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作安排指導意見
時間:2022-05-13 09:07:00
導語:農業工作安排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認真貫徹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搶抓國家進一步支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機遇,按照市委關于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的戰略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文明建設之路,以“兩加一推”、“三化同步”為統領,以“服務城市,富裕農村”為目標,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強化農業基礎支撐,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全力完成“保供給、調結構、促增收、強基礎”四大任務,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和區域性重大動植物疫情。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的“一先二超一提升”奮斗目標,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立足“三個跳出”(即:立足農業,跳出農業產業抓農業發展、立足農村,跳出農村經濟抓農村經濟發展、立足農民,跳出農民抓農民增收致富)調思路,圍繞“四大工程”(即:“菜籃子”工程、農民增收工程、扶貧攻堅工程、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工程)定目標,實施“六大戰略”(即:科技興農戰略、引龍強農戰略、品牌引領戰略、質量安全戰略、生態循環戰略、保內拓外戰略)上臺階,實現“三個確保”(即: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作貢獻。
二、工作目標
確保一產增加值增長8%,力爭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8%,力爭20%;全市糧經比由2011年的4∶6提高到3∶7。
全面完成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和“減貧摘帽”任務。
新增蔬菜基地面積7萬畝,蔬菜產量達205萬噸;肉類總產量達16.5萬噸、禽蛋產量3.5萬噸、牛奶產量5萬噸;實現年出欄生豬150萬頭(其中新增育肥豬出欄15萬頭),出欄家禽2550萬羽;新增果樹10萬畝、中藥材1萬畝、茶葉2萬畝,飼草1萬畝;全面消除“三環”以內傳統玉米種植。
完成基本農田建設3萬畝;機耕道建設100公里;農機總動力提高5個百分點;完成村寨串戶路建設1000公里,鄉村清潔工程20個,大中型沼氣池建設30口。
完成息烽縣、花溪區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
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疫情。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立足“三個跳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思路決定出路。一是立足農業,跳出農業抓農業產業發展。抓農業產業定勢思維從單純種養傳統農業向“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轉變;從傳統農產品供給農業向集“食―觀―賞―住游”為一體的都市農業、效益農業、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業增效。二是立足農村,跳出農村抓農村經濟發展。抓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從城鄉分割向城鄉統籌轉變,加大深化農村經營制度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機制。積極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走向市場,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將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大力扶持發展鄉鎮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及鄉村特色旅游業,形成農村一、二、三次產業良性互動,加快推進“三化同步”進程,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立足農民,跳出農民抓農民增收致富。抓農民增收致富要培養一支新型農民隊伍,重點以提升農民就業(創業)技能為抓手,使之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創業者,并向城鎮二、三產業有序轉移,從傳統農民走向產業工人。
(二)圍繞“四大工程”,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1、圍繞“菜籃子”抓結構調整,保障市場供給。“菜籃子”工程是民生工程。堅持“服務城市、富裕農村”的原則,按照集群經濟的理念,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推行區(市、縣)聯區(市、縣)、鄉(鎮)連鄉(鎮)、村聯村、戶聯戶的基地“集群”發展模式,連片開發,板塊生產,做大做強一批具有一定規模、主導產品明確、地方特色突出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一是突出抓好優勢特色產品區域布局。精細蔬菜以城郊為主,大宗蔬菜向“三縣一市”轉移;優質水果以修文的獼猴桃,開陽的枇杷,花溪的布郎李,南明的艷紅桃,清鎮、息烽的水晶葡萄,烏當的櫻桃為主;中藥材產業以修文、烏當、清鎮的藥材基地為主;茶以點相串、線相連,擴大開陽、花溪茶園規模;畜禽以開陽的生豬、蛋雞,清鎮的奶牛、肉雞、生豬,修文的奶牛,息烽的肉雞為主,加快建設規模養殖場,立足優勢擴大規模。二是突出抓好蔬菜基地建設,實施萬畝蔬菜標準示范園建設20個,完成蔬菜播面160萬畝(次),蔬菜產量達205萬噸。為彌補蔬菜季節性供給缺口,在低熱河谷地帶新(擴)建提早延晚萬畝蔬菜專業鄉鎮和專業村12個,保障市場的周年均衡供應。三是突出抓好百萬畝經濟作物基地建設及“三環”以內“糧改經”工程,新增經濟作物面積40萬畝,其中:新增蔬菜基地10萬畝(含“三環”糧改菜3萬畝),果樹10萬畝,果套矮桿經濟作物10萬畝,牧草1萬畝,茶葉2萬畝,中藥材1萬畝,其它8.8萬畝。實現糧經比達3:7。四是突出抓好規模化畜禽基地建設,以擴大生豬、蛋雞、肉雞規模和穩定奶牛為重點,其中生豬要下力提高育肥豬出欄比例,2012年新增15萬頭生豬,實現年出欄生豬150萬頭;新增出欄300萬羽肉雞,實現出欄家禽2550萬羽;使全市肉類總產量達16.5萬噸、禽蛋產量3.5萬噸、牛奶產量5萬噸。五是建立農產品市場風險預警機制。為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設立農產品風險基金專項資金,提高政府應急調控能力,提高抵御自然災害和生產、市場風險能力,保障市民“菜籃子”有效供給。
