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意見
時間:2022-01-06 05:49:00
導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堅持以科學發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從我省省情出發,堅持公共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和政府投入為主,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鼓勵社會參與,形成多元化的辦醫格局,健全醫療衛生政策法規體系、標準體系和監管體系,建立與我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與城鄉居民醫療衛生需求相適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高群眾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
2、全面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到2020年,建立和完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四大體系”和“八大體制機制”。建立覆蓋全省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保障等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高效規范的醫藥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科學合理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嚴格有效的醫藥衛生監管體制、可持續發展的醫藥衛生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建立實用共享有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健全醫藥衛生法規規章,保障醫藥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
3、分階段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到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以簡稱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參保率均提高并穩定在90%以上,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覆蓋所有困難人群。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得到全面執行,基本藥物采購、配送、報銷、配備、臨床使用和執業藥師等制度基本建立。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建成30分鐘就醫服務圈,基本醫療服務可及性明顯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得到普及,城鄉居民免費獲得國家和省提供的2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在法人治理結構、補償機制、診療規范化與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取得突破。
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元辦醫格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人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4、正確把握改革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首位,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與城鄉居民承受能力相適應,實現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整體設計,循序漸進,逐步實現改革目標。堅持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相結合,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改革,促進有序競爭,提高醫療衛生運行效率,服務質量和水平。堅持探索與創新,創造性地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改革目標和任務,尋找解決改革中重大問題的有效實現途徑。
二、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
5、繼續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穩定基本醫療保障三個全覆蓋目標,使全體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得到保障。
完善城鎮職工醫保制度。重點解決好國有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困難企業職工等群體參保問題。2009年,將未參保的國有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納入當地城鎮職工醫保,2011年基本解決所有關閉破產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的參保問題。確有困難的,經各市人民政府批準,報省政府備案后,參加城鎮居民醫保。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實現醫保待遇與企業繳費脫鉤。省屬及省屬下放國有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參保的地方補助資金由省財政承擔,市、縣所屬國有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參保的地方補助資金分別由同級財政承擔。積極推進城鎮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并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醫保,其他農民工根據實際情況,參加戶籍所在地新農合或務工所在地城鎮居民醫保。符合就業促進法規定的就業困難人員參加城鎮職工醫保的參保費用按規定給予補貼。靈活就業人員自愿選擇參加城鎮職工醫保或城鎮居民醫保。
全面推開城鎮居民醫保制度。城鎮戶籍的各類學校在校學生和少年兒童、失地農民、非從業人員以及享受半費醫療的企業職工家屬等,都應參加城鎮居民醫保。長期隨父母在城市上學和生活的農民工子女,按照屬地原則參加城鎮居民醫保。2009年,全省在校大學生基本納入院校所在地城鎮居民醫保范圍。參加城鎮職工醫保有困難的農民工,可以選擇城鎮居民醫保或戶籍所在地的新農合。
擴大新農合受益面。積極推進農村居民以家庭為單位參加新農合,農村戶籍的中小學生和少年兒童隨家長參加新農合。農墾系統、林場、牧場、漁場、開發區和風景區中屬于農業人口的居民,按照自愿和屬地化原則參加新農合或城鎮居民醫保。長期居住在農村但尚未辦理戶籍轉移手續的農民,參加居住地的新農合。
6、逐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建立動態增長的基本醫療保障籌資機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標準,具體籌資方案另行制定。有條件的地區可根據當地經濟發水平和城鄉居民承受能力,適當提高政府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逐步提高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在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2010年起分別提高到75%、60%和50%以上。建立城鎮居民醫保普通門診費用統籌機制,逐步將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門診費用納入統籌基金支付范圍。全面推廣新農合門診統籌,門診費用報銷比例不低于30%。參合農民患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涉及的病種以及孕產婦住院分娩,先執行國家專項補助,剩余醫藥費用再按新農合規定給予報銷。
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上年度當地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6位左右,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上年度當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
7、規范基本醫療保障基金管理。各類醫保基金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合理控制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基金的當期結余和累計結余,采取提高保障水平等辦法,把結余逐步降低到合理水平。2010年起,統籌地區城鎮居民醫保基金和新農合基金當期結余率控制在15%以下,累計結余控制在25%以下,城鎮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的結余按照國家規定執行。提高統籌層次,到2011年基本實現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市級統籌。農業人口較少的市轄區新農合實行市級統籌,其他市也可以試行全市統籌。有條件的市、縣(區)積極探索城鎮居民醫保與新農合統籌一體化。建立醫療保險基金風險調劑金制度。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基金風險防范機制,保證安全、提高效率、透明使用、完善監督。加強對各類醫保基金收支情況的審計和監督,定期向社會公布。
8、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對經濟困難家庭成員自負醫療費用的補助水平,資助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戶和重點優撫對象等困難人群參加城鎮居民醫保或新農合。加強醫療救助與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的銜接,建立統一服務平臺,保證參保困難人群方便、快捷地獲得救助資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慈善醫療機構和開展慈善捐贈行為。
9、提高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水平。完善省、市、縣、鄉(社區)四級醫保管理和服務網絡,做好各類基本醫保制度之間的銜接,重點解決好城鄉流動農民工的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的異地就醫結算服務
2010年,實現城鎮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和繳費年限在各市、縣之間互認。穩步推廣參保(合)人員就醫“一卡通”,做到省內流動人員異地就醫現場結報,逐步實現異地就醫管理服務由參保地向就醫地轉移。各級政府安排必要資金支持各地基本醫療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成覆蓋全省各級經辦機構、連接各級各類定點醫療機構的基本醫療保障信息管理系統,統一信息標準和交換平臺,實現數據共享。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開展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經辦機構整合試點,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體制。2009年選擇若干市、縣探索整合基本醫療保障經辦管理機構,統一管理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工作。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監管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委托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等途徑和方式。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三、全面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10、建立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根據國家基本藥物目錄,認真落實基本藥物目錄管理、使用和監測等制度,合理確定我省基本藥物品種和數量,定期調整和更新。建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實行<
- 上一篇: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意見
- 下一篇:園林景觀工程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