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意見
時間:2022-04-21 05:28:00
導語:全市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及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自然災害救助條例》,更好地做好自然災害的防范工作,提高自然災害發生后的應急反應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實施救助,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切實保障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命安全,維護災區社會穩定,進一步加強我市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工作,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工作目標
自然災害救助,要通過采取及時妥當的救助準備措施,使所有因自然災害造成或可能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生產生活受到影響的受災人員的生存權益和基本生活權益得到保障,并通過安撫受災人員情緒,達到迅速穩定人心,保持社會穩定及恢復重建的目的。
二、工作原則
自然災害生活救助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災民自救”的原則,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實行各級政府行政領導負責制。圍繞“健全制度體系、加強能力建設、落實資金保障、規范操作方法、強化監督管理、改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社會環境,提高災區困難群眾對救助工作滿意度”的具體原則,全面提高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更好地惠及災區困難群眾。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自然災害救助工作能力建設。
各縣(市、區)政府或政府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縣(市、區)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縣(市、區)政府其它各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本縣(市、區)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各縣(市、區)要按照市政府文件規定,成立各縣(市、區)減災委員會。
建立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績效考核激勵機制,要將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考核范圍,形成市對縣(市、區),縣(市、區)對鄉鎮(辦事處)的逐級考核工作機制,增強各級政府做好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的責任感。自然災害救助工作能力建設應作為績效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市、縣(市、區)政府應當分別將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與自然災害救助需求相適應的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政府安排的自然災害救助資金和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加強自然災害救助機構建設,按照有機構理事、有人員辦事、有資金和條件干事的要求,健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機構。各縣(市、區)要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拔人員充實到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的隊伍。縣(市、區)自然災害救助機構應安排落實3—5名專職工作人員。鄉鎮(辦事處)要有自然災害救助辦公場所,在不增加機構人員編制的情況下,配備2—3名專(兼)職人員;社區和村委會至少要明確一名災害信息員,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所需費用從各縣(市、區)列支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經費中支出。鄉鎮(辦事處)和社區(村委會)的專(兼)職人員要實行報告制度,并在縣(市、區)民政救災部門備案后經培訓執證上崗。
市、縣(市、區)要按照工作需要安排落實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經費,一般年份由當地財政部門按當年自然災害救災預算資金的20%落實救災工作經費,多災年份要酌情追加,切實保障救助工作正常運轉。
建立對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人員的年度定期培訓制度,縣(市、區)民政局和鄉鎮(辦事處)要定期召開自然災害救助專干例會。要創造條件,組織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人員學政策、學法律、學經驗,為自然災害救助規范化建設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工作隊伍。
市、縣(市、區)要把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基礎設施逐步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進一步增強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保障能力,不斷改善為災民服務條件,切實提升為災民服務水平。
按照民政部規定的地方救災專用裝備標準,我市應配備:
一是交通裝備。市、縣(市、區)民政部門應配置一部救災專用車輛;
二是通訊裝備。市級民政救災部門應配置一部國內直撥救災專用電話、一部自動傳真電話,縣(市、區)民政救災部門至少保證一部可發傳真的國內直撥電話并配專用傳真機;市級民政救災部門配備移動電話三部,縣(市、區)民政救災部門配備兩部;
三是攝錄像器材。市、縣(市、區)民政救災部門各配備一套高分辨率數碼攝像機和數碼照相器材;
四是其它辦公設備。市級民政部門的救災工作人員每人配置臺式微機一臺,縣(市、區)民政救災部門至少配備一臺配置較高的臺式微機;市、縣(市、區)民政救災部門至少各配備一臺筆記本電腦;
五是市、縣(市、區)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指揮技術支撐系統。
(二)強化救災資金的投入。
1按照救災工作分級負責,救災資金分級負擔的原則,市、縣(市、區)救災預算資金開列標準:以上一年度冬令期間需政府救助人數為基點,每人每天救助一斤糧食,三個月共90天90斤糧食,計算所需資金配備;市、縣(市、區)財政分擔比例為1:1。
2在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根據財力增長、物價變動、居民生活水平實際狀況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災資金補助標準,建立救災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
3救災預算資金不足時,各級財政安排的預備費要重點用于災民生活救助。
(三)完善自然災害物質儲備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各縣(市、區)政府都要建立災民救助物資儲備制度。由各縣(市、區)民政局、財政局、發改委制定本轄區物資儲備、物質管理規范及儲備庫規劃,并組織實施。市民政局對我市民政倉儲設施統籌規劃,市本級和各縣(市、區)都要建立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庫,并統一調度。對社會倉儲、物流資源,通過協議、定購、代儲等方式適時征用,增強應急保障能力。
按照民政部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標準,市級庫規模應在總建筑面積2900—4100平方米之間,可供4—6萬人緊急轉移安置所需;庫存棉衣、棉被不低于20000套(條),帳篷1000頂;縣(市)級庫規模應在總建筑面積630—800平方米之間,可供05—0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所需;庫存棉衣、棉被不低于5000套(條),帳篷300頂,其它物品根據當地實際所需進行儲備。
縣級以上政府應當根據居民人口數量和分布等情況,利用公園、廣場、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統籌規劃設立應急避難場所,并設置明顯標志。
啟動自然災害預警響應或應急響應,需要告知居民前往應急避難場所的,縣級政府或政府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應當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互聯網等方式,及時公告應急避難場所和具體地址及到達路徑。
市、縣(市、區)民政部門要與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充分利用政府各部門現有儲備資源,以備出現超標準自然災害時及時調運所需物資,實現資源共享。
四、強化監督管理
進一步加強對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的監督管理,完善各項審核審批及資金撥付、支出手續。自然災害救助資金要納入同級財政救助資金專戶,實行專項管理,專款專用,按時足額撥付。民政、財政等部門要對自然災害救助資金嚴格監管,追蹤問效。監察、審計部門要對自然災害救助資金和工作經費的撥付、使用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資金運行安全。
強化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機構和工作人員的責任,所有災情的統計上報要堅持“零報告制度”,要完善、健全和落實救助工作責任制,明確各級自然災害救助機構及人員的工作職責和權限,加大災害救助政策執行力度。
暢通監督渠道,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力量,每年對自然災害救助工作進行“災區困難群眾滿意度”測評,并將測評結果在規定范圍公布。
市、縣(市、區)兩級民政部門要會同同級紀檢監察部門制定對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人員的監督管理規定,加大對救助工作的監察力度,對違反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和相關政策的各種行為堅決制止和處理。
建立自然災害救助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對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負有責任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不作為、亂作為和效率低下等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的行為實行責任追究制。
- 上一篇:副市長在體育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市政府加強土地儲備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