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及實施方案

時間:2022-07-12 03:27:00

導語: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及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及實施方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實施方案

一、綜合概況

仁里村又名大仁里亦被稱為“賈儒村”地處績溪縣城東南公里,龍川公路從西穿境而過。全縣最大的河流——登源河蜿蜓流經全村達三公里,傍河建村水資源十分豐富。她有著多年的悠久歷史。公元年建村。在方圓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散布著個自然村,個村民組,居住著戶村民,近人口。在余畝可耕面積中,水田余畝,桑園畝,其面積占全鄉的三分之一。

近年來,隨著招商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仁里村除年建成的仁里制釘廠外,又新添了塑膠廠、鑄造廠、花炮二廠、五蜂園公司的蜂產品基地、蘭州博雅公司的大花惠蘭基地、新型建材廠,還有正在興建的預制廠,木地板廠等十余戶企業。××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這里不僅青山環繞,綠水長流,風景佳麗。而且是徽商的發源地,文風昌盛,徽文化底蘊深厚,亦賈亦儒。早在元朝年仁里人程遂就創辦了“翠陽學院”,明朝進士程輅創辦了“石泉書屋”現尚留有殘碑,清代有“南崗書屋”、“龍屏書屋等”。代有名人,不僅有南宋投奔岳飛的抗金英雄程九皋,明清時期的文學家程通和清末翰林程秉釗與胡適的父親胡鐵花、伏嶺邵斑卿號稱績溪三奇士,還有徽商巨賈程序東、程松堂,并于年光緒年在仁里創辦我徽州第一所現代學堂——私立思誠兩等小學堂,學制九年,培養人才甚眾。有淮南鐵路的建設先驅程士范,和教育家陶行知一起創辦曉莊師范的程本海,大學教授程宗潮、程仰垓、程穎之等,其后起者有現代出版界泰斗王子野,其胞弟楚茹為旅臺作家翻譯家,及臺灣家庭醫學專家程本釗,著名會計師程源申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亦涌現不少新人,如在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的程扶久,原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現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程藝等等。民主革命時期年,就有里人程扶信在仁里石洞山建立中共績溪特別支部,從事地下工作,開展救亡活動,并在績溪縣抗日動員委員會《民聲報》上第一次發表的《論持久戰》,多年來,仁里黨支部繼續承了革命優良傳統,多次被上級黨委評為“五個好村黨支部”、“紅旗黨支部”,榮獲省、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小康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被定為國家級農科教結合致富示范村。

仁里地處績溪的東大門,龍川景區的門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并村以來,規模不太,實施成效快。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們要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仁里。

二、組織情況

在鄉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村兩委多次開會研究,并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成立仁里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領導組,全面指導實施全村整體規劃的發展和建設。

領導組組長:周瑩

副組長:高建義周勝利

組員:胡美生程本明周日華程干展程加明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面推進仁里村工業小區建設

村兩委充分認識到農業、農村經濟的增長,需要工業的反哺,根據我村的實際和區位的優勢,擬建從仁里村龍川公路南端的塑膠廠至北邊的新型建材廠約平方公里的企業產業群——工業小區,小區建設已全面啟動,目前已初具雛形,截止××年底已落戶的有:新星建材廠、五峰園公司、蘭州博雅公司、星峰園林、仁里釘廠、花炮二廠、鑄廠、塑膠廠,還有正在新建的浙江老板投資的預制廠、木地板廠等十余家企業。村兩委積極響應市委政府“融入蘇浙滬”,加快經濟發展的號召,緊緊抓住蘇浙滬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與之加強合作,盯緊浙江民營資本發展動向,營造個私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特別是利用仁里豐富的水質資源,蠶桑資源和繅絲傳統。抗戰時期,富華公司蘇皖分公司曾在此辦過大仁絲廠績溪絲廠的前身。現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一些措施。

