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防御水旱災害應急預案

時間:2022-10-27 04:48:00

導語:縣防御水旱災害應急預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防御水旱災害應急預案

一、編制目的

為做好水旱災害突發事件防范與處置工作,使水旱災害處于可控狀態,保證抗洪搶險、抗旱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制定本預案。

二、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水旱災害統計報表制度》、《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河北省防汛旱應急預案》、邯鄲市有關水利法規。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全縣行政區域內突發性水旱災害的預防和應急處置。突發性水旱災害包括:河流洪水、瀝澇災害、干旱災害、供水危機以及由洪水、地震、恐怖活動等引發的提防決口、水閘倒塌、供水水質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災害。

四、工作原則

(一)以人為本、安全第一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以防洪安全和城市供水安全、糧食生產安全為首要目標。遇設計標準以內的洪水時,保證防洪工程安全運用,經濟社會秩序基本不受影響;遇超標準洪水和特大干旱時,要全力搶險救災,最大限度地減少水旱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穩定。

(二)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

按照以塊為主、條塊結合、雙向負責、確保安全的原則,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各級各部門站在全局高度,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堅持局部服從全局,團結一致防汛抗旱。

(三)以防為主,防抗結合

堅持“以防為主,蓄泄結合,科學調度,全力搶險,保安全、多蓄水”的防汛方針,努力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不斷提高防汛抗旱現代化水平。城鄉統籌,防抗結合,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利用洪水資源。抗旱用水實行“先生活、后生產、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節水、后調水”的原則,科學調度,優化配置。

(四)依法防汛抗旱、實行公眾參與

認真貫徹落實防汛抗旱工作法律法規,堅持依法防洪、依法抗旱,規范防汛抗旱行為。實行公眾參與的原則,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防洪供水工程設施、參加防汛抗旱的義務,做到軍民結合,專群結合,平戰結合。

五、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縣設立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防汛抗旱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有關單位根據需要設立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本單位防汛抗旱突發事件應對工作。

(一)縣防汛抗旱指揮部

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領導、組織全縣的防汛抗旱工作,其常設辦事機構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縣水利局。

(二)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由縣委書記任政委、政府縣長任指揮長,縣主管水利的副書任副政委,分管農業的政府副縣長、縣委常委人武部長、政府農辦主任、縣水利局局長任指揮長,縣委、縣政府辦公室、宣傳部、縣監察局、縣人武部、縣水利局、縣建設局、縣文化教育體育局、縣經濟發展局、縣財政局、縣工業促進局、縣網通公司、縣供電公司、縣交通局、縣公安局、縣氣象局、縣民政局、縣農業局、縣糧食局、縣社、縣民營發展局、縣衛生局、縣廣播電視局、報社、縣國土資源局、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縣安全生產監督局、工會、科協、婦聯、共青團為成員單位,其負責同志為成員。

(三)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的主要職責:負責領導,組織全縣的防汛抗旱工作,擬訂本縣防汛抗旱的政策和制度等,組織編制落實重要河道、重點蓄滯洪區防御洪水方案,及時掌握全縣汛情、旱情、災情并組織實施防汛抗洪搶險及抗旱減災,做好洪水管理、調度,組織協調災后處置等有關工作。

(四)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單位及有關部門防汛抗旱工作職責

縣委、縣政府辦公室:協助縣領導做好防汛抗洪、搶險救災、抗旱減災的組織協調工作。

宣傳部:負責防汛抗旱宣傳報道協調工作。

縣監察局:負責對各部門防汛抗旱工作的監督、監察及違紀人員的處理。

縣人武部:根據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指令,組織民兵投入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營救群眾、轉移物資工作。

縣水利局:負責防洪排澇抗旱工程管理,加強對所轄工程設施的檢查維護,組織水毀工程的修復,掌握分析并及時提供雨情、水情、工程險情,為縣領導指揮調度當好參謀助手,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

縣建設局:負責縣城防洪工程設施的管理維護和城區的瀝澇水排除。

縣文化教育體育局:負責中、小學校等各類學校師生與校舍的度汛安全。

縣經濟發展局:負責防洪建設、修復水毀工程等的審查報批,并協調安排資金和物資。

縣財政局:積極籌措防汛抗旱資金,與水利部門協商確定防汛抗旱經費的分配方案并監督使用。

縣工業促進局:負責工業企業安全度汛,協調安排好各企業的防汛救災物資和資金。

縣網通公司:負責所轄通信設施的度汛安全,確保雨情、水情、汛情等防汛抗旱信息和調度指令傳遞的通訊暢通。

縣供電公司:負責所轄變電站安全運行,供電設施良好,保障排水泵站等防洪工程設施啟動用電和抗洪搶險、排除瀝澇、抗旱救災的電力供應。

縣交通局:組織交通設施防洪搶險,保障汛期公路暢通,確保防汛搶險、防疫、抗旱人員、物資、設備的及時運送,為緊急搶險和安全撤離人員及時提供車輛、救生艇等交通運輸工具。

縣公安局:負責維護防汛搶險秩序和災區的社會治安工作。防汛緊急期間,協助縣防汛部門組織群眾安全轉移和撤離避險。嚴厲打擊偷竊防汛抗旱物資、破壞防洪與灌溉工程設施的犯罪分子。

縣氣象局:負責監測天氣形勢,及時提供天氣預報,測報雨情,特別對汛期災害性天氣,要提前作出較為準確的預報,為領導指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縣民政局:負責洪澇旱災的災情調查和災害損失評估、群眾轉移、避險和災民的生活救助工作。按照國家防總和國家統計局國汛[1992]9號文規定,汛洪澇災情民政部門要會同水利部門及時上報市民政局、市防汛指揮部辦公室。

