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職教培訓實施意見
時間:2022-02-22 04:17:00
導語:農民職教培訓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委、辦、局:
黨的大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黨中央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大舉措。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委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作出了要大力開展農民證書培訓,讓農民人人擁有資格證書的重大決策。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的這一重大決策,經市人民政府研究,就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大力開展農民證書培訓,培育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開展農民證書培訓的重要意義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范圍上具有很強的廣泛性,在內容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目標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開展農民證書培訓,就是依托職業教育資源,延伸職業教育觸角,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職業教育科學發展,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戰略突破口,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開展農民證書培訓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要使農村真正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型農村,提高農民素質是關鍵。當前,我市農民綜合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知識偏低,從業技能薄弱。從勞動者文化結構看,全市238萬人口中有100多萬勞動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1.2萬人,僅占總人口10%。從后備勞動者培養看,全市每萬人口中高中階段學校在校生僅有167人,每年有近3萬名初中畢業生和6000多名高中畢業生,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不足三分之一,高中畢業考入大學的只有3000人左右,全市每年有2萬多名青年學生面臨“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困境。全市農民素質的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因此,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備現代科技素質,在農村建設的各個方面起示范帶頭作用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任務。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廣泛開展農民證書培訓,是從根本上提高廣大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斷增強農民自主創業能力、增收致富能力、市場適應能力和民主自治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要。
(二)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開展農民證書培訓是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有效途經。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基礎在農村、關鍵在產業、核心在農民。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抓“三子”促“三化”為載體,到2020年在“人的富裕度、人的居住質量和人的創業環境”三個關鍵領域的發展上接近或達到省內發達地區水平。我市97%是山區,80%以上人口是農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市,著力培育一大批長期扎根農村、熟練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和農業技術、致力農村發展的新型農民,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基礎。以職業教育進鄉入村為載體,開展農民證書培訓有利于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產業效益,有利于促進農村從粗放耕作向精耕細作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集約化轉變、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
(三)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開展農民證書培訓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的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每一個村莊,市場經濟的觀念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隨著社會的轉型和經濟的發展,在社會上不同程度的滋生一些消極頹廢的思想和不良行為,背信棄義、坑蒙拐騙、假冒偽劣、消費陷阱成為社會公害,黃、賭、毒問題和邪教問題成為社會毒瘤。尤其在文化發育程度并不高的廣大農村,很容易受到這些思想的侵蝕。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開展證書培訓,要在廣大農村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把學習培訓作為農民接受良好教育的大課堂。要以學習培訓為平臺,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對什么,倡導什么,幫助群眾廓清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價值體系,通過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聚全市人民干事創業,建設美好家園的思想力量。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大和屆三中全會精神,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立足提升“三個核心指標”,突出產業發展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熟練職業技能,在生產一線直接從事生產服務,具有初級以上技能等級證書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開展農民證書培訓,要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農村實際原則、貼近產業發展原則和貼近農民需要原則。