⒈為招商引資,擴大宣傳,提高知名度,編寫了由仁里村在外打工者轉交企業老板旅外同鄉、著名企業家、有識之士的一封信。并附仁里村建設社會新農村規劃及實施方案

⒉在華龍公路入仁里處,樹“仁里村工業小區投資示意圖”和“仁里旅游景區示意圖”。

⒊除上級政府規定的優惠政策外,凡到仁里村投資的企業,需用土地的,可采用先租后買,長期租用或以土地入股合作等多種靈活的經營方式。

⒋凡新辦企業,村兩委確定一名村主要領導跟蹤聯系服務。

⒌保證投資者人身及財產安全,對敲詐勒索等治安刑事案件做到隨報案,協助隨處理,決不拖延。對投資較大的項目均實行“一事一議”的特殊優惠政策。在全村掀起一股親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通過工業小區的建設,不僅要推進全民創業,激活本土創業,還要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來小區創業,形成產業特色,發展產業群,做實、做大、做強,使之成為仁里村工業的集聚地,八方商客創業發展的良好平臺,經濟增長和社會各界創業的樂園。

四、著力建設現代農業,加速培養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

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一位的就是“生產發展”,因此必須把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堅持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把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仁里村發展現代農業的第一要務。在穩定糧食生產,維護糧食安全的同時,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突出特色和質量,打造蘇浙滬農產品的供應基地。其具體措施是:

⒈抓住當前登源河綜合治理的有利契機,從仁里忠周村開始,至閭坑村出口處,全長約為公里的登源河兩岸的復墾工程,復墾工程分為三大片,上片高矸片,中片沙壩片,下片辛田片。三片復墾新增農田面積為余畝。此項工程已開工上下二片,三個月內完成第一期工程,工程完成后,基本上解決了全村的糧食安全問題,為我們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⒉著力打造了績溪蠶桑第一村

仁里現有桑園多畝,今年又訂桑苗萬余株,全年產鮮蠶擔以上,是全村農業收入的主要來源。現依托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縣絲業公司,鞏固擴大蠶桑生產,抓好豐產桑園建設,認真推廣優質養蠶技術,提高繭質。為使這一產業形成規模,擬以龜山腳、半中矸、耿川約平方公里的面積栽桑養蠶,使養蠶業成業農業收入的主要經濟增長點,力爭年產鮮蠶突破擔。

⒊把握區位優勢,發展蔬菜產業

我村距縣城僅公里,交通便利,隨著西區開發的不斷推進,我縣的蔬菜產業逐步向東發展,而仁里具有地勢開闊,陽光充足,水資源豐富的優勢,把仁里石板路兩側約畝面積的土地發展為大棚蔬菜區,依托皖靈農工貿公司,堅持高起點,采用農業先進技術,優良品種、大力發展優質、高效及無公害的綠色蔬菜,來適應和調節市場需求,從而不斷壯大自己,形成品牌,成為仁里村農業經濟增長的又一優勢產業。

⒋發展林業

仁里四方環山,一水東流。山林面積廣闊,計有大、小竹塢,大、小洪坑、野山、茅山、忠周、閭坑山塢,與歙縣交界。現有經濟林畝,用材林畝,但仍有不少未開發或管理不善荒廢的山場。擬成立專門小組查勘。對未開發與拋荒的山場,以承包方式或租賃形式交與村民個體或合股經營。

五、基礎設施建設

⒈基礎設施建設是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性工程,我們將通過“一事一議”的政策,廣泛宣傳,充分調動廣大村民“一事一議”的積極性,保證議出結果來,議出村民的干勁來。組織力量,把華龍公路東側的屋里山、白柴塢整體推平成片,并將村西的公里長的水泥路拓寬一倍,力爭從華龍公路公里處至臨溪的登源公路仁里段改成水泥路或瀝青路,新建一條從仁里釘廠經村西至澄源公路的環村路,改造現有的路燈等,使仁里村的基礎設施得到徹底改善。

