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30 10:45:00
導語:學校體育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全國和市學校體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培養體育鍛煉的能力、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依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市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實施細則》和市教育委員會、市體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為進一步加強我區學校體育工作,特結合本區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1、全面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各校要進一步重視學校體育工作,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點,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2、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學校體育工作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運用科學的體育教育方法與方式,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習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習慣。
二、認真落實國家有關要求,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
3、各學校必須自覺貫徹落實國家“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要求。從學年開始,中小學校實行“三課、兩操、兩活動”,即所有年級每周安排3節體育課時、2節體育活動課時,每天安排廣播操或健身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各學校應經常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活動。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減少或擠占學生的體育課和體育活動時間。
4、深化課程改革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各中小學要根據課程標準,合理安排體育教學內容,因材施教、積極探索,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體育教學和課余、校外體育活動,發展學生的特長,讓每個學生較為系統地接受至少2個體育項目的專業指導,并較為熟練地掌握其鍛煉的技能。各學校要根據實際,積極組織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建設,豐富學生的體育生活,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
三、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建立學生體育評價制度。
5、建立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報告和公布制度。各校必須設立一名數據管理員,要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健康檔案,作為學生升學、就業的檔案之一。要把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評估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
6、進一步完善中小學生體育成績評價方式與方法。應將中小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態度、體育教學考核成績、體質健康狀況評價結果以及體育特長等,作為學生體育綜合素質評價的組成部分。認真做好初中畢業生體育科目測試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入中考總分的有關工作。逐步完善高中學生體育學業成績評價方法,將評價結果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
四、響應“陽光體育運動”號召,推動校園群體活動蓬勃開展。
7、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要積極響應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號召,堅持“立足校園,扎根班級”的組織方針,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操場,到陽光下,到大自然中去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充分發揮競賽對群體活動的促進作用,結合全區的“學生陽光體育大聯賽”、“暑期陽光體育運動”、“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中小學生課外文體活動工程”等,組織安排好校園體育活動,經常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體育活動和競賽,形成“人人有項目、班班有團隊、校校有比賽”的氛圍。
8、建立學校指導與學生自我管理相結合的學校體育工作長效機制。通過團委、學生會及少先隊組織,支持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同時發揮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的帶動作用,組織學生參與重大體育賽事、社區體育服務和指導。
9、把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列為全民健身計劃的工作重點。在青少年中大力推進全民健身活動,增強學生體質,使他們養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五、完善學校體育活動項目布局,創新體育人才培養運行機制。
10、科學規劃項目布局,合理統籌各類資源。教育、體育行政部門要提高認識,形成合力,堅持不懈地推進體教結合,在項目規劃、經費投入、后勤保障、訓練指導和競賽組織等方面為學校運動隊建設發展提供支撐和服務。
11、探索重點項目“小學——初中——高中”一條龍訓練體系,將二線運動隊、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俱樂部作為學生課余活動的重要抓手。進一步拓展區少體校功能的內涵和外延,加強體育人才培養;完善初中和高中招收特長生制度,做到保證重點、規范管理、嚴格控制;辦好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進一步完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評估體系,堅持執行兩年一度檢查評估、四年一輪申報制度,區教育局、區體育局對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
12、為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各校均應至少組建1—2個項目的校級“四固定”運動隊,中青年專職體育教師必須參與學生課余訓練的指導工作,并作為考核學校和教師的重要依據。
13、各校應強化體育的群眾基礎和品牌項目建設。積極參加市、區組織的各項體育競賽活動,對在重大體育競賽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學校將予以表彰獎勵。
六、加強保障與服務,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穩步發展。
14、加強領導,為學校體育提供組織保障。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和學校校長是本區與本校學生體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行政部門要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和機構,要有專門人員負責學校體育管理工作。學校要成立由校長牽頭的領導小組,負責開展學校體育工作。
15、建設隊伍,為學校體育提供人力保障。學校按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需要,配足配強體育教師,做好體育教師和帶隊教練的聘任工作。要加強體育教師和帶隊教練的隊伍建設,積極開展“雙師型”體育教師隊伍的培養。鼓勵學校的班主任、輔導員和其他教師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并參與學校體育活動的指導。從全面履行崗位職責和保證教學活動量出發,根據市教委、市體育局文件要求合理確定安排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從實際出發改善體育教師工作條件,按照國家、市有關規定做好向體育教師發放工作服裝及工作津貼等相關保障工作。自年1月起體育教師運動服裝(含運動鞋)費調整為每年不低于300元,從學校公用經費中列支。
16、加大投入,為學校體育提供物質保障。要根據國家和市的標準以及體育場地器材配備目錄,配足配齊體育器材,建設、維護并使用好體育場地器材設備,提高場地器材的使用效益。中小學校體育經費要按《市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實施細則》的要求,按一定比例專項用于學校的體育工作,并做到與公用經費同步增長。
17、完善制度,為學校體育提供服務保障。認真執行滬教委體[]50號文件精神,加強學生在各類活動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對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中發生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和其他責任主體應當按照《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的原則和程序,進行及時救助并妥善處理。
18、整合資源,為社區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場地保障。各中小學校要在所在鎮、街道的領導下,不斷完善學校體育設施向社區開放的組織管理、業務指導和安全保障的制度與措施,堅持公益性原則,做好體育場地在早晚時段向社區開放工作以及雙休日、節假日向學生開放工作。
七、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專項督導,形成齊抓共管學校體育工作新局面。
19、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落實情況專項督導。教育、體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組織管理、體育教學、體育活動、安全保障、特色工作的指導和檢查,制訂和糾正違反學校體育工作規范和不利于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問題和做法。教育督導部門要把中小學的體育工作列入督導計劃,并依法開展學校體育工作的專項督導,定期向社會通報公布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執行情況,主動接受社會各界和家長的監督。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學校,實行合格性評估和評優評先一票否決。
20、區教育局、區體育局定期會同有關部門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專項評估。每年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年度評估,每兩年召開一次學校體育工作會議,對體育工作成績突出的學校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