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意見

時間:2022-11-04 04:03:00

導語: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意見

為加快我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入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市的若干意見》(湖委[**]2號),現就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規模基地建設,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

(一)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全面落實中央、省關于增加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等政策,扶持發展糧食生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切實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全面實施“沃土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工程,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大力調整糧食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加快發展多樣化、規模化、標準化的優質糧生產基地,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二)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蠶桑、蔬菜、茶葉、果品、特種水產、畜牧、筍竹、花卉苗木等八大特色主導產業,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特色產業強鎮(鄉)、強村建設,大力培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按照“設施完善、科技領先、機制靈活、生態高效、特色鮮明”的要求,建設高標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00個。對符合建設標準的示范園區,視建設規模每個給予20-30萬元的扶持。

(三)加快推進現代林業示范區建設。加大低產林改造和林區道路建設扶持力度。對認定的連片1000畝以上的低產林改造項目給予一次性10萬元補助,林區道路建設每公里給予1萬元補助。加快發展花卉苗木、林產品加工等產業。鼓勵農村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對通過省、市級綠化示范村創建驗收的,分別給予3萬元、1萬元的獎勵。對市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的建設與保護,每年每畝按一定標準給予補助。

(四)積極鼓勵土地經營權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方式組建、并依法登記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享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惠政策,工商部門在注冊登記方面提供指導和服務。列入市試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給予一次性3萬元的獎勵。

(五)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規模基地建設。工商企業投資農業,應重點采用“公司+農戶”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支持工商企業到小城鎮興辦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涉農項目需要建設用地指標時,給予優先安排。

(六)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對農民興辦的農家樂、休閑農莊、垂釣中心、田園景觀等,在土地、稅費等方面給予優惠。對被評為市級以上農家樂示范村、示范點、示范戶及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等級稱號的分別給予一定的獎勵。對“農家樂”休閑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森林旅游、民俗風情旅游,切實落實營業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的稅收政策,并根據季節性經營的特點,合理確定稅收負擔。對各級農家樂協會、服務中心等自治組織給予一定扶持。

二、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七)扶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每年安排一定數量資金,專項用于扶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倉儲、保鮮、加工、配送設施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造等貸款貼息。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向國家、省申報有關項目。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運輸本企業生產經營的農產品,按省農業龍頭企業“綠色通道”政策執行。企業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蔬菜、谷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麻類、糖料、水果、堅果的種植;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中藥材的種植;林木的培育和種植;牲畜、家禽的飼養;林產品的采集;灌溉、農產品初加工、獸醫、農技推廣、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內陸養殖。對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報經主管稅務部門批準,可減免水利建設專項資金。對列入農業綜合開發的產業化經營項目,采取有償和無償相結合、投資參股等方式予以扶持。

(八)鼓勵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各地應根據農產品特別是食品加工業對環境的要求,合理規劃建設用地,保障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用地需求。對當地產業發展帶動力強、有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的項目,應予以優先安排,并參照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給予扶持。在鄉鎮工業功能區內建設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耕地占用稅、土地契稅繳納后,給予市得部分50%的補助。

(九)做優做強食品加工業。對新辦的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食品加工企業,自投產之日起3年內給予其相當于所得稅市得部分100%的補助,第4、第5年按50%給予補助。

(十)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農業龍頭在境外投資創辦農業企業的,繼續享受湖政發〔2006〕75號文件的相關政策。鼓勵農產品及加工產品開展市場促銷,凡參加省、市統一組織及推薦的展示展銷活動的,根據市場區域、展示展銷性質等給予不低于50%的攤位費補助;凡參加省、市重點組織的新興市場境外展示展銷活動的,再給予每人旅費50%的補助(最高不超過1萬元,每個攤位不超過2人)。實施農產品出口獎勵制度,鼓勵農產品出口;對農產品出口投保的,給予實際保險費支出20%-30%的補助。

三、加強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

(十一)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從事農業機耕、排灌、病蟲害防治、植保、農牧保險以及相關技術培訓業務,家禽、牲畜、水生動物的配種和疾病防治所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對以社員自產自銷為主要經營方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報經稅務部門批準,可減免水利建設專項資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社員生產或初加工農產品,視同農戶自產自銷,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用房,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所屬、用于進行農產品加工的生產經營用房,按規定繳納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的,報經稅務部門批準,給予免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收入,免征水利建設專項資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暫不征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建設規范性專業合作組織,創建省級示范性專業合作社。全市重點扶持依法登記、規范運作、有一定規模的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對市政府命名的示范性專業合作社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

(十二)鼓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各地多層次、多模式推進農民專業合作、農村信用合作、農村供銷合作“三位一體”建設,為農民提供產業發展、科技推廣、金融服務、市場營銷、權利維護等多功能服務。新型合作組織享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惠政策。

(十三)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新型生產經營模式,企業在品種引進推廣、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等方面作用突出的,經申報確認,可參照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享受有關政策優惠。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十四)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加大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經批準立項的土地整理、建設用地復墾、土地開發項目,安排專項資金,加大扶持力度。對老漁塘、老桑地改造項目優先立項,經驗收達到標準魚塘建設要求和現代蠶桑小區標準的,每畝魚塘補助1500元,每畝桑園補助200元。加快發展智能化畜禽養殖、溫室大棚、噴滴灌等設施農業,大力推廣節能、節本、降耗、省工的現代農業裝備。

