免費為創業者提供法律咨詢。需要辦理公證事項的,各公證處應當依法減免公證費;需要通過訴訟渠道解決的,有關司法部門和律師事務所、法律工作者要及時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各法律援助機構要積極給予法律援助。
11、優化政務環境。完善各級行政服務中心職能,健全制度,強化審批服務功能,對凡需要審批的項目,實行一站式服務。全面落實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等制度,推行“陽光政務”,加強行政效能監督,提高服務水平。繼續堅持與民營企業家聯系制度,加強政企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辦好“市民連線”的基礎上,創辦“企業連線”平臺,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組織開展好“各級領導開門接訪日”活動,集中解決一批影響創業的突出問題。
四、統籌推進全民創業工作
12、宣傳動員,營造全民創業的良好氛圍。在全社會宣傳倡導徽商創業傳統,弘揚自強不息、百折不撓、開拓進取的“徽駱駝精神”,破除“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陳舊觀念;樹立“和為貴”、“和生財”、“家和萬事興”的理念,進一步消除嫉能妒富等消極心態,大力倡導與人為善、和衷共濟、關愛寬容、團結和諧的社會風尚。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介,廣泛宣傳在優化創業環境、推動全民創業等方面取得的新經驗,宣傳全民創業中涌現出的新典型,引導全社會充分理解創業的艱辛和曲折,正確看待和處理創業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努力營造崇尚創造、褒獎成功、寬容失敗、善待他人的和諧創業環境與良好輿論氛圍,推動全民創業向縱深發展。堅持每年在全市范圍評選出一批“創業標兵”,并以政府名義予以表彰獎勵,努力形成競相創業、富民興市的生動局面。
13、強化領導,落實部門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組織實施全民創業行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創業、推動創業。要切實做好產業的規劃、協調、指導工作,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國家產業政策、投資需求和市場趨向,策劃、篩選并定期創業指導項目,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國家急需和倡導的行業或產業,投入地方優勢資源的開發和特色產業發展,避免和克服創業的盲目性。要引導創業者樹立正確的創業導向,支持創業者憑本事創業、靠能力致富,使他們能夠依法經營、依法納稅、依法統計、依法參保。市及區縣要相應成立全民創業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民創業行動的規劃編制、政策制定、協調指導、督查落實,認真受理群眾咨詢的各類問題,及時解決和查處影響創業的各類矛盾和問題,推動全民創業行動順利開展。全市各職能部門要把組織實施全民創業行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和重要經濟工作,認真受理群眾咨詢的各類問題,及時解決和查處影響創業的各類矛盾和問題,優化全民創業環境,推動全民創業行動順利開展。發改委、教育、人事、科技、公安、監察、民政、司法、財政、建設、勞動保障、農業、商務、物價、中小企業發展、文化、稅務、金融、工商、質監等部門要抓緊制定支持推動全民創業的具體政策和措施,公開服務承諾,落實服務承諾。各級工商聯、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組織作用,積極引導各自所聯系的廣大群體自主創業,開展各具特色的創建活動,在創業中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市和區縣各職能部門支持服務全民創業行動的具體辦法必須在今年4月底前出臺實施。
- 上一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意見
- 下一篇:日本行政案件訴訟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