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
時間:2022-12-02 05:23:00
導語:市工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加快推進我市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實施“四大行動計劃”,實現結構、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提升工業經濟整體活力和綜合競爭力,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高科技含量,調優產業結構,引導社會資源合理優化配置,促進我市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相結合原則。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引導資源增量指標主要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傾斜,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克服和避免市場自發性和盲目性的弊端,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升級。
(二)增量帶動與存量調整相結合原則。既要立足現實,通過存量調整,提升傳統產業的“先進”程度;又要放眼未來,通過增量帶動,提升存量。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技術優勢和產業鏈整體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構筑產業整體競爭優勢。
(三)產業集聚原則。以建設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各類特色產業基地為依托,抓住發展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和完善專業化分工的關鍵點,引導產業集聚,延伸產業鏈,著力打造一批產業規模大、市場份額重、創新能力強、產出強度高,在國際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產業基地。
(四)外向帶動原則。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在接受國際產業轉移的同時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內外合作,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積極吸納全球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強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豐富的能源、土地、礦藏等資源,引導、扶持企業開展國際貿易,參與國際競爭。
(五)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制訂完善的能源評審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廣節能、節水、節材新技術,依靠技術水平的提高降低消耗,依靠生產效率的提高節約能源,努力形成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和生態環保型的產業和產品結構,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任務和目標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努力提高工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堅持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先進技術與適用技術相結合。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形成新的比較優勢。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重點強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一)優化工業布局結構。按照參與國際分工與協作的要求,實行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推進,以“兩軸三帶”總體工業分布為框架,以國家級和省級經濟開發區為載體,以各類特色產業基地為依托,加快基礎設施配套,系統整合提升現有工業布局,形成區域統籌、特色鮮明、錯位發展、配套完善的工業布局體系。到2010年,產業集聚度達到85%以上。
(二)優化工業產業結構。加快轉變工業增長方式,圍繞增加品種、改善質量、節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鼓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把發展數控機床、儀器儀表和基礎零部件放到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質量和技術水平。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汽車及關鍵零部件、航空航天部件、機械裝備、精密儀器儀表、生物制藥、新型能源、先進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高成長性產業?!笆晃濉逼陂g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力爭每年提升1~2個百分點。
(三)優化工業產品結構。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對推動結構升級具有重大作用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的開發,積極發展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特色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和知識密集型產品。提高光機電、通信設備、藥品原藥、儀器儀表、微電機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研發設計能力。實施品牌戰略,營造優越的名牌發展環境,增強企業創牌意識,努力打響“蘇州制造”的品牌。到2010年,爭創國家級品牌80只、省級品牌600只。
(四)優化工業企業組織結構。按照專業化分工協作和規模經濟原則,依靠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和適度有序的宏觀調控,形成產業內適度集中、企業間充分競爭,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通過上市、兼并、聯合、重組等形式,形成一批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品開發能力。實行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提高與大企業的配套能力。到2010年形成產業帶動作用大、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2221”企業梯隊,即工業企業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25家、超10億元的200家、超億元的2000家、規模以上的10000家以上。
四、發展重點
(一)裝備制造業。發展以交通運輸裝備為主的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節能、安全、環保、混合動力、全電子自控型、大型舒適豪華客車,特種車、船裝備制造以及汽車、船舶、航空關鍵零部件,動力設備、通訊設備等交通運輸裝備配套產品。通過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開展與城市輕軌、地鐵車輛相配套的牽引傳動和控制,電氣總成及電源,車門、通信、空調等系統的研發以及站臺設施、設備制造。
(二)光電和集成電路產業。以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為重點,立足我市光電產業現有的基礎,發揮產業鏈優勢,重點突破設計業,鞏固提高封裝和配套材料業,積極發展芯片制造業,做大做強平板顯示、計算機及網絡設備、通信及光纜等產業集群。建設軟件公共服務平臺、集成電路公共技術平臺、電子信息產品檢測與服務平臺、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聯動、信息技術自主創新等工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層次,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三)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納米新材料應用產業,包括新能源材料、稀土新材料、生物醫用新材料、電池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以生物納米科技園為依托,加強納米技術在陶瓷、微電子學、生物、光電、化工、健康等領域的應用。打造和建立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和產業鏈,在電子信息材料、先進金屬材料、電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復合材料等高技術、新材料核心產業方面有所突破。
(四)生物醫藥產業。加快生物技術在工業、農業、醫藥、能源、環境等領域的應用,重點發展工業生物技術,在生物加工過程中的優化技術、生物工程下游技術、傳統發酵產品的優化升級技術、清潔生產與環境友好材料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生物藥物研制,加快現代生物技術藥物產業化進程,在基因工程新藥上有新的試劑投產,采用生物工程技術對維生素C等現有生產品種進行科技攻關,提高發酵水平,降低消耗。
(五)節能環保產業。加強新能源的應用,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加快水、氣體、噪聲、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和設備的研制開發步伐。以國家環保產業園為依托,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造,重點開發水污染治理技術、空氣污染治理技術、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技術、噪聲與振動控制技術、資源再生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生態保護技術、污染物監測監控技術。