縣農業局:掌握農業洪澇旱災情況,負責災后農業救災的生產恢復工作。

縣糧食局:負責各基層糧站安全度汛,保障災區群眾糧油及必要食品的供應。

縣社:負責各基層社安全度汛,做好防汛抗洪、搶險抗旱、救災物資的調撥、供應。

縣商業局:負責防汛物品的供應。

縣民營發展局:負責民營企業的安全度汛,組織各企業開展搶險自救。

縣衛生局:負責組織災區的衛生防疫,組建醫療小分隊,開展醫療救護工作。

縣廣播電視局、報社等宣傳部門:負責組織廣播、電視、報刊等一切宣傳工具,搞好防汛抗旱宣傳報道和信息傳播工作。

縣國土資源局:負責水利工程、防汛搶險工程建設用地的審批等工作。

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等部門:配合水利部門加強《水法》、《防洪法》的宣傳,增強水利執法力度,及時查處違反水行政法律、法規的水事案件,調解水事糾紛。

縣安全生產監督局:負責工礦企業汛期安全生產監督檢查,確保汛期不出現較大的安全生產事故。

工會、科協、婦聯、共青團:協助縣委、政府做好群眾的宣傳動員工作,積極為抗洪救災獻計出力。

(五)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作為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的常設辦事機構,承辦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日常工作。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防汛抗旱的方針、政策、研究制訂全縣防汛抗旱規劃及管理辦法并組織實施;及時掌握全縣雨情、水情、旱情、工作、災情的防汛抗旱工作情況,組織協調全縣防汛抗旱工作;組織編制并落實全縣防洪抗旱預案;指導、督促各鄉鎮、有關單位制訂和實施各類防洪預案和抗旱預案;負責防汛抗旱經費和物資的計劃安排和管理工作;組織、指導防汛機動搶險隊和抗旱服務組織的建設和管理;組織全縣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的建設與管理;督促、檢查各鄉鎮建立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負責制、分級負責責任制、分部分負責制、技術參謀責任制和防汛抗旱崗位責任制。

防汛預案

一、基本概況

*縣地處河北省南部邯鄲市東部,黑龍港流域南端,隸屬邯鄲市管轄。全縣整體地形由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地貌呈東北向西南方向狹長帶狀,長達5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海拔高度40-53.9米之間,最大高差13.9米,最高點為雙廟鄉崔營,最低點為東張孟鄉大屯,地面平均坡度1/40000,總面積320平方公里,共轄5鄉2鎮169個行政村,總人口24.5萬,總耕地面積37萬畝。

我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45.7毫米,年內降水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內,降水年際間變化較大,最大降水年份1963年,降水量1071.8毫米,最小降水年份1986年,降水量200.0毫米,兩者相比5:1,差871.8毫米。

我縣屬于黑龍港流域,老沙河水系上游,境內沒有天然河流,主要排水骨干渠道有東風渠、王封干、沙東干、西支渠、無名渠、東風二排支、王封干東支七條,總長94.3公里,控制除澇面積291平方公里。

上述七條骨干排水渠道設計排水能力為十年遇三日降雨200毫米一日排出。

由于多種原因,支渠及其以下渠道毀壞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排泄洪水的能力。因此,全縣防汛工作還存有不少隱患,切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大意。為進一步修訂完善防汛預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全縣度訊安全,確保不因洪澇災害影響縣域經濟穩步發展,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水利保證。

*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是縣委、縣政府指揮調度全縣力量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確保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最高決策機構。其下設置辦公室,是處理日常有關防汛與抗旱工作的常設辦事機構,指揮部及其辦公室均在縣水利局。

防汛工作嚴格實行各級行政首長負責制。縣長對全縣防汛工作負責,各鄉鎮、縣直單位“一把手”對本鄉鎮、本單位防汛工作負責。

正常情況下的一般防汛業務工作,由縣防汛抗旱辦公室在市防辦指導下開展工作。進入緊急防汛期或即將進入緊急防汛期的非常情況下,全縣黨政軍民、各行各業的廣大干部群眾都要以防汛為中心,一切服從于防汛,一切服務于防汛,服從縣防指的統一領導指揮調度。縣防指領導成員要立即上崗到位,現場指揮。

二、指揮調度

(一)汛情調度指揮

1、進入主汛期后,氣象部門要密切注視天氣動態,及時準確地做好雨情的預報,預計我縣即將發生重大汛情時,要向縣防指主要領導和防辦當面詳細匯報,并做出精密慎重的動態分析,提出指揮決策建設。水利部門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情況和指揮部的決策,提出搞好防汛搶險方案,為防指領導當好參謀助手。電力部門要搞好線路檢修,保證照明用電。商業供銷部門要積極聯系貨源,保證一切所需防汛物料供應。財政局要積極籌措防汛抗旱資金,確保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和必需的防汛經費。石油部門要搞好用油儲備,保證汛期用油。電信部門保證通訊暢通,遇有故障要及時排除。

2、當已經發生重大汛情時,縣防指要通過報紙、電視臺等新聞媒體迅速向全縣人民《汛期通報》,縣防指發出動員令,動員全縣人民投身到防汛搶險斗爭中來。

3、為加強縣防指對防汛搶險第一線的領導,根據我縣實際情況,全縣設8個臨時指揮部:即縣城臨時指揮部、南陽堡鄉臨時指揮部、南韓村鄉臨時指揮部、平固店鎮臨時指揮部和東張孟鄉臨時指揮部,統一在縣防指領導下開展防汛工作。鄉鎮臨時指揮部由包鄉縣領導、鄉(鎮)主要領導和主管領導及包鄉單位“一把手”坐陣鄉鎮政府指揮,在縣城防汛搶險臨時指揮部設在縣建設局,由政府主抓城建的領導、建設局局長坐陣指揮。