⒉在仁里村西南規劃新建仁里新村,因閭坑自然村座落在深山中,易受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侵襲,××年月發生的特大洪水,已發現一條長約里的山體裂縫,時任安徽省長的許仲林曾帶領省市縣主要領導親臨閭坑村視察時,就有指示。現擬將閭坑村整體搬遷至仁里新村,從而使仁里村的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有利于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的進一步提高。

⒊為促進我村改水、改廁、改圈工作,改變村容村貌,又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把農村、農業廢棄的有機物得到合理的綜合利用。今年擬在仁里新建口沼氣池入戶,以便有效地改變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⒋在水上樂園邊的古剎上,傍山依水,風景優美,一派田園風光,規劃建設一個度假村,供外地居民來此避暑休閑。

⒌新建一個平方米的停車場和兩個公廁,一棟集村兩委辦公、醫療衛生服務、文化活動于一體的兩層辦公樓,以便徹底改善辦公條件,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進程。

六、村莊規劃建設

⒈開發古仁里老街文化景區

仁里村有著多年的村史,她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古居民、古建筑群基本保存完好,祠堂、牌坊、巷道、石板路隨處可見,被譽為江南建筑三絕的石、磚、木三雕文化更是獨領風騷,更有始建于唐朝的藥公墓道。南北朝時皇帝欽封的武官下馬,文官下轎的“百步欽街”,績溪縣現存科舉坊中最早的“世肖坊”也臨街而立,還有建于明朝治年間的總面積為平方米的三進祠堂忠壯祠,有因沿登源河逆流而上經龍川,江南第一關至杭州的古徽杭驛道而形成的仁里老街,以及保存比較完整的名人故居,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為恢復和打造徽文化的歷史村莊,在尊重本地民俗風情和村民生活習慣的基礎上,通過精心組織規劃,恢復仁里老街,充分體現出具有濃郁的徽文化特色的貫穿全村的商貿繁榮的古街道。有老字號的“廣福堂”藥鋪和宗元特色的績溪毛豆腐作坊,有徽州小吃和其他各色土特產雜貨鋪。

⒉整修名人故居,程東屏先生的“退省齋”程本海先生的“仁德堂”,程仰垓的“忍先堂”,程石棠的“詒穀堂”以及程序東、王子野等一批名人故居。這些故居很多聯成一片,屋屋相通,曲折回廊,形成一組徽派建筑群。

⒊修復忠壯祠,光啟堂等一批具有江南特色的徽派建筑群,并利用思誠百年校史和我村微文化深厚的底蘊,散落在民間不少的歷史文物。在忠壯祠內分別設:“村史展覽”、思誠校史展覽、民間收藏文物展覽于一體的民俗博物館。納入旅游公司經營。

⒋整理仁里八景。仁里八景,素著盛名。書法家程東屏曾吟詩贊頌。其景曰“富陽春曉、茅山夜月、石洞祥云、鶴緒洄瀾、龍屏秋雪、龜嶼浮煙、槐墩夕照、大廟晚鐘。其中除大廟晚鐘,今已不復存在,其他景點仍可恢復,供人游覽休閑。

⒌組建農家樂旅游公司,整理和挖掘民間的舞龍舞獅打一種兒童京戲的風俗,繼承和發展廟會等一系列民俗活動。春節有舞獅、打;元宵有提燈會;二月十五花朝會;端午節水上漂,裹粽;八月初一孝華陀,扮地戲;中秋的舞竹龍,民俗活動,四時不絕。

⒍要緊緊抓住登源河綜合治理的有力契機,在華龍公路四公里至五公里以南的仁里高矸沙灘新建一個比較規范化的集休閑、垂釣、娛樂、比賽為一體的水上樂園,并在樂園上新建一座橫跨龍川河的鐵索橋和樂園下修復仁里水碓、碓房,與仁里八景中的富陽春曉,石洞祥云,鶴緒回瀾融為一體。為城鄉居民、退休同志和垂釣愛好者創造青山綠水的好環境,享受田園風光的樂趣。