貼近農村實際原則,就是要結合農村產業結構多元、農民需求多樣、農事繁忙等實際,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的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農民證書培訓。貼近產業發展原則,就是要圍繞到2012年全市建成1000萬畝上等高優農產品基地的目標,緊密結合全市大力培育泡核桃、甘蔗、茶葉、烤煙、畜牧、林果、橡膠、澳洲堅果等基礎性產業的實際,本著干什么學什么,開展最貼近產業發展實際的實用技術培訓和學歷教育,讓農民隨時能學,學了能用,用了能增收致富,提高證書培訓對推動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貼近農民需要原則,就是要立足于農民的實際需要,本著需什么教什么和缺什么補什么,滿足不同層次的農民得到有效培訓的需要,讓參加培訓的農民獲得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綠色證書或其它項目培訓證書。
三、目標任務、培訓內容和培訓對象
(一)目標任務。按照“培訓一人、致富一家,培訓百人、帶富一村”的目標,從年開始到2013年,年均培訓8萬人,共培訓40萬人(其中,學歷教育3萬人、短期培訓37萬人)。通過培訓,使受訓者每人掌握1—2門實用技術,全市每戶農戶都有一名持證科技明白人,促進農村人才學歷、專技、職稱結構明顯改善,使人才在產業、區域、城鄉間的分布趨于合理,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大幅度增加,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培訓內容。開展農民證書培訓的內容主要有兩類,即短期培訓和學歷教育。短期培訓的主要內容是:核桃、烤煙、茶葉、甘蔗、橡膠、膏桐、紫膠、木瓜、蔬菜、水果、藥材、花卉、油菜等產業的培育和管理技術,畜禽養殖、農副產品加工、沼氣建設和管理、民建技術、市場營銷、電腦基礎知識等。學歷教育的主要內容根據當地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民學習愿望,由市、縣(區)中等職業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設置專業,具體專業設置和招生章程由市、縣(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另行制定。
(三)培訓對象。農民證書培訓的主要對象是:以18—45歲農民為重點的農村科技示范戶、營銷大戶、種植養殖大戶、農產品加工能人、農民經紀人、外出務工人員、失業人員、鄉村干部、農民黨員、產業協會和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成員、退役士兵等各類需要培訓的農民。
四、保障機制
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讓農民人人擁有證書是從源頭上和機制上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的重要舉措。為確保開展農民證書培訓這項事關農村發展大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全市建立培訓責任機制、資源整合機制、經費保障機制、選人用人機制和獎懲激勵機制。
(一)培訓責任機制。為強勢推進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開展農民證書培訓工作,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政府辦、發改、財政、教育、農業、人事、衛生、扶貧、科技、審計、監察等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證書培訓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領導兼任辦公室主任,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領導兼任常務副主任。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全市證書培訓工作,負責對證書培訓工作進行考核,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日常業務工作。各縣(區)要參照市級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要建立市、縣(區)、鄉(鎮)、村四級責任體系,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要將農民證書培訓工作納入教育目標管理責任制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層層簽訂責任書,落實各個環節的工作任務,確保農民證書培訓進鄉入村,責任落實到人。
(二)資源整合機制。農民證書培訓工作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要加大對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形成財力、物力和人力合力,為證書培訓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具體整合中,重點要做好“三個統籌”,即統籌培訓機構、統籌項目資金、統籌師資。統籌培訓機構,就是將教育、農業、勞動保障等部門以及各級各類專業學會和協會的職業教育培訓職能統籌到市、縣(區)中等職業學校,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將鄉(鎮)成技校辦成中等職業學校的分校。通過統籌,要構建以中等職業學校為龍頭,農村中學、鄉村成技校為基礎,行業、企業密切配合的農民證書培訓體系,使分布在各行各業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延伸到鄉村,形成遍布鄉村的農民證書培訓網絡。統籌項目資金,就是把主要集中在教育、農業、扶貧和勞動保障等部門的項目和資金,按照農民培訓計劃的任務,由證書培訓領導小組統一安排項目,統一捆綁使用資金。統籌師資,就是由證書培訓領導小組統籌調用分散在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并按照培訓規劃和教學計劃的要求,統一選派這些專業技術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由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安排課程。
(三)經費保障機制。開展農民證書培訓的經費,按照“渠道不變、統籌規劃、整合使用、各計其功”的原則,通過有效整合各類培訓項目和資金的方式籌集。在市、縣(區)財政局建立專戶,經市、縣(區)領導小組考核認定,由市、縣(區)財政局按培訓情況將培訓經費撥到培訓單位。各培訓機構要按照“先培訓、后申領”的程序,以取得證書人數申領培訓資金。原所涉實施項目和調度資金的職能部門,要做好與上級對口行政主管部門的銜接工作;涉及年終考核驗收的,由原實施項目和使用資金的職能部門抽專人負責協助領導小組辦公室完成。農民學歷教育直接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管理系統,進行網上錄取。