2、圍繞“農民增收致富”工程抓渠道拓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核心。一是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增加家庭經營收入,規模發展蔬、果、茶、藥、生豬、肉雞、蛋雞等優勢特色產業。2012年通過結構調整使農民人均增收500元;二是大力開展技能培訓轉移勞動力增加工資性收入。以“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為依托,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使其轉移到工廠企業、城市服務業,不斷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三是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增加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農民在進行土地流轉后返回企業務工,使出租土地的農戶獲得財產性、工資性雙重收入;四是落實惠農政策增加轉移性收入。將中央、省、市對良種、農機等直補政策落實到位,直接以現金形式補貼給農民,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五是創新機制增加收入。以項目為載體,將農村200萬元以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交由農民組織實施,農民參與建設直接受益獲得收入。
3、圍繞“扶貧攻堅工程”抓脫貧,加快農村小康步伐。只有農民的小康才有全市人民的小康。以《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開發式扶貧工作方針,以貧困程度比較深的18個貧困鄉(鎮)和449個貧困村為主戰場,努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大力實施“整縣(市)推進、連片開發工程”、“產業化扶貧脫貧攻堅工程”、“雨露計劃.圓夢行動工程”、“三個一脫貧細胞工程”和“定點結對幫扶”等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增加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內生發展動力和能力;全面完成減少貧困人口和貧困鄉(鎮)“脫貧摘帽”人物。
4、圍繞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工程抓改革,加快“三化同步”步伐。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一是在息烽縣、花溪區啟動農村土地確權頒證試點工作,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等“三權”作為農業農村發展融資有效擔保物試點工作,盤活農村農民資產存量,活躍農村金融市場;二是加強農民誠信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關于加快誠信農民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五個誠信教育”為核心,以誠信創建活動為載體,多措并舉,全面推進農民誠信體系建設。三是創新激勵機制,支持、鼓勵鄉鎮干部、技術人員以領辦、承包、入股等形式參加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三)實施“六大”戰略,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步伐
1、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增強農業發展活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是大力組裝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材料和生態農業循環技術;二是大力開展農業適用技術培訓。2012年,開展農民農業適用技術培訓20萬人(次),培養農村科技二傳手和科技示范戶1萬戶。三是大力實施千名技術人員“駐村入戶”行動,將技術人員辦公室設在鄉村,構建“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配套服務。四是創新激勵機制,用優厚的政治、經濟政策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承包、技術入股、領辦等方式,采取“科技人員+基地”、“科技人員+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基地”和領辦科技示范項目(基地)等運行模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五是加強與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技術合作,聯合推進農業重大技術攻關,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遇到的技術性難題。
2、大力實施“引龍強農”戰略,加快工農聯盟進程。“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優化“招商、安商、富商”投資軟硬環境,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引進一批龍頭企業;二是大力扶持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三是加快工農聯盟步伐。重點聯盟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一方面把工業先進理念帶入農業,把就業崗位帶給農民,一方面依托加工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形成集生產和加工為一體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多贏”;四是大力培育農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提農民的組織化程度。2012年引入龍頭企業5家,扶持龍頭企業40家(含冷藏企業),新增產值億元以上龍頭企業3家,帶動農戶達5萬戶以上,建立“老干媽”等加工企業訂單農產品基地10萬畝。培育合作組織、專業協會100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5個百分點,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260億元。