⒎搭建富陽橋,整修桃花壩。富陽橋為仁里去忠周抵大廟的交通樞紐。對岸土地空曠,樹林茂密,遠山近水,當時輅公感嘆景物優美,遂此定居。其岸桃花壩,壩長余米,每屆春日,桃花盛開,綠樹掩映。實為村人與游客駐足閑游之處,重建富陽橋,整修桃花壩為仁里更增一道風景線。

⒏新建青山陵園

按照鄉風文明的要求,擬進行殯葬革新,根據仁里村的區位優勢,在大洪坑口新建一處萬穴規模的青山陵園。它的建成不但能解決仁里及周邊村莊老人的后事,還可以吸引縣城老人落戶,并且還能實現旅外仁里籍人葉落歸根的愿望。新建“青山陵園”有極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較可觀的前景,也符合當前社會潮流,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有重要的深遠意義。

七、強化村級干部隊伍建設,培訓提高村民素質,堅持民主管理,維護社會穩定

為打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提高村民的文化、道德素質。在仁里思誠小學的基礎上創辦一所中等職業學校。仁里思誠小學具有百年歷史,開創了徽州教育的先河,胡適博士他考取庚款官費留學,全賴思誠學子程樂亭和許怡蓀的慷慨解襄在晚年一再提及要把思誠的歷史寫下來,把思誠的學風繼承下去。目前思誠小學得到了旅臺同胞和思誠校友以及上海冠松集團的的資助,改建成我縣農村一流的三層樓房校舍。因計劃生育成效日著,學校由高峰期的人銳減至現在的余人。現擬利用該校的校舍和教學設備,通過引進外資辦一所中等的附有小學的職業學校。通過學校的教育來強化村級干部隊伍的學習制度,提高政治和理論素質,樹立改革發展觀和廉潔自律觀,保持正確導向,激發自身活力,提高工作水平。對村民進行輪流培訓,以便掌握科學技術,農村適用技術,專業知識、法律、法規知識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按照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的方針,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村規民約,積極穩妥地排查和解決各類矛盾,嚴厲打擊各類犯罪和各種邪惡勢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各項工作事業全面進步。

八、水利設施建設

水利設施投資項目一覽表

項目名稱

主要建設內容

項目投入

萬元

效益分析

萬元

實施時間

三眼塘水庫除險加固

大壩培厚、底涵重建

蓄水萬方,受益農田畝

×年

三眼塘水庫灌區延伸配套

支渠防滲配套

受益農田畝

×年

仁里村安全飲水工程

引水主渠,蓄水池噸,支渠

受益人口人

仁里村桃花壩護村工程

新建護岸長,高,加固維修

保護村民人口人,農田畝

水土保持工程

封山育林畝,綜合整理大小竹塢,華龍公路沿線

生態效益顯著

塘壩蓄水工程

塘壩處蓄水萬方

蓄水萬方

小水電站建設工程

裝機,發電機組、廠房、輸電設施

灌溉農田畝

合計

九、項目資金投入匡算—年

單位:萬元

項目名稱

自籌

一事一議

項目投入

合計

效益分析

工業小區

實現產值億元以上

豐產桑園

直接增加農民人均收入元以上

蔬菜基地

直接增加村民人均收入元以上

基礎設施

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水利設施

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保障

村莊改建

村容整治

移民遷入

保護村民的人身安全

復墾

增加基本農田畝

度假村

將直接推動第三產業發展

職業學校

提高人口綜合素質

合計

以上項目有的已在實施中,并按村民意愿急事急辦的原則,逐步推進,配套實施,分工明確,運作有條不紊。

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以科學的發展觀為統領,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甘苦創業,為建設美好的新仁里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