五、政策和措施
(一)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強化產業政策引導作用。各資源管理部門要積極探索與單位資源投資強度、單位資源產出率相適應的資源價格機制,提高單位資源的投入和產出水平,形成以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環保型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格局,促進經濟效益、資源效益與環保效益的全面提高。對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3000噸標煤以上的建設項目要推行能評制度,對不符合產業政策或項目所在地未完成排污總量削減任務的建設項目堅決停止審批。根據蘇州工業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及時編制和工業結構調整產業指導目錄(由市經貿委另行),制定相關工業行業準入條件。
(二)加快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通過微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推動產業研究開發和設計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藝技術的變革;通過電子商務特別是企業間電子商務的應用,推動營銷、運輸和服務方式的變革,降低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規模;通過促進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廣泛應用,增加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加速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進程。以紡織服裝、冶金、機械制造、精細化工等重點行業的信息化改造為重點,加快建立行業創新中心、產品設計中心,突破產業信息化改造中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產品工藝水平和市場的響應速度,促進信息產業與制造業相結合。實施市級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試點項目,每年排出100家制造業企業實施信息化技術應用改造。到2010年,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試點企業力爭達到500家。
(三)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發揮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鼓勵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比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加快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制造延伸;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能源和包括航空航天在內的國防工業等產業,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發展新材料產業,支持開發具有技術特色以及可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光電子材料、新型特種功能材料等產品。每年抓好、扶持一批重點企業和在國家鼓勵類產業目錄中的重大投資項目,以投資增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四)加大對落后產業的淘汰力度,把好市場準入關。在主要依靠市場優勝劣汰的同時,運用行政、法律手段,依法關閉一批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影響生態及水源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結合我市調整淘汰落后產業工作,“十一五”期間平均每年排出200家(個)企業或落后的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實施限期淘汰。加大技術改造和兼并重組力度,運用市場機制,適度引入優勢企業,實施對本行業企業的兼并重組。對列入限制、淘汰類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的企業,質監部門不予頒發生產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接受企業登記申請;環保部門不予受理項目申請;電力和天然氣供應企業依法提高供應價格或停止供應;安監部門不予頒發安全生產許可證。
(五)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發展。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強分類指導和有效監管,進一步創新、完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準入制度。增加服務品種,提高服務水平,增強服務能力,提升產業素質。著力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服務、現代物流服務、研發設計服務、信息廣告服務、教育培訓服務、商務會展服務等各種形式的生產性服務業。制定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企業的合作和互動發展。抓住國際服務產業對外投資的機遇,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特別是離岸服務外包產業,打造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區。
(六)加強技術創新,為工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內在動力。鼓勵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提高科研院所面向企業和市場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在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水平,增強為蘇州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設步伐,充分發揮各開發區內科技創業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等現有“孵化器”的作用,完善孵化設施、強化孵化功能,使之成為科技人員科技創業的重要基地。增強企業研發能力,鼓勵企業加快建設工程技術中心和技術中心,到2010年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力爭達到130家。
(七)加快體制創新,為工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從管理企業轉向服務企業,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調控,加強產業規劃和行業政策研究。加快企業體制創新步伐,引導企業股權合理流動,優化股權結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積極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改制上市,建立完善產權交易市場,規范產權交易行為,降低產權交易成本。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有利于促進企業生產經營規范化的體制、機制。
(八)加強人力資源開發,為工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人才支撐。積極引進培育一批高素質企業家,加快建設完善企業經營者市場,建立企業經營者人才庫,建立健全職業經理人制度,努力引進一批外來經營者。拓寬培訓渠道,不斷提高企業家的綜合素質。積極創造有利于企業家成長和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充分調動企業家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引進培育一批高層次科技開發人才,加強對現有人才的教育培訓。鼓勵國內外知名中介機構到蘇州投資經營,降低企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成本。鼓勵企業引進和聘請外來高科技人才,幫助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積極培養一批高級產業技術工人,結合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目標,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加強崗位培訓,為廣大企業培育、輸送急需的高級技術工人。
(九)強化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建立指標體系,為工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重要的政策手段和科學評價標準。排出行業發展骨干企業,強化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集中有限財力為工業結構調整服務。在使用方向上向重點優勢行業傾斜,向建設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傾斜,向注重技術含量和設備先進程度的項目傾斜,使之成為優化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按照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本著又好又快,速度與結構、效益,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的原則,制定科學的工業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工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 上一篇:油桐種植史研究論文
- 下一篇:企業貸款貼息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