3、大力實施“生態農業”戰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城市的基礎。一是以提升“兩湖一庫”水質為重點,用綜合生態循環措施,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二是以治理畜禽養殖污染為重點,采取種植養殖配套發展模式,同時合理配套沼氣池建設,實現豬(雞、牛)沼菜(果、茶、藥)農業內部生態循環;實施糞污變肥工程,將畜禽糞便加工成有機肥;出臺優惠措施加快有機肥推廣,使有機肥廣泛用于種植業以減少化肥施用量,為生態有機農業提供條件。三是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重點,按照設施基地配套發展的原則,堅持大棚、機耕道、水渠、水窖、農機具、基本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跟著基地建設走,建立一批高標準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設施農業基地。四是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為重點,實施鄉村旅游與庭院經濟配套發展。大力發展集美化、觀賞、納涼、品嘗等多功能一體的庭院經濟,著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和新農村建設,助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五是以項目為載體,建立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為契機,切實加快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保障體系等項目庫建設,積極爭取中央、省級項目資金投入,調動區(縣、市)、生產者和社會力量加大生產農業投入積極性。2012年完成“兩湖一庫”配套特色蔬、果、茶生物屏障種植2萬畝;養殖場周邊配套新建1萬畝牧草基地和5萬畝果蔬基地;完成基本農田建設3萬畝,機耕道建設100公里;加大農機具推廣力度,使全市農機總動力達138萬千瓦;完成村寨串戶路建設1000公里;蔬菜大棚500個;農村清潔工程建設20個;中溫沼氣工程建設4個,常溫沼氣工程建設26個;著力打造2個休閑農業示范點,庭院經濟示范戶200家。
4、大力實施“質量安全”戰略,保障農產品安全供給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是把好農業投入品準入關。開展以農藥、獸藥和飼料為主的農業投入品經營備案工作,建立農資商品經營臺帳,完善農資商品可追溯制度,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準入關。二是把好農產品生產關。制定完善農業生產規程,按標準生產,確保生產過程的質量安全。三是把好產品準出關。督促指導各類標準化生產基地及農產品生產企業、加工企業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室,嚴把產地準出關。四是完善農產品例行抽檢和不合格農產品通報制度。五是加強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有效控制重大動物疫情和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六是加強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建設。2012年建設20個村級畜醫室及產地檢疫報檢點。新增無公害產品認證40個,綠色產品4個,有機產品1個。
5、大力實施“品牌引領”戰略,提升市場競爭力。
品牌的力量是無窮的。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發展,把規模、標準、質量、品牌融入農業發展中去,在建立規模基地,推行標準化生產,增強質量意識的基礎上,全力打造“黔山牌”品牌及“黔山牌”系列品牌,即以“黔山牌”為全市統一的農業品牌,傾全力做強做大,把“黔山牌”品牌做成我市生態農業拳頭品牌,我省的著名品牌。申報一批地理標識和名牌農產品。與此同時繼續培育保護好“山花”、“好一多”等品牌,提高我市農產品市場核心競爭力。
6、大力實施“保內拓外”戰略,培育外向型產業。拓展產業成長空間是農民增收的關鍵。一是加大本級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努力構建“生產基地穩定、市場銜接有效、質量安全可靠”的產供銷網絡體系,加強產銷銜接,積極開展“農超對接”、“農商對接”、“農校對接”和“產場對接”,推廣“超市+合作社+基地”、“產場掛鉤”等多種營銷模式,實現總量充足,質量安全,品種繁多,確保本級市場的有效供給。二是用“反彈琵琶”的思路大力拓展域外市場。加強域外目標消費群體、消費要求和市場時空的研究,細化定位好每一個基地、每個季節主導產品的目標市場,重點培育我市夏秋優勢特色蔬菜、禽蛋成為外向型產業,實現農產品“雙向流通”,繁榮市場,成長產業。2012年,建30個蔬菜直銷點進入社區,實現蔬菜外銷70萬噸。
(四)突出“三個確保”,以堅強的組織領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縱深發展
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目標是我們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執政為民,勤政為民,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突出領導班子執行機制、責任分解機制、督查檢查機制。堅持一把手負總責,班子成員具體負責的辦法,把目標任務分解到處室、具體到項目、落實到崗位、量化到個人,做到“定項目、定點、定人”三定,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完善督查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工作督查制度、信息反饋制度、情況通報制度、工作末位約談制和考評機制,強化對工作的動態管理,實行定期或不定期對工作進度進行指導、檢查、考核,并按工作進度進行排位通報、黃牌約談;認真兌現獎懲措施,形成良好的激勵制約機制,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努力營造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三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認真履行“一崗雙責”職責,層層入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項目,重大決策,重大干部人事調動和大額開支要集體研究決定,把干部職工的思想集中在“發展”上,一心一意謀發展,筑牢拒腐防變防線。四是抓作風轉變。堅持領導干部蹲點調研、結對聯系、扶貧幫困、信訪約談、難題包案等制度,不斷創新密切聯系群眾的機制方法,健全領導干部聯系基層群眾的長效機制,把抓落實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多為基層辦實事、辦好事,不斷推進和深化各項工作的落實。
- 上一篇:市政辦防震減災工作通知
- 下一篇:發改委考核工作計劃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