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意見
時間:2022-03-25 02:25:00
導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省政府《關于20**年實施28項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20**〕1號)和省衛生廳、省財政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辦法》(民生辦〔20**〕1號)要求,結合我**實際制訂本實施意見。
一、目標任務
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堅持以戶為單位參合,參合率90%以上。提高參合農民受益水平,參合農民總受益率18%以上,住院補償比例達48%以上,次均住院費用增幅低于CPI指數。新農合基金歷年滾存結余(不含家庭帳戶和門診統籌切塊資金結余)不超過當年籌資總額的25%(含10%風險金)。完成20**年中央補助新農合管理能力建設項目。
二、資金籌集
參合農民人均籌資標準100元。其中:中央財政對參合農民補助人均40元,省級財政對參合農民補助每人30元,各縣(區)財政對參合農民的補助每人10元,參合農民每人繳20元。
三、統一補償模式和標準
從20**年開始,各縣(區)全部實行住院統籌結合門診統籌模式:住院補償+慢性病補償+門診統籌。
(一)起付線:鄉鎮級定點醫療機構(或一級醫院)為100元;縣級定點醫療機構(或二級醫院)為300元;縣外協議醫療機構為500元,縣外非協議醫療機構為600元。對五保戶、低保戶、重點優撫對象不設起付線。一年內因患不同疾病,在縣級及以上醫院多次住院,只計算首次住院的起付線;患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級別的醫院連續轉診住院,只計算最高級別醫院的一次起付線。在鄉鎮衛生院(或一級醫院)多次住院,分次計算起付線。起付線以下費用個人自付。
(二)封頂線:住院補償實際所得封頂線原則上提高為8萬元,以每位參合農民年內實際獲得住院補償金額累計計算。
(三)補償比例:鄉鎮級(或一級醫院)定點醫療機構為70%;縣(區)級(或二級醫院)定點醫療機構為65%;縣(區)外協議醫療機構分段設定補償比例,10000元以下的為55%,10000元及以上的為65%;縣(區)外非協議醫療機構的補償比例相應低10個百分點。
(四)保底補償:在縣(區)外醫療機構住院治療且醫藥費用超過起付線的病例,實際補償比例不低于30%。即在按補償方案測算后,如果農民實際補償所得金額與醫療總費用之比低于保底補償比例,則按照保底補償比例給予補償。
四、推進門診統籌
各地要加快建設標準化鄉鎮衛生院與標準化村衛生室,大力推行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與信息化管理,積極穩妥推行門診統籌。科學合理設計門診統籌補償方案,門診統籌基金按提取風險基金后的20%比例予以安排,單次門診費用的補償比例可提高到30%(但最高不得超過35%),單次門診費用的補償封頂額不超過15元,嚴格實行“按比例補償”的門診醫藥費用分擔共付機制,適當限定門診就診次數。
五、簡化就醫與補償流程
參合農民在縣域范圍內自主選擇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憑參合證書和身份證明即時報銷。參合農民在縣域范圍外就診,履行簡單方便的轉診手續或者實行住院轉診備案制度,具體由各統籌地區新農合經辦機構規定。對履行轉診或備案手續的,可適當提高補償比例。從20**年起,縣域范圍內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與**級公立定點醫院全面實行參合農民出院即時結報;省級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開展出院即時結報試點,逐步推行即時結報。鼓勵各統籌地區與本地農民工集中就診的外省醫院簽定醫療服務與即時結報協議,實現跨省外出務工農民在打工地就近看病,即時辦理報銷補償。對無法認定有無他方責任的意外傷害,在提供當次意外傷害住院的醫療費用原始票據情況下,可參照保底補償比例報銷其可補償的醫藥費用。
六、加強經辦機構建設
加強新農合管理經辦能力建設。規范健全新農合管理經辦機構,落實工作人員與工作經費。嚴禁從合作醫療基金中提取工作經費,不得增加定點醫療機構和參合農民的負擔。開展新農合管理人員政策及業務培訓,提高人員素質、政策水平及服務能力。改善管理經辦機構基本條件。加快新農合信息系統建設,縣級及以上定點醫院的HIS必須與同級新農合平臺聯網運行。盡快普及鄉鎮衛生院HIS和村衛生室門診管理軟件,并實現與縣級新農合管理平臺聯網。應將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作為醫療機構申請住院或門診統籌定點資格的重要條件之一。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行新農合磁卡就診證,方便農民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或轉院)的補償和結算。
七、規范基金使用管理
各縣區財政、衛生部門嚴格按照《財政部、衛生部《關于印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制度的通知》(財社〔20**〕8號)、《財政部關于印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會計制度》(財會〔20**〕1號)等有關新農合基金財務制度規定,在國有或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設立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財政專戶與經辦機構支出戶實行定期對賬。嚴格按照《財政部關于印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資金國庫集中支付管理的暫行辦法的通知》(財庫〔20**〕33號)規定,實行新農合資金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通過省級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資金零余額賬戶直接支付到縣級新農合財政社保專戶,縣級財政新農合補助資金通過縣級財政特設專戶支付到縣級財政社保專戶。規范新農合基金支出申報、審核程序,推進財政直接支付方式,新農合經辦機構按月填寫用款申請書,報送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后,按規定將補償基金從財政專戶撥付到經辦機構支出戶或定點醫療機構。加強報銷材料審核,防止持假票據騙取新農合報銷款。
八、強化醫療服務監管
縣區新農合經辦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簽訂醫療服務協議,建立定點醫療機構準入和退出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制度。**、縣區衛生行政部門定期組織開展定點醫療機構督查和考核活動。對遵守協議、行為規范、醫療質優價廉的定點醫療機構給予表彰和獎勵,對違反合作醫療政策規定和醫療服務規定的定點醫療機構和人員,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取消定點資格。開展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建立醫藥費用控制新機制,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
九、加強農村藥品監管
繼續加強農村藥品監督網和供應網建設,進一步完善適合農村實際的藥品監督體系和供應體系;加強農村藥品**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非法藥品經營活動,規范藥品供銷渠道,加強農村醫療機構藥房規范化管理,提高農村醫療機構藥品管理水平;逐步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集中采購或跟標采購,鼓勵藥品批發企業、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向農村醫療衛生機構集中配送藥品。
十、實行目標管理
新農合制度的完善與發展直接關系到農民利益,是民生重點工程,將新農合的組織領導、政策保障、經費投入等情況列入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任期目標任務和年度目標任務,實行目標考核,并建立獎懲分明的考核機制。**衛生局組織開展新農合工作評價,建立獎懲機制,對工作不力、問題較多的縣、區進行重點管理,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