4、各臨時指揮部、成員單位及大的廠礦企業,要堅持24小時有人值班,每班要有領導干部帶班,要明確專人測報雨情,遇有雨情于次日8點前及時向縣防辦匯報,遇有災害性降雨,要每2個小時為一時段上報一次,值班電話:2521468、2521522。

5、各臨時指揮部和成員單位要加強通訊聯絡,確保通訊暢通。通訊聯絡以電話為主。各鄉鎮書記、鄉鎮長、單位“一把手”手機要保持24小時開機,做到隨叫隨通。各鄉鎮和有防汛任務的單位要把聯系電話、值班人員名單、主要領導的手機號碼、防汛預案及時報縣防辦(水利局)。電信部門要確保通訊暢通,必要時可利用公安系統通訊專線進行防汛指揮。

6、汛情緊急時,根據全縣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的需要,要加強縣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的力量,以便全面掌握雨情、工情、險情、災情等統計報告,為縣防指領導當好參謀助手,并認真負責地傳達縣防指領導的調度指令,各臨時指揮部的調度決策,如水利與防洪工程調度、抗洪搶險救災的人員、物資調度,重要災情的對外宣傳報道,均應通過縣防汛指揮部辦公室,以縣防指的名義予以傳達或。各臨時指揮部應時刻保持與縣防汛指揮部聯系,在未與縣防指溝通的情況下,一般不應單獨重大決策指令,以避免信息不靈,多頭指揮。

(二)搶險隊伍調度指揮

在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的領導下,由縣武裝部負責全縣防汛搶險隊伍的組建、培訓和統一調度指揮。各臨時指揮部都要組建人數不少于100人的常備搶險隊伍1支,預備隊2支,預備隊員人數不低于400人。基于民兵是防汛搶險的骨干力量,要在搞好基本軍事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帶頭搞好防汛搶險演練。各大的廠礦企業、中小學校和單位也要組建各自的搶險隊伍,搞好實戰演練,遇有險情能夠及時拉得出、沖得上、打得勝。搶險隊伍原則上負責本區的防汛搶險,緊急情況下要服從縣防指的統一調度,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各簽訂責任狀的單位,要把防汛組織、物料、搶險隊伍情況形成書面材料上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三)醫療救護調度指揮

由縣衛生局牽頭,縣衛生防疫站、縣醫療和各鄉鎮衛生院要組建不少于50人的汛期醫療救護隊,備救護車8輛,落實好各種醫療器械和必備藥品,在縣防指統一領導下負責災區群眾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工作。

(四)物資調度指揮

各物資儲備單位要按照責任書要求落實防汛物料,登記造冊,明確專人管護。汛情嚴重時,民政局、糧食局、供銷社、交通局組成物資調動組,在縣防指領導下,負責草袋、麻袋、紡織袋、樁木等抗洪搶險物資和食品、藥品、衣物等救災物資的調集和運送及汛后的結算和清退。

(五)信息宣傳調度指揮

進入汛期后,廣播宣傳部門要大力宣傳防汛工作中出現的先進個人和重要事項。汛情嚴重時,縣委宣傳部及縣廣播電視局組成信息宣傳組,開辟宣傳專欄,負責汛情、水情的通報傳遞。

(六)災情統計調度指揮

縣民政局要制定防減災預案,一旦出現災情,縣統計局、民政局要搞好災情統計。特殊情況時可組成災情調查統計小組,負責洪澇災后的災情統計,并以縣防指和縣統計局的名義上報或對外。

(七)安全保衛調度指揮

各級公安、武警部門要認真維護好汛期的社會秩序。大汛成災時,公安、武警部門要抽調專人配合有關部門搞好災區人員和貴重物資轉移、防汛物資分配和水事糾紛調解工作,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確保社會穩定。

三、農村排水除澇預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有關規定,結合我縣水利工程現狀,農村排水除澇預案如下:

(一)機井度汛預案

我縣共有各類機井5800多眼,其中深井400多眼。為保證汛期機井安全,需充分發動群眾采取以下度汛方案:

1、各鄉鎮在汛前要抽調專人和村兩委干部,搞好汛前機井檢查,摸清現有機井的防護措施和存在問題,并登記造冊。

2、對查出的問題,各鄉、鎮、村要根據機井權屬,逐一明確專人,抬高井臺,打制井蓋,加強防護,真正做到人井對口,有條件的鄉鎮也可統一制做井蓋,一旦大雨到來,要立即加蓋。

3、大雨到來時來不及抬高井臺或加蓋的機井,應采取應急措施,用鐵鍋等物件蓋上井口,四周打上土壩擋水,真正做到井井有人管護,眼采取措施,保證汛期不毀一眼井。

(二)侯固賽蓄水閘防汛預案

東風渠侯固寨大閘是我縣唯一的蓄水閘,汛期對我縣縣城及其周邊村莊的防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多年來干旱,計劃汛期采取“排濁蓄清”的措施,在不影響行洪的情況下盡量蓄水。因此,采取以下防汛方案:

1、籌措資金派專人進行維修加固,搞好養護工作,做到閘門啟閉自如。

2、汛期由主管局長、閘所所長負責大閘安全,固定專人晝夜看護,發生大的降雨時,要及時向縣指揮部匯報水情,準備啟閘放水。

3、汛期渠內水位經常保持在不發生事故的狀態(深度1-2米)保證做到積水及時排泄,暢通無阻。

(三)鄉鎮排水除澇重點及應急預案

1、雙廟鄉

雙廟鄉地勢較洼易澇的村莊有魏家洼(蔡莊村北)、馮營、軍營等村。主要排水渠道有東風二排支、油坊排支、14支和馮劉渠。汛前檢查存在3個問題:

(1)油坊排支主要擔負劉莊、油坊以西、邯大路南瀝水和辛莊、柳林、雙廟、南高曲等村莊和耕地瀝水排泄,入東風二排支。該渠柳林至雙廟段被填平,劉莊、油坊及邯大路以南、鄉政府以東瀝水無法下泄,若有大汛將嚴重威脅油坊、辛莊和柳林3個村的安全。汛前雙廟鄉應及時疏通,來不及疏通的應明確專人嚴密觀察,遇有水情沿老河道路線強行疏通過水。

(2)14支排水主要擔負馬虎莊、新鎮、呂莊、東風二排支以北瀝水排泄。該渠曲魏公路段被填平,應與魏縣協商解決。同時,馬虎莊村應重點防護老三支、大寨分干(成安縣)瀝水,保證村北14支渠暢通。此處由于地勢較低,歷次大汛都有雨水沖入農室事件,雙廟鄉防汛抗旱指揮部應責成馬虎莊村民于主汛期前將14支疏通,并明確專人嚴密觀察。

(3)馮劉渠主要擔負14支渠以北,馮劉渠以南,朱宋固、史宋固、楊宋固以東,軍營以西的村莊和耕地瀝水排泄。該渠因造紙廠排污淤積而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嚴重危害到上述村莊及單莊、軍營、南賀莊的安全。同時,該渠也是縣城防護的第一道防線。該渠中段部分還可,上部和下部紙廠處淤積,汛期上述幾個宋固應組織人員作好泄水準備,紙廠應組織專人清淤渠道,以便瀝水暢通下泄至東風渠。

2、*鎮

*鎮地勢低洼易澇村莊有大馬莊、西河堡、西韓村。主要排水渠道有西關排支、單莊排支、陰莊排支及東風渠。主要問題:

(1)西關排支主要擔負楊村排支瀝水下泄及大馬莊、申立、蘇莊以北和西關南、西關、新城、紀家寨等村莊、耕地瀝水排泄,入東風渠。該渠在人民路改造中被截斷。上游部分渠段也被填平,遇有大汛沿線村莊瀝水無法下泄。遇有大汛時,上述縣城周邊村莊應將瀝水排入縣城地下排水管網,距縣城較遠的村莊應將湯渠疏通,坑塘聯網,利用天然坑塘攔蓄瀝水。

(2)單莊排支擔負單莊、南賀莊和盧董村排水任務。因修南環路部分渠段被毀,影響汛期排澇。同時,該渠也是保護縣城的第二道防線。上述三村汛期應組織專門防汛搶撿隊伍,由*鎮防汛指揮部統一指揮,利用南環路邊溝進行排水,確保房屋不沖毀,主汛期不傷亡人,農田不受災。

(3)西韓村西排支承擔陰莊、蘭村、西孟固、西韓村和成安縣路固等村瀝水下泄任務。該渠部分渠段平除,在與肥鄉交界地段也不暢,不能順利排入東風三排支,這將給西韓村造成直接危害。上述村莊應組織專門防汛搶險隊伍,由*鎮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指揮,作好度汛抗災準備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坑塘、溝渠攔水。

(4)東風渠董村段西岸南北有300米,東西有50米左右被毀壞,遇上有上游來水很可能行成洪水倒流入農田的事件。上段問題*鎮防汛抗旱指揮部應高度重視,責令該村采取斷然措施進行復堤,確保縣城防汛安全。

3、十里鋪鄉

十里鋪鄉易澇村莊為油村、前后堤和金安村。主要問題:

(1)油村排支主要擔負北小留村北、油村村南和西南瀝水排泄入王封干。因南寺郎固段平除,油村以下瀝水無法排泄,會給油村造成危害,汛前應予以疏通。

(2)堤上排支重點是保證前、后堤村莊的安全,入王封干。因該渠控制南張固、小張固、秦莊三村和肥館公路以南村莊及耕地瀝水下渠,現該渠已平除,上述三村瀝水可順自然地勢流到前堤,給前、后堤造成嚴重威脅,80年代前,后堤曾因此被淹。大汛時應強行疏通排水。

(3)王封干東支金安村東部分渠道被平除,使北小留、杜村和泊頭瀝水下泄受阻,給泊頭、金安村造成威脅。汛期應組織人員疏通。

(4)田莊排支被平除,擋住了入王封干渠的通道。由于地勢西高東低,田莊村瀝水無法排入東風渠,必要時可動用抽水設備排入東風渠。

4、南陽堡鄉

南陽堡鄉易澇村莊為王莊、賢店。主要問題:

(1)大寨排支主要在王莊村東以下渠段已部分被平除,影響王莊、胡堡、大寨、張莊瀝水排泄入王封干。汛期應組織人員嚴密注視,遇有瀝水及時排泄。

(2)西支渠上游張莊村以南,包括南堡、劉村、高莊、賢店渠段已被平除,影響這些村莊的行洪。南陽堡鄉防指汛前應組織專人搞好疏通。

5、南韓村鄉

南韓村鄉易澇地為南張村、周固寨、大未莊、小未莊、主要問題:

(1)老十五支南張村東入老沙河的渠段被平除,影響南張村及以西村莊的瀝水排泄。主汛前應修復。

(2)李莊西排支被平毀,應將周固寨至王封干段修復,確保南韓村北和北韓村的瀝水暢通排入王封干。

6、平固店鎮

平固店易澇村莊為清漳、丁村、西里村、東營、西營、王莊、平南街、苗辛寨、主要問題:

(1)清漳收費站西五孔橋處是南堡鄉李白莊以北耕地和清漳村西耕地瀝水排泄通道,同時又是肥鄉東風渠以東,309國道以南村莊、耕地瀝水排泄必經之處,現該處去年已修了三條涵管,應保證309南溝暢通排水。特別是穿路涵管和連接線過水涵管。

