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區建設工作意見

時間:2022-12-30 03:03:00

導語:科學發展區建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區建設工作意見

為貫徹落實市委四屆八次全會精神,加快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現就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區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夯實科學發展基礎。按照項目建設“續建推進一批,堅持項目帶動。開工新建一批,竣工投產一批,對接爭取一批,謀劃儲備一批”要求,建立健全項目領導責任制,明確責任主體,強化工作責任,細化目標任務,做到建項目抓進度、快建設,新上項目抓前期、快開工,竣工項目抓投產、快見效。設立項目謀劃專項經費,圍繞重點領域,謀劃儲備一批前景好、潛力大、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為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要注意發揮特色優勢,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合作,承接產業轉移中引進一批符合科學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不斷夯實科學發展的基礎。

一、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這一戰略目標,總體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十大工程”為抓手,充分發揮山水優美、文化燦爛、生態優質、物產豐富、區位優越、品牌響亮六大優勢,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嚴格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積極探索創新發展、開放發展、集約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之路,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積極開展創建工作,發展目標:突出科學發展的服務業綜合改革示范、新型工業示范、景區景點示范、特色村鎮示范等重點領域。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生態環境保持良好,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力爭實現GDP469億元,2012年。年均增長13.9%人均GDP繼續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財政收入50億元,年均增長18%人均財政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5億元,年均增長22%以上;實現旅游總收入260億元,年均增長16.6%其中創匯3億美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244.64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繼續保持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城鎮化率達到46%以上。

力爭實現GDP740億元,2015年。年均增長13.3%財政收入80億元,年均增長1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4億元,年均增長14.7%以上;實現旅游總收入400億元,年均增長15.4%其中創匯5.7億美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9%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6.9:44.1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城鎮化率達到50%

三)以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為兩翼,基本原則:以科學發展為總攬。以平安和諧為保障,重點把握以下五條原則:1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按照科學發展理念,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重視人的地位作用、利益權利、價值尊嚴、生命發展,走和諧文明的發展道路。3堅持發揮優勢的原則。充分發揮六大優勢,搶抓機遇,錯位發展,提速增效,努力實現爭先進位。4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圍繞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明確示范領域,實現重點突破。5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統籌抓好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重點領域、建設要求和具體任務

一)建設科學發展的服務業綜合改革示范

確保服務業占GDP比重繼續保持全省前列。2012年,發展目標:爭創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217億元,年均增長13%服務業從業人員35萬人,占全社會就業人口的40%以上。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363億元,年均增長15%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口的比重達50%以上。

加大改革力度,建設要求:以積極爭創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為契機。堅持把發展現代服務業與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擴大生產服務業與發展完善生活服務業、提升城市服務業與拓展豐富農村服務業緊密結合,加快結構調整,增加投入支持,盡快走出一條符合發展實際、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服務業改革發展之路。

突出山、江、湖、城、街、點、村等重要節點建設,具體任務:加快旅游產業優化升級。大力實施以風景區為龍頭的旅游綜合開發提升工程。重點實施總投資405億元的92個旅游重大項目。加快推進西大門綜合開發、新安江延伸綜合開發、太平湖旅游度假區、歙縣城區“百億”工程改造、中法鄉村旅游合作項目、東旅游度假區、屯溪老街保護開發等重大項目,全面改善旅游服務設施,大力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康體養生、節慶賽事、商務會議等旅游新型業態,積極打造雨潤高爾夫高端休閑、鄉村徽文化體驗、環太平湖休閑度假等3-5個特色旅游功能區,推動旅游產業不斷優化升級。

全面啟動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建設,實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重點實施總投資53億元的文化產業精品重大項目25個。認真抓好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組織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強力推進徽文化長廊建設和文化產業創意園區建設,大力發展以廣告、軟件、動漫、設計為重點的文化創意產業,培育形成3-5個具有規模優勢,集研發、投資、制作和培訓功能為一體的創意產業集群,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創新能力,確保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繼續位居全省前列。

