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30 03:11:00
導語:新農村建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據中共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方針以及市委提出的“規劃布局合理、經濟實力增強、人居環境良好、人文素質提高、民主法制加強”的目標要求,為切實推進我區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建設,我們通過對區內有關職能部門以及部分鎮、村的走訪和調查,就加快村級基礎設施、推進郊區新農村建設這一課題,進行了相關調研,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我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1、鄉村道路建設現狀
目前我區已建鄉村公路總長約568公里,各村已建宅村道路總長平均在10~20公里,基本實現了村與村、以及村與主干道之間的聯通。但是由于規劃滯后、資金有限,道路通達水平還較差,“瓶頸路”、“斷頭路”現象較多;已建道路等級也較低,宅村道路寬度一般在2.2~2.5米,路面狹窄,行車困難。此外,由于缺乏建前、建中各環節的科學管理和建成后的日常養護管理,宅村道路質量普遍較差。
2、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現狀
目前全區各村現有的水利灌溉設施(主要指地下渠道)多為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所建,年久失修,普遍老化,已進入維修高峰期,且維修難度大,資金投入大。二是河道排水能力差。河道淤泥多,各村均有農戶擠占河道進行養殖的現象,致使河道在汛期雨季排水能力下降,甚至無法順利排水,造成部分農田浸水受淹。此外,農橋改造滯后于宅村道路建設,導致橋梁負荷過重,危橋增多,改造任務加重。
3、農村改水、改廁建設現狀
通過前幾年的投入和建設,目前我區已基本完成各行政村(個別規劃調整的行政村除外)的農村水網改造,農村抄表到戶同步完成,根本性的解決了農村供水壓力低、農民飲水質量差、管道水損大等問題。自2005年起,實施全區旱廁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105只。
4、公益性設施建設現狀
目前全區各行政村均已建成新的村民居委會,各村的辦公設施條件得到改善。相當部分村建成了村文化服務中心、村衛生所、村公共運動場等公益性設施,方便和豐富了百姓文化娛樂生活。但公益設施投入方向單一,資源整合措施不夠。走訪中,我們了解到許多村對建設村級廣播呼聲較高,認為通過自辦村級廣播,可以將黨的方針政策、科技興農致富、植保防蟲情報等及時貫徹、傳達到農戶百姓。
綜上所述,我區農村基礎設施現狀還較為落后,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尚有相當的差距。
二、我區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情況
通過發放調查表形式,我們獲得了近三年內我區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相關數據,經匯總如下:
1、各年度投入情況
從上表來看:我區在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投資總量逐漸放大,但增速不均。2005年投資總量較上年增長了1.2倍,而2006年在上年高位的基礎上投資增速明顯放緩。鄉村公路建設力度較大,占投資總量的近七成,而水利排灌設施投入明顯不足,農橋改造、河道疏浚、排灌小農水項目投入合計只占總量的一成有余。
2、各級財力投入情況
從上表來看:市、區兩級財力每年投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有限,占投資總量的17%,尤其市級財力僅占5%,鎮村級投資壓力相對較大。
三、我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1、資金投入不足,市級財力扶持力度不強。
在調研時我們發現,影響村級基礎設施建設的瓶頸主要是資金,由于資金缺乏,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地下渠道維修、河道疏浚等難以開展,導致農村抗風險能力薄弱。雖然市級財力每年安排了補貼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但補貼力度相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來說還遠遠不夠。
2、規劃滯后,農村發展支撐載體脆弱。
很多行政村由于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土地較為分散,集約化程度差,影響了農村基礎設施更新和建設,致使農村基礎設施在存量上與農業生產需求不相適應,增量上也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要求,表現在設施建設工程規模小,道路建設標準低、通行能力差。
3、建設重點不突出,已有設施整合不夠。
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帳較多,道路橋梁、供電供水、水利排灌、文化健身、養老服務等設施往往都是村民急盼的,因此建設中出現“蜻蜓點水擺擺平”的現象,對已有設施缺乏資源集約利用的考慮,對新建設施投入也沒有發揮其最大效益。
四、幾點思考和建議
通過調研發現,我區農村的生產、生活設施仍然十分落后,阻礙了各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鄉村道路橋梁、農田水利、供電供水等設施以及衛生、文化、健身、養老等公益性設施現狀,對建設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為加快我區村級基礎設施,保障村級工作的正常運行,推進我區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建設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時,應堅持和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尤其在衛生、文化、健身、養老等公益性設施建設方面,應做到村村有重點、有特色,杜絕面面俱到,因此要結合已建設施,采取補缺的方法,科學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設資金,發揮其最大的經濟效益。建議區有關部門在扶持各村落實建設資金時,形成一個評估體系,通過評估,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建設項目、建設時間、建設資金額度。
(二)明確重點,有針對性地加快生產生活設施建設。
由于資金和要素的約束,不可能同時發展、完善所有的基礎設施,在具體建設過程中還是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和社會的貢獻因素大小,以解決農民最急需、最現實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入手,突出重點,擇優扶持,諸如對鄉村道路、農橋改造、水利排灌設施、有線電視組組通等基礎設施項目制定“行動計劃”,明確各年度建設任務,集中力量進行突破,力爭更快更大的改善農村面貌。
(三)加大扶持,有效推進村級基礎設施、公益性設施建設。
要盡量爭取市有關部門對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支持、提高補貼標準,并加大區級配套資金的支持力度,同時還加大各鎮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扶持村級新郊區、新農村建設,要確保用于村級“三農”的資金總量逐年提高,特別是對村級道路、水利設施等的建設貼款要高于上年投入的20%以上。
(四)加強管理,完善村級生產生活設施建設的管理體制。
引入利益驅動機制,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體制,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提升其對農村各項公共事務和公共財產的管理能力。從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出發,分類制定相應配套的管理辦法,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上一篇:社會事業發展工作意見
- 下一篇:道路停車收費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