(2)吳北排支丁村西南至王封干渠已被平除。主汛期前應組織專人修復。

(3)常寨排支平固店鎮建有違章建筑物。主汛期前應徹底清除。

7、東張孟鄉

東張孟鄉易澇村莊為煙屯、東張孟、大屯、蘇莊、張洞。主要問題:

(1)無名渠煙屯段需疏通。

(2)309國道南溝蘇莊、張洞段需疏通。

上述七個鄉鎮存在的問題,各鄉鎮防汛抗旱指揮部應高度重視,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度汛措施和應急措施,要組織專人疏通渠道,利用現有坑塘攔水蓄水,做到“溝渠聯網,坑塘疏通”,使農田、村莊不受淹,溝通不堵塞,坑塘能緩洪。確定來不及疏通的,要明確專人嚴密監測,組織專人防汛搶險,要做到“工防”不夠“人防”補,確保萬無一失。

四、縣城防汛預案

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確保縣城安全度汛是我縣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縣城防汛工作由建設局在縣防指領導下實施,具體預案如下:

(一)縣城總面積7.5平方公里,承擔排泄瀝水任務的有人民路和工農路兩條東西向地下主管道,直接排入東風渠。

(二)落實責任

1、汛前建設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縣城防汛預案,組織專門力量對所有地下排水管道搞好汛前檢查和清淤,確保主汛期排水暢通。

2、縣建設局要成立防汛領導小組,由局長任組織,其他副職和有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在縣防指統一領導下搞好縣城防汛工作。同時,要堅持汛期晝夜24小時領導帶班值班制度。

3、建設局汛前要組織100人的防洪搶險隊伍,搞好實戰演練,備足各種防汛搶險物資和器具,遇有雨情晝夜巡邏,及時排除縣城積水。

4、對縣城主要保護對象,如供水、供電、醫院、學校、倉儲等單位,要明確專人嚴防死守,確保不出問題。

5、要全力保證縣城安全。大汛成災時由于地勢原因西南瀝水會順勢而下直至縣城,為保護縣城安全,可采取二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馮劉渠以南積水由馮劉渠排入東風渠,不讓積水順地勢流向縣城。此項任務由縣防指指揮雙廟鄉實施。第二道防線將西南瀝水利用單莊排支(南環路邊溝)直接排入東風渠。此項任務由縣防指指揮*鎮實施。上述二條渠道必須在汛前由所在雙廟鄉、*鎮把毀壞部分全部按標準恢復起來,保證汛期西南積水不進入縣城。

抗旱預案

一、基本資料

(一)自然地理特征

*縣位于河北省南部,隸屬邯鄲市,地處東徑113°25′至113°25′115°30′,北緯36°02′至37°00′之間。面積320平方公里。南與魏縣接壤,北與曲周相鄰,西與成安、肥鄉交界,東與館陶、大名毗連。

全縣處于黃河、漳河沖積沉積而成的扇形平原的中下部,屬山前平原。地形主要由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東西較窄,平均寬度約12公里,全長約36公里,海拔高度為40-53.9米之間,最大高差13.9米,最高點在雙廟鄉崔營,最低點在東張孟鄉大屯,地面平均坡度1/4000.

歷史上由于受黃、漳兩河的影響,特別是漳河的多次決口和改道,造成該縣微地貌的多種類型。主要地貌類型有故河道、自然堤緩崗、準緩崗、二坡地、低平地和各種類型的洼地等。

1、故河道緩崗與準緩崗:

黃河故道在與館陶縣交界處經過。在故河道西側,從韓村鄉的潘寨村到東張孟鄉的南寺頭東,形成了大面積的高出地面的沙帶,海拔42-43.5米,高出附近地面1-1.5米左右,平均寬度2800米左右,面積約3000-3500畝,占全縣總面積的0.65%。是全縣境內沙丘最多變化最為明顯的一條故河道緩崗。

黃河故河道在全縣境內主要有三條:(1)從魏縣經我縣十里鋪鄉的杜村、泊頭進入大名縣境內。在故河道南側形成沙帶,海拔47米,高出附近地面0.5-1米左右,平均寬度800-1000米。(2)從成安縣進入我縣*鎮東孟固一帶,經縣城、十里鋪、南韓村、袁村、唐莊直到平固店鎮境內。在故河道兩側,從東孟固到南韓村北部形成海拔46-52米,寬1400-2200米,長約41公里,高出附近地面1-1.2米的自然堤緩崗,從南韓村到平固店境內形成寬800-1000米的準緩崗。(3)從肥鄉縣進入我縣東賢店,經南陽堡、清漳、臨河堡直到平固店鎮西部出縣境。從東賢店到清漳形成海拔45-47.5米,高出附近地面1-2米,平均寬度1000-1500米的自然緩崗;從清漳北形成微高出地面,平均寬度800-1000米左右的準緩崗。

2、二坡地:

二坡地主要分布在故河道兩側,與故河道平行。它面積分布廣,海拔高度變化大,最窄的只有300-400米,最寬的有3000-4000米,在我縣東張孟、蔣莊和雙廟一帶分布著二坡地類型。

3、低平地和洼地

低平地和洼地均處于故河道兩側的二坡地下緣。從縣城以北經南堡鄉南部到南韓村西部形成較大面積的低平地類型,海拔高程46-48米,平均寬度1600-1800米左右。

洼地類型有河間洼地、旁河洼地和扇緣洼地。河間洼地分布在故河道之間,全縣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雙廟鄉蔡莊、李高曲經過;一條從新鎮、軍營經南寺郎固到十里鋪東部,海拔47.5米左右。

旁河洼地在故河道附近,分布在胡堡、屯子堡一帶,海拔45.5米-46米,低于附近地面0.5米。

扇緣洼地分布在故河道末端,緩崗兩側,地勢相對低潮,是全縣大片洼地中面積最大的一種地貌類型。主要分布在南韓村鄉北部、平固店鎮大部、東張孟鄉西北部,面積4-5萬畝,海拔42.5-45.2米左右。