以構建區域性物流中心為目標,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依托鐵路樞紐、高速公路和機場。加快推進海寧國際物流園區、永佳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等物流項目建設,積極謀劃現代物流產業園、市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鐵路站前綜合物流中心等項目。鼓勵和吸引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落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物流資源,改造傳統物流,發展電子商務,提高物流企業的服務效率和運作質量,培育3-5個交易主體組織化、組織方式現代化、交易商品標準化的大型批發市場和5-10家規模化物流企業。

二)建設科學發展的新型工業示范

全市規上企業數達600戶以上,發展目標:2012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49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0%以上,打造2個百億元產值產業,3個50億元產值產業。2015年,全市規上企業數達800戶以上,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達850億元,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2%

發揮骨干企業帶動作用,建設要求:以經濟技術開發園區為載體。加快培育和壯大優勢產業,推進區域集中、產業集聚、產業鏈延伸。加快構建一批優勢顯、體系全、規模大、品牌響的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示范企業。

堅持存量擴張與增量引進相結合,具體任務:加速經濟園區建設發展。以特色園區建設為載體。全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承接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突出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機械電子、新型印刷包裝、新型旅游產品、新型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絲綢服裝等產業,近期重點抓好181個總投資66億元的建工業招商項目和83個總投資27億元的新簽項目建設。按照“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生產要素向重點產業集中、同類產業和相關產業向工業園區內的功能專業區集中”要求,認真制定園區發展規劃,完善園區服務功能,大力發展以市循環經濟園為重點的循環經濟。2012年,建成園區面積達到40平方公里,園區累計完成投資達200億元以上。

瞄準國家產業導向,加快工業技改創新步伐。認真落實國家、省產業振興規劃。立足本地特色優勢,積極謀劃和編制儲備一批優勢產業發展項目,力爭國家、省更多的項目和資金支持。加快企業創新體系建設,鼓勵企業緊盯行業發展前沿,加大工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力度,支持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打造高層次人才聚集區、產學研結合密集區、科技成果轉化匯集區。加大工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投入,大力推進省“百千工程”146項總投資71.4億元重大技改項目和61項總投資11.4億元技術創新項目建設,3年內完成工業技改投入100億元以上。

積極推進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加強優勢產業培育指導。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集聚。不斷加大重點骨干企業培育力度,引導和推動企業上市發展,努力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大企業、大集團。近期重點做大做強永佳(集團)有限公司、興樂銅業有限公司、謝裕大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嵊峰針織有限公司等40戶骨干企業,使之成為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新型工業示范企業。

三)建設科學發展的景區景點示范

全市旅游接待總量3000萬人次,發展目標:2012年。年均增長13%以上,其中入境游客120萬人次,入境游客繼續保持全省60%以上份額;4A以上景區達24個,其中5A景區1-2個。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量4000萬人次,年均增長10%以上,其中入境游客170萬人次;4A以上景區達29個,其中5A景區3-5個。

由單純觀光型向觀光、休閑、養生等復合型轉變,建設要求: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由景區帶動型向景區、城市雙帶動型轉變。由旅游、文化、生態相對獨立成長型向旅游、文化、生態“三位一體”融合型轉變,由偏重資源供給型向資源、市場結合型轉變,由徽文化單一型向徽文化與佛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以及“海派文化”疊加聯動型轉變,重點抓好精品景區景點打造、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整體營銷、旅游新型業態打造、文旅深度結合、旅游商品開發、鄉村旅游發展、旅游區域聯動、旅游發展環境優化、旅游對外開放、旅游信息化、旅游人才培養等十二個方面工作,努力實現旅游經濟超常規發展,突破性增長。

通過注入科技因素、挖掘文化內涵、加強資本運作、發揮品牌效應,具體任務:加快景點景區改造升級。進一步加強風景區的保護、開發和管理。實現山上山下互動發展,努力把風景區打造成世界一流精品景區。同時,積極推進等重要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加快18個4A級景區改造升級。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突出國家工農業旅游示范點、鄉村旅游示范村、農家樂示范戶開發建設,2015年,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2000萬人次,鄉村旅游總收入達200億元,從事鄉村旅游開發的村達200個,農家樂”接待戶達2000戶。