(四)考核獎懲機制。要研究建立責任明晰、運轉協調、可操作性較強的獎勵考核機制,具體考核辦法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要把農民證書培訓工作納入年終教育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單項計分,單獨考核。對在組織證書培訓工作中成績突出以及在參加證書培訓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對組織不力,影響證書培訓進度和質量的單位和個人,要實行問責。
(五)選人用人機制。合理的人才選用機制是培養造就人才、推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要把選人用人作為開展證書培訓的一個重要內容,加大對農村科技推廣、生產開發、經營管理、能工巧匠等農村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對政治素質好、有抱負、有責任心、致富帶頭能力強、群眾威信高并獲得農民學歷教育證書的農民,在政治上優先發展入黨,在項目上給予優先扶持,在技術職稱評定、免費培訓和考察進修上優先考慮,在村“兩委”班子選拔上優先任用,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和領路人。要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村優秀人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貢獻,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
五、工作要求
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大力開展農民證書培訓是立足我市農民文化狀況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作出的具有特色的惠民工程。各級各部門要在深刻領會其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措施,狠抓落實,確保培訓取得實效。
(一)制定規劃,逐級下達培訓任務。實施農民證書培訓工程,要堅持規劃先行,按照“全市統一規劃,分年度,分縣(區)組織實施”和“就近就便,方便農民”的原則制定農民證書培訓規劃。在制定規劃過程中,要開展一次農民文化狀況摸底調查和建立一個農民文化狀況基礎臺帳,在此基礎上,按照“三貼近”原則,由市級農民證書培訓領導小組制定以縣(區)為單位的全市農民證書培訓規劃,市級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由市證書培訓領導小組下達培訓任務;縣(區)根據全市規劃制定轄區內以鄉(鎮)為單位的縣(區)農民證書培訓規劃;縣(區)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由縣(區)證書培訓領導小組下達培訓任務;鄉(鎮)根據縣(區)培訓規劃制定轄區內以村(辦)為單位的鄉(鎮)農民證書培訓規劃,鄉村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由鄉(鎮)證書培訓領導小組下達培訓任務;村(社區)根據鄉(鎮)規劃,制定以戶數和人數為單位的村(社區)農民證書培訓規劃,按培訓規劃制訂年度農民證書培訓計劃。
(二)立足職能,根據職責開展工作。市、縣(區)教育局是組織實施農民證書培訓的主管部門,在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開展工作,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市、縣(區)中等職業學校是開展證書培訓的業務部門,負責具體組織實施農民證書培訓;農村中學和鄉(鎮)成技校是轄區內的證書培訓陣地,在鄉(鎮)證書培訓領導小組領導下開展工作,業務上接受縣(區)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負責日常教學管理;鄉(鎮)政府和村“兩委”是證書培訓的責任單位,主要負責申報培訓科目和宣傳、組織農民參加培訓工作。市、縣(區)領導小組要把培訓任務具體分解到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初中、鄉村成技校、煙農學校、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農廣校、農函大,統一選派教師、統一教學計劃、統一組織教學、統一向有關部門申請核發證書。市、縣(區)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根據部門職能開展工作。
(三)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組織培訓。農民證書培訓要從廣度上拓展和深度上強化,廣度上拓展就是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各類職業教育培訓,確保參訓農民獲得培訓證書;深度上強化就是要以農民學歷教育為著力點,實行學歷教育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齊發制度。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要嚴格遵循證書培訓“三貼近”原則,可采取訂單式培訓、校企合一、教學班進鄉入村等辦學模式和長短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做到培訓教師進村、媒體資料進村、人才培養進村,農民培訓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把培訓延伸到鄉、到村、到田頭地角。農民學歷教育由中等職業學校負責實施,要按照“就近就便,方便群眾”的原則,采取半工半讀、半農半讀、日校加夜校等方式進行,由鄉鎮、村(辦)負責組織生源,職業學校負責組織教學和發放學歷證書。可將學歷教育教學班辦在鄉(鎮)、村(社區)成技校、農村中學或企業,也可在中等職業學校開辦專門的農民學歷教育班,鼓勵農民隨班就讀。在鄉(鎮)村辦班的,由鄉(鎮)、村確定專職人員擔任班主任,負責學員集中學習期間的生活管理和紀律管理。
(四)規范業務,有序開展證書鑒定。對證書培訓工作要實行嚴格的考核管理,堅決杜絕只培訓不考核或只考核不培訓等走過場的現象。在取得培訓證書的同時,要實行職業資格鑒定,由有職業鑒定資格的單位進行鑒定,鑒定以初、中級技能鑒定為主,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參加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技能鑒定。
(五)加強監管,確保培訓取得實效。各縣(區)和市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民證書培訓工作的監管,對組織領導、業務培訓、資金使用、項目安排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要按各自職能加強監管,對工作中出現的違紀違規行為要堅決查處。要在全市范圍內大力營造有利于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成長和創業的氛圍,積極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投身“三農”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獻計出力。
- 上一篇:三五扶貧指導工作意見
- 下一篇:供熱站站長黨廉建設自查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