我縣土壤有兩大類(褐土和潮土),五個亞類、七個土屬、三十九個土種,面積40848.22畝,其中褐土類面積155741.82畝,占全縣土壤面積的38.13%;潮土類面積252736.4畝,占全縣土壤面積的61.87%。

土壤母質均為黃河、漳河河流充積物,土壤表層質地變化根據河流的沉積規律:“緊沙、慢淤、不緊不慢兩合土”,土壤質地呈有規律的變化。全縣耕層以壤質為主,占全縣總土壤面積的75.84%。

植被屬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域,但由于農業生產歷史悠久,不同土壤早已被開發耕種,自然植被群落已被農作物所代替。目前,尚能見到的自然植被是田間雜草和一些旱生灌叢。

縣內喬木大都是人工種植,主要用材林柳、楊、桐、槐、榆、椿等,經濟林木有蘋果、梨、桃、杏、棗等。

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甘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蔬菜瓜果主要有大蔥、白菜、茄子、黃瓜、辣椒、大蒜、豆角等。

*縣因降雨量年內分布不均,變率大,造成十年九旱的氣候特點。旱情有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四種。除旱災外,我縣澇災發生情況大至為夏澇平均6年一遇,秋澇平均3年一遇,比夏澇的出現機率高1倍。風災,大風平均每年14.8次,最多年份1969年出現74次,最多1個月出現15次(1969年4月),最少年份是1989年,沒有出現一次大風。強度六級風多,七級風次之,八九級風少見。曾出現過瞬間最大風速27.0米/秒的十級狂風。雹災,冰雹出現頻率為22.2%,有4年出現5次冰雹現象。最早出現在5月下旬,最晚結束在9月中旬,多數年份出現在6月份,一般午后17時左右出現,最大冰雹直徑8厘米。蟲害,解放以前各種蟲害頻繁發生,尤其是蝗災,幾乎連年不斷,平均每3年大發生一次,重者造成絕收。新中國建立以后,特別是70年代,*縣已成為摘去蝗區帽子的縣之一。其他蟲害,如:蚜蟲害、棉鈴蟲害、粘蟲害、蝗蟲害、紅蜘蛛害、麥葉蜂害、蟋蟀害等,已能基本控制。震災從1502年至1976年有地震記錄12次,其中,民國26年(1937年)8月1日、2日荷澤7級地震波及本縣,部分房屋受損。1966年3月8日凌晨5點30分邢臺7.2級地震波及本縣,倒塌房屋243間,受傷8人。3月22日下午4點15分,22分邢臺地震又波及本縣,部分房屋發生裂縫。

*縣生態環境主要問題是地下水超采和水環境惡化。地下水(包括深、淺層)連年超采,造成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1、全縣淺層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米,形成了一個以*鎮大馬莊村為中心面積約50K㎡的地下水位漏斗;2、由于淺層淡水區嚴重超采水位下降,致使咸水側向補給,咸水區面積擴大,由原來60-70年代的32K㎡擴大到108.65K㎡,占到全縣總面積的34%,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地表水資源嚴重匱乏,沒有外來水源,現有水利工程所蓄地表水污染嚴重,雙廟鄉、*鎮部分村莊污染情況最為典型,臭味彌漫,若不盡快采取有力措施后果不堪設想。

(二)區域社會經濟概況

*縣地處邯鄲市東部,全縣總人口為24.866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919萬人,農村人口23.274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66%。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002年為152301萬元,年均遞增10.4%,其中第一產業為34.62萬元,第二產業78325萬元,第三產業為399.4萬元,分別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22.4%、51.4%和26.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2年為6131元,農村人均純收入2551元,年均遞增5.2%,全縣種植以糧食(小麥、玉米)和經濟作物(棉花、油料、蔬菜)為主,復種指數為1.65,糧食總產量14.751萬噸,經濟作物產量為1.3966萬噸。

(三)氣象水文及水資源資料

*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暖,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雨熱同季,干旱同期。四季氣候特點是: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火熱多雨,秋季晴朗涼爽,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日照指數為2602小時,日平均7.1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9%。多年平均氣溫13℃,多年平均風速2.6m/s,春季風速最大為3.9m/s.

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32.7mm,50%保證率516.7mm,75%保證率415.5mm。受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影響,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降水量(6-9月)約占年降水量的75%,冬季為少雨季節(12-2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3.67%,有的月份甚至為零;春季占全年降水量的13.43%;秋季占17.2。一月份屬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月份,多年平均為3.32mm,占全年降水總量的0.63%。降水量年際變化很大,據統計1963年降水量最大為1071.8mm,1992年降水量最小僅為225.0mm,極值比4.8:1.

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E601型)為1200mm(20cm蒸發器為1852.9mm)。蒸發量年內變化顯著,以12月份最小,多年平均值為24.5mm,6月份最大,多年平均值為210.5mm。全縣平均干旱指數為2.23,多年平均陸地蒸發量500mm。

*縣在古黃河、漳河多年流經全縣的情況下,洪流的沖積和河流的沉積構成了現在地層。境內廣泛分布著埋深不等的故河道,在河床相和牛軛湖相及決口的大溜處形成了厚度不等、層次復雜的含水層。河漫灘與河間地帶沙層少,淡水相對不足或因徑流不暢等原因形成咸水。全縣地下水分布一般上層為淡水,中間為咸水,下層為深層淡水。深層淡水頂板埋深在125-145m之間。由于第四紀埋深厚度較大,沙層較豐富,深層地下水儲藏量和開采量有很大的調節余地。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690萬m3,地下水資源量2762萬m3.