通過媒體策劃、網絡宣傳、重大活動等形式,切實抓好旅游市場營銷。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上下聯動、市場運作”全力實施旅游“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不斷拓展旅游客源市場。加強與境內外主流媒體合作。深化旅游整體形象宣傳,精心打造一批知名旅游品牌,包裝推出一批特色旅游線路,鞏固拓展一批大型節慶賽事。加強與周邊旅游城市合作,打造3-5個全國百強旅行社,旅游區域聯動上尋求新突破。

強化旅游綜合執法,著力優化旅游發展環境。抓好旅游服務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改善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完善停車、標識、咨訊、應急、救援系統,構建完善的旅游營銷、服務、管理信息化網絡。加強從業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抓好以屯溪老街“徽商誠信街”為龍頭的誠信建設活動,打響“誠信經營”誠心服務”新徽商品牌。

四)建設科學發展的特色村鎮示范

全市特色鄉鎮增加到50個,發展目標:2012年。全市50%村達到新農村建設市級“十有”標準,初步建立具有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市農業增加值達43億元,年均增長3.4%2015年,全市特色鄉鎮增加到80個,全市80%村達到新農村建設市級“十有”標準,基本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格局,全市農業增加值達51億元,年均增長3.4%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建設要求:以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為總要求。以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為抓手,全力實施新農村建設鞏固拓展工程,積極培育特色鄉鎮,加快建設新農村“十有”達標村,帶動全市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完成投資77.6億元,具體任務:著力實施“八個一批”和“1122計劃。近期實施重大項目56個。加快建設一批示范村,做大一批特色生產基地,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培育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一批農村基礎設施,打響一批鄉村旅游品牌,抓好一批農村民生工程,打造一批新型農村要素市場,力爭到2012年,培植10大產業基地,培育10大龍頭企業,爭創20個知名品牌,爭上20個農業產業化重大項目。

圍繞鄉鎮的產業特色和基礎,積極推進特色鎮建設。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工業帶動、資源開發、商貿流通、旅游度假等特色突出、各具優勢、設施良好、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小城鎮群體。重點抓好以湯口鎮、西遞鎮、宏村鎮等為代表的旅游經濟型,以北岸鎮、奕棋鎮、金字牌鎮等為代表的工業經濟型和以閃里鎮、五城鎮、耿城鎮等為代表的商貿綜合型等20個特色鎮建設,不斷增強特色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努力培育更多的特色鄉鎮,構建產業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新型城鎮建設體系。

圍繞發展農產品基地、鄉村旅游、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加快重點示范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和新農村建設市級“十有”標準。加快100個重點示范村建設,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積極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文化生態村、種養專業村、加工貿易村。注重發揮重點示范村的示范引導作用,推動全市新農村建設向縱深發展。

三、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成立科學發展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一)切實加強領導。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各區縣和市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負責示范區建設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具體工作由市發改委承擔。建立科學發展示范區創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指導、協調和服務,及時研究和解決創建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形成齊抓共管氛圍。科學發展示范區建設是一項全民工程。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要加強輿論宣傳引導,二)全面優化環境。努力形成全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各級各部門都要以科學發展為己任,強化機關效能和制度體系建設,圍繞項目建設,抓服務,提效率,強管理,不斷優化政務環境,努力提升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突出重點領域建設。設立市科學發展示范區建設引導資金,三)強化政策支持。對科學發展示范區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提供相應的財政支持;金融系統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強化服務和對接,努力提高貸款額度;財稅部門要認真研究和落實相關稅費扶持政策,凡是有利于促進科學發展的政策,都要全力爭取,已有的稅費優惠政策必須堅決執行到位;國土部門要為重點項目提供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