(十五)加大農村水環境治理力度。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千庫保安、千萬農民飲用水、萬里清水河道等工程建設。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工程,推進畜禽生態養殖小區建設,大力推廣水產生態養殖模式,加大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發展以生態鏈、食物鏈、能源轉化為紐帶的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鏈,切實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十六)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強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建設,搭建科技服務、市場營銷、防災減災等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加大農村信息員的培訓力度,開展氣象信息入鄉鎮工作,提高農民信箱的應用水平。推進農村信息化示范村建設,對市級農村信息化示范村給予2萬元獎勵。對依托網絡開展農村遠程教育成績顯著,被評為市級示范性工作站的,給予1萬元的獎勵。

五、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科技進步

(十七)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支持浙江大學**南太湖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等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努力提升農業科技應用研究水平,提高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推廣等水平,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

(十八)大力推進種子種苗工程。對列入市種子種苗工程的項目,根據規模大小給予10-30萬元的資金扶持,對列入省以上種子種苗工程項目,按照省以上扶持資金給予1:1配套。

(十九)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對符合產業發展規劃,列入市校合作的重點項目,有關部門在組織項目申報時予以優先立項。科技投入要向農業傾斜,重點支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二十)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向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創建省級、市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農業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可以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方法或加速折舊方法。對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農業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省級農業科技企業參照省高新技術企業的有關優惠政策執行。

(二十一)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農業地方標準的制定,加大農業標準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標準意識和實施標準化生產的水平。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對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的,每個產品給予2萬元的獎勵。積極開展名牌爭創工作,著力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對獲得國家級名牌或馳名商標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分別給予50萬元獎勵;對獲得省級名牌、省著名商標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分別給予10萬元獎勵。

六、加快農業保障體系建設,提高農業公共服務水平

(二十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追溯制度,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健全農產品例行監測制度。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的覆蓋面,確保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質量安全。

(二十三)加強動植物防疫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與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相適應的機構和體系,健全村級動物防疫員隊伍,形成市、縣(區)、鄉鎮和村四級動物疫病防控網絡。進一步落實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各項經費,重大動物疫病防治所需的疫苗、消毒藥物、生物制劑及其它儲備物資和村級動物防疫員工資等經費列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加大對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縣(區)以上獸醫實驗室要配備動物疫病快速診斷、疫病檢測監測及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必需的儀器和設施。

(二十四)加強公共植保體系建設。加快形成以市、縣國家公共植保機構為主導,鄉鎮公共植保人員為紐帶,多元化專業服務組織為基礎的新型植保服務體系。各級政府要鼓勵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植保專業服務組織,對開展代防代治、統防統治、提供公益性服務的各類基層植保社會化組織,要在省補貼的基礎上,再給予相應的補貼。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各級財政要將農業生物災害防控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障人員、宣傳培訓、重大病蟲監測、防控和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補貼所需的經費能足額到位。

(二十五)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適應農業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新趨勢,改革現有農技推廣體系,加快建立農技推廣責任制度。市、縣設立農技推廣首席專家、鄉鎮設立責任農技員,形成以市農技推廣中心為龍頭、縣區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為骨干,龍頭企業、規模大戶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列入財政預算。

(二十六)扶持農村金融服務業發展。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組建農業信用擔保公司,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風險資金。農業信用擔保公司涉農擔保按其當年實際發生的信貸擔保日平均額的5‰給予補助。加快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事業,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模式,通過采取提供保費補貼、探索建立農業保險風險基金或提供再保險等有效措施,鼓勵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不斷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

(二十七)扶持農業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和改造升級,積極培育多種形式的農產品流通企業和配送中心,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鼓勵農產品及加工產品進超市。繼續執行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推進省“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每個鄉鎮首家設立的連鎖超市直營門店給予一次性補助2萬元,改建設立的給予一次性補助1萬元;每個行政村首家設立并加盟連鎖龍頭的“農村放心店”,給予一次性補助2000元;每個行政村首家設立農村消費維權點,給予一次性補助1000元,并每年給予消費維權監督員1000元補助。

(二十八)著力提高農民素質。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增強自主創業的能力。對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創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給予貸款貼息扶持。

(二十九)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加大村企結對力度,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企業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項目資金,經稅務部門認定,按規定予以稅前列支。完善村級集體留用地政策,村級集體留用地總量不超過行政村耕地總面積的6%。

(三十)實施“1010”典型示范工程。在全市評選特色產業強鎮、特色產業強村、農家樂示范點、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出口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科技人員、農村創業致富明星、魅力村莊等10個方面的先進典型各10個,并給予命名表彰。通過典型示范,推進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七、附則

(三十一)本意見中財政補助獎勵政策僅限市本級范圍,涉及市、區財政分級承擔的,按財政體制規定的市、區共享收入分成比例分擔,在具體操作上按有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執行。

(三十二)本意見實行最高限額原則,對企事業單位同一事項涉及多項補助扶持的,按最優惠一項執行。

(三十三)本意見自之日起施行,由市農辦和市財政局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