(四)歷史干旱資料

*縣春旱大多數年份都有發生,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只有個別年份旱象不太嚴重或基本上無旱象,因為冬小麥在(10-2月份)需水量60mm,(3-5月份)需水量140mm,而3月-5月份正是降雨稀少的季節。初夏旱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發生,機率占44.4%。伏旱發生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干旱,機率占50%,但出現規律不明顯。秋旱發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機率較低,占22.2%,有時也會出現連續幾年的秋旱。因為夏玉米在6月份需水量為40mm,7月份需水量為80mm,8月份需水量為110mm,9月上中旬為40mm,由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故夏旱、伏旱、秋旱(統稱秋作期秋旱)時有發生。

*縣重大旱災錄

1306年(元大德十年),亢旱。

1428年(明宣德三年),自去秋至本年春不雨,麥無收。

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大旱,無麥。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連續二年大旱,農歷五月始得雨。

1812年(清嘉慶十七年)秋,大旱,莊稼未收。

1869年(清同治八年)秋,大旱,民饑。

1920年(民國9年),亢旱,。

1925年(民國14年),連續2年大旱。

1942年(民國32年),自去秋末至是年秋初持續嚴重干旱,夏季基本絕收,特大災荒。

1960年,自去秋至是年7月未下透雨,干旱嚴重,莊稼普遍減產。

1965年,自去冬至是年春末下一次透雨,干旱嚴重。

1978年秋,大旱。全縣19.9萬畝農田不同程度的減產或絕收。

1979年秋,大旱,受災面積42600畝。

1980年,持續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全縣受災面積152113畝,成災面積143520畝。

1981年,持續干旱,人畜吃水困難。全縣小麥成災面積123600畝。1982年,冬至夏大旱,全縣小麥受災面積13.2萬畝。成災面積12.2萬畝。

1983年,秋旱,全縣受災害面積191700畝,成災面積16600畝。

1984年,春旱,全縣成災面積44638畝。

1985年,春旱,小麥受災面積49670畝,成災面積20370畝。

1986年,嚴格旱災,地下水位下降。全縣成災面積19.2萬畝。7月干旱高溫。全縣33.5萬畝秋季作物普遍受災。嚴重減產的有11萬畝,基本絕收的有10.5萬畝。

二、水利工程現狀

(一)目前已有蓄水工程:東風渠蓄水閘和地表坑塘蓄水二部分,分別介紹如下:

1、東風渠蓄水:有侯固寨蓄水閘一座,控制流域面積412平方公里,蓄水容積可達200萬立方米。

2、坑塘蓄水:經統計全縣各鄉共有坑塘644個,總容積為128.8萬立方米。

(二)引水工程

我縣屬民有渠灌區。從1960年開始引水。主要引水渠道有老三支,三支渠和三分干渠,縣內全長43.7公里。現僅有老三支能部分引水。

(三)防洪排澇工程

我縣骨干排水渠道有以下幾條:

1、東風渠:在縣境內長10公里,過水能力247秒立方米,擔負雙廟鄉、*鎮約90.3平方公里排水任務。

2、王封干:排水渠始于南寺郎固、經鋪上、吳村、韓村、平固店入曲周,全長20公里,控制除澇面積118平方公里。

3、西支渠:始于南堡,經北吳村、平固店入曲周,控制除澇面積31.3平方公里。、

4、沙東干:在東張孟鄉境內長6.5公里,控制南寺郎固、鋪上、韓村、蔣莊、東張孟等村排水任務。

5、東張二排支:在雙廟鄉境內,全長9公里,控制排澇面積17平方公里。

6、東分支渠:全縣8.3公里,控制南寺郎固、鋪上、南韓村等村莊的14平方公里排澇任務。

(四)機井工程

我縣現有機井5906眼,配套機井5879眼,機井平均密度23.63眼/平方公里.機井分布不均衡,其中:雙廟鄉713眼、*鎮967眼、十里鋪鄉1100、南韓村鄉875眼、南陽堡鄉778眼、平固店鎮1252眼、東張孟鄉280眼。雙廟鄉機井密度14.8眼/平方公里、*鎮機井密度19.1眼/平方公里、十里鋪鄉機井密度23.1眼/平方公里、南陽堡鄉機井密謀25.6眼/平方公里、南韓村鄉機井密度6.6眼/平方公里、平固店鎮機井密謀2.6眼/平方公里、東張孟鄉機井5.7眼/平方公里。由于農業開發重點已移至東張孟鄉,所以農田灌溉條件近期有望改觀。

三、用水需求

*縣工農業生產、城鄉居民生活及生態用水現狀選2002年為現狀年。2002年全縣總用水量6607萬m3。其中工業用水量480萬m3,占總用水量的7.3%。城鎮生活用水140萬m3,占總用水量的2.1%,農業用水5382萬m3,占總用水量的81.4%,農村人畜用水605萬m3,占總用水量的9.2%。

四、干旱風險評估

(一)抗旱工程體系。抗旱工程主要依靠地下水,2002年全縣現有機井5810眼,開采地下水總量為6607萬m3,抗旱水源應急保障能力較強。但長遠來看,我縣地下資源采補嚴格不平衡,特別是深層灌水的超采更不利于補充,僅靠超量開采地下水來保障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不利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引用外來水源,搞好雨洪資源利用,以豐補枯。大搞節水工程,發展咸淡混澆。目前我縣已有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左右,且發展迅速。

(二)抗旱非工程體系。成立了*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抗旱服務站和鄉鎮抗旱服務組織,已逐步趨于完善,群眾抗旱自救意識由于實行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和中央一號文等惠農措施而增強。

