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意見

時間:2022-11-06 05:51:00

導語:發展循環經濟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循環經濟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22號)和自治區《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新政發〔2****〕101號),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減少廢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強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技術進步,加強監督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排放。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相結合,形成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社會氛圍。

二、發展目標和主要指標

(一)發展目標。力爭到201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體制與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廢物最終處置量明顯減少,建成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典型企業。推進綠色消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工業(農業)園區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區。

(二)主要指標。力爭到2010年,**地區每萬元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農業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94立方米。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增長率控制在8%左右。

三、重點工作和重點環節

(一)重點工作。一是大力推進節約降耗,在生產、建設、流通和消費各領域節約資源,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廢物的產生,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產全過程控制轉變。三是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最大程度實現廢物資源化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注重開發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技術與裝備,為資源高效利用、循環利用和減少廢物排放提供技術保障。

(二)重點環節。一是資源消耗環節。要加強對鋼鐵、電力、煤炭、石化等重點行業的資源消耗管理,特別是強化八鋼、石化等能源消耗大戶企業的管理和科技創新,努力降低消耗,提高綜合利用率。二是廢物產生環節。要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推動不同行業合理延長產業鏈,加強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推進企業廢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以及城市垃圾、污泥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降低廢物最終處置量。三是再生資源產生環節。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支持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選系統,不斷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四是消費環節。大力倡導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鼓勵使用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綠色標志食品和有機標志食品,減少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五是在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及工業園區的工業項目立項上明確政策導向,不斷建立和完善產業鏈,建立循環經濟的試點片區。六是加強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的宣傳交流,促進各級政府將循環經濟的理念引入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等工作中,引導企業把工業生態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中。

四、加強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宏觀指導

(一)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十一五”規劃,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細化。特別是應對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進行專項研究,對資源消耗、節約、循環利用、廢物排放和環境狀況作出深入的分析,明確新的目標、重點和政策措施。

(二)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統計核算制度。市發改委要會同統計局、環保局等有關部門加快研究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建立循環經濟的統計核算制度。各級政府部門及派出機構要積極開展循環經濟的統計核算,加強對循環經濟主要指標的分析。

(三)制定和實施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市發改委、建委、經委、環保局等有關部門,要結合我市實際,抓緊研究制定礦產資源集約利用、能源和水資源節約利用、清潔生產,以及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推進計劃。

(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區域布局。加強宏觀調控,遏制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推進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大力發展集約化農業。發展改革部門要按照自治區產業發展的相關規定,積極制定相關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產業結構調整計劃,以及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要根據資源環境條件和區域特點,用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改造。開發區和重化工業集中地區,對進入的企業要提出土地、能源、水資源利用及廢物排放綜合控制要求,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提高資源產出效率。

五、加快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嚴格執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

(一)加快循環經濟技術引進、開發、推廣應用。各有關部門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積極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的循環經濟技術,組織探索共生礦產的綜合性開發利用和能源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廢物綜合利用技術、循環經濟發展中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再制造技術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農業節水技術等,提高循環經濟技術支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建立循環經濟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各區(縣)、各部門要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節能技術服務中心、清潔生產中心等中介機構和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作用。

(三)嚴格執行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業市場準入標準和合格評定制度,認真執行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和涉及循環經濟的有關污染控制標準。嚴格執行主要用能設備及建筑能效標準和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準,執行強制性產品能效標識、再利用品標識、節能建筑標識和環境標志制度,引導企業和個人使用有循環經濟標識的產品。積極推行節能、節水、環保產品認證以及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六、落實相關政策,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機制

(一)加大循環經濟投資力度。市投資主管部門在制定和實施投資計劃時,要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持。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項目和技術開發、產業化示范項目,要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支持,并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各類金融機構應對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金融支持。

(二)利用價格杠桿促進循環經濟發展。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理順自然資源價格,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性產品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發改委要積極理順水、熱、電、天然氣等價格,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逐步調整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完善農業水費計收辦法。調整城市供水價格,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大力推進階梯式水價、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擴大峰谷電價執行范圍,利用峰谷差價,平衡供需矛盾。對高耗能行業中淘汰類、限制類項目,嚴格執行按國家產業政策制定的差別電價政策。加大供熱體制和供熱價格改革力度,推進按熱繳費制度,逐步建立基本熱價和計量熱價共同構成的熱價形成機制,實行差別熱價和煤熱聯動政策。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其他產品的比價關系,建立天然氣價格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機制。市區(縣)兩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要認真落實各項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

(三)貫徹落實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和收費政策。財政部門要積極安排資金,支持發展循環經濟技術推廣、示范試點、宣傳培訓等。市財政和環保部門要加強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管理,逐年加大對企業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污染防治項目的投入力度。嚴格執行國家和自治區促進節能、節水產品和節能環保型汽車、節能省地型建筑推廣的鼓勵政策。繼續落實國家和自治區資源綜合利用和有利于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建立并完善廢舊資源回收處理收費制度。根據國家和自治區政策,結合**實際,合理制定城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提高城市垃圾處理費征繳率。在理順現有收費和資金來源渠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企業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加快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建立能源統計報告制度,為各級政府、企業制定節能降耗目標提供依據。政府采購目錄要優先考慮節能、節水和環保認證產品。

七、堅持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一)加強法規體系建設。結合我市實際,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有關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和規定的基礎上,加快研究制定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嚴格制定地方性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促進資源有效利用以及廢舊家電、電子產品、廢舊輪胎、建筑廢物、包裝廢物、農業廢物等資源化利用的法規和規章。研究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生產商、銷售商、回收和使用單位以及消費者對廢物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的法律義務。

(二)加大依法監督管理的力度。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依法加強對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監督管理工作。按照《**市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管理工作方案》,引導企業樹立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意識,建立健全資源節約管理制度。環境保護部門要將發展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工作緊密結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逐步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強對企業廢物排放和處置的監督管理,降低排放強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自愿的基礎上,開展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三)依法推行清潔生產。認真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加快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積極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方案。對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標準或者總量控制指標的企業,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者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要加大處罰力度,并嚴肅追究企業負責人的責任,同時要強制實施清潔生產。發展改革、環保部門要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創建清潔生產先進企業、環境友好企業活動,引導企業加快實施清潔生產。

八、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組織和領導

(一)加強領導。各區(縣)、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抓緊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要建立健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協調工作機制,做好組織協調和指導推動工作,及時解決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有關部門要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積極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加快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要明確職責分工,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

(二)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試點。要積極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產業園區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通過試點,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技術和項目領域,進一步完善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強度的政策措施,提出按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改造工業園區以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區的思路,樹立一批先進典型,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示范。

(三)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對發展循環經濟重大意義的認識,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變成全體市民的自覺行為。要將樹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的相關內容編入教材,在中小學中開展國情教育、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教育。要組織開展相關管理和技術人員的知識培訓,增強意識,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編寫消費行為導則和資源節約公約,引導合理消費,規范消費行為,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逐步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