五、抗旱工程措施

(二)輕度干旱。全縣7個鄉鎮要設立7個旱情檢測點,明確專人與旱情部門定期聯系,搞好旱情檢測和土壤墑情的統計工作,及時準確的向縣抗旱辦搞好反饋。

水利部門抽調專門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指導小組,配合各鄉鎮水利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作好技術指導,因地制宜的大力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技術,對大田作物推廣管道灌溉和噴灌,對果樹和大棚蔬菜等經濟效益高的作物推廣應用微灌技術。同時加大節水工程的建設實施力度,擴大節水灌溉面積,保護水環境,嚴格實行用水總量和定額兩大指標控制的節水工程。全民動員倡導節約用水、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持續利用。

對全縣抗旱水源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對區域內水利工程的類型、數量及分布做到心中有數,加大抗旱水源的管理工作,對抗旱水源的應急供水能力、供水量、供水區域、供水線路逐一登記、造冊,明確專人負責,以備應急。對新打更新機井、河道清淤等應急水源工程加大建設力度。

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搞好宣傳發動,教育群眾按照先地表后地下的用水原則開展抗旱,同時,要千方百記開辟水源,盡力攔蓄天上水,要利用每年訊期降雨較多的優越,在確保防汛安全的同時搞好蓄水工作,以豐補枯,充分利用全縣現有坑塘、渠道、閘涵等工程,溝渠聯網。坑塘疏通,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多蓄水,力爭水源工程向長遠性、系統性轉移,要通過對雨水、地表水的綜合開發利用,優化配置,保護寶貴的地下水源。

(二)中度干旱。對于持續干旱,氣象部門要準時對水情、降雨、氣溫、風力等數據進行詳細觀測,及時準確做好預報工作,水利部門以一周時間為統計周期,收集整理數據資料,對旱情、土壤墑情,制訂旱情變化曲線,同時,利用宣傳媒體及時通報旱情信息。

密切注視水量供求變化,供水要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先工業、后高效農業”的總體供水思路,綜合考慮城鎮居民利益和一、二、三產業的均衡發展,兼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制定應急供水預案。

水利部門要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優勢,進一步加強縣鄉服務站內部管理,改善經營方式,提升抗旱服務組織的整體服務水平,搞好人員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實現抗旱服務組織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吸納農戶參與,多方面爭取資金購置抗旱機具,增強抗旱能力,形成抗旱服務網絡。做好各項抗旱準備工作。下屬抗旱服務站和井隊充分發揮抗旱主力軍作用,全天24小時值班,開通抗旱服務專線。

抗旱服務小分隊確保抗旱季節要維修機泵到井臺,抗旱澆地到田間,賒銷機泵到農業,打井修井到地頭。

(三)嚴重干旱。全縣在現有防汛抗旱指揮基礎上,進一步充實抗旱指揮部人員,由縣委書記任抗旱指揮部政委、縣長任指揮長,主抓農業的副縣長為常務副指揮長,指揮部成員由水利、電力、物資、交通等有關部門和鄉鎮“一把手”擔任,指揮部下設抗旱辦公室,由水利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地點設在縣水利局,負責處理日常抗旱事務,各鄉鎮要仿照縣指揮架子組建相應的指揮組織,各村要成立以支部書記和村主任為正副組長的村級抗旱領導小組,各級抗旱組織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縣長對全縣抗旱工作負總責,各鄉鎮長對全轄區抗旱工作和上級指令負全責,要采取一切相應措施,協調好各部門、各方面的工作。

水利、農業、民政、氣象等有關部分,定期召開碰頭會,對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隨時掌握旱情的發展趨勢,并通過電視臺及時做好旱情、災情的通報工作。抗旱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電力部門必要時采取緊急措施,全力支持抗旱工作,石油物資部門要備足抗旱用油和物資;農村信用社要及時發放小額資金貸款;宣傳部門和電視臺要開設抗旱專欄,做好抗旱典型報告和災情的快報傳遞,鼓勵群眾“千盆萬罐”搞抗旱,千方百計保豐收。

在嚴重干旱情況下,應優先保證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和重要工礦、企業用水。(1)對于城鎮生活用水,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應采取嚴厲的節水和限制措施,并通過一定的水價調整,用經濟杠桿來調節供需矛盾,根據實際情況劃分出最低生活用水,基本生活用水和高消費生活用水不高檔次,采取不同的水價政策和限時限量措施。(2)工業和第三產業用水優先保證發電通訊、醫院等城鎮生命線用水,其次,再根據單位用水的經濟效益和在區域生活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確定優先次序。(3)城鎮環境和公共用水應根據區位和景觀效應確定優先次序。充分利用中水,一律采用節水設備、淘汰不適應本地區氣候、土壤及供水的植物,在干旱缺水時重點保證城鎮中心區的重要綠地,一般綠地采用耐旱植物只提供關鍵時期灌水以保證其成活,在嚴重干旱缺水時,重點綠地只保證關鍵期澆水,公共用水和生活用水一律強制采用節水器具。

(四)特大干旱。實行地方行政首長目標責任制,抗旱指揮部成員實行分包鄉鎮、包村責任制。抗旱指揮部要強化抗旱工作的統一指揮和調度,各級行政首長和有關成員單位的負責人要吃住在抗旱第一線進行指揮調度,對全縣的抗旱水源做到科學調度,加強用水管理。指揮機構要加強會商,緊急情況隨時召開成員單位碰頭會,做好協調聯動。

新聞宣傳部門隨時通報旱情、災情,加強旱情、災情及抗旱工作的宣傳工作。啟動各項應急抗旱措施:(1)對城鎮生活用水采取嚴厲和限制措施,降低用水標準。農村人畜飲水困難解決措施,按照旱情嚴重水資源狀況確定人畜飲水困難重點地區,在特大干旱缺水情況下,附近水源已枯竭,應動用市、縣力量組織機關做到應急調水、送水、工礦、部隊及時抽調專人和專門的運水工具為群眾送水,全力解決飲水困難。(2)工業和第三產業用水,僅限于城鎮生活線用水,對于與人民基本生活需要關系不大和高消費及奢侈用水行業采用暫時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