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質量安全工作實施方案
時間:2022-01-18 03:56:00
導語:農業局質量安全工作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進一步增強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一)要充分認識到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構建和諧*的必然要求。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由于實施了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成功改革,再加上科學技術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農產品數量、產量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由于單一追求產量,過于注重經濟效益而導致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農產品質量下降,口感欠佳,不同程度地對消費者的健康、生產、生活造成影響。怎樣才能保證人們吃上健康安全的食品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一項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只有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才能夠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讓全市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和諧美好、幸福健康的生活。
(二)要充分認識到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發展現代化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我市是農業大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服務“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市委、市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新農村的重點,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要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改變單一追求產量,重效輕質的做法,樹立起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質量效益的理念,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可持發展之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突出農產品質量安全在“三農”工作全局中的基礎地位和核心作用,只有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實現數量與質量、安全與效益的有機結合,才能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順利實現。特別是現在我市糧食總產已超過13億斤,農產品生產、加工逐漸進入規模化、專業化的發展時期,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更顯得尤為重要,勢在必行。
(三)要充分認識到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提高我市農產品競爭力,適應農業市場化、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新形勢的必由之路。加入WTO后,我國農業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近幾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紛紛提高了市場準入門檻。同時,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出臺,國內一些省和地區也相繼建立起了市場準入制度。我市農產品要想經受住考驗,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堅持向質量要效益的原則,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步伐。
二、結合實際,突出重點,狠抓落實,扎實推進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根據國家、省、四平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確定全市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全面啟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六大行動計劃”、建立“五項制度”、完善“四個體系”、建設“三支隊伍”。即:啟動實施標準體系建設、檢測體系建設、特色農產品認證體系建設、標準化批發市場建設、監管體系建設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市場準入、產品標識、產地追溯和信息”五項制度;完善“農業標準、檢測、監管、認證”四個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執法和技術服務”三支隊伍。爭取到“十一五”末期,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95%以上,市場銷售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到95%。
具體工作任務是:
(一)制定地方標準,完善標準體系建設。一是“十一五”期間,將依據國標、省標、行標,結合我市作物生長基礎條件,制定玉米、水稻、花生等主要農作物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3項,地方標準2項,并將這些生產技術和質量標準匯編成通俗易懂的小冊子,發放到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示范戶手中,做好技術服務工作。二是培育具有*特色的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增強示范帶動作用。“十一五”期間,圍繞主導產品、特色產品,以區塊為重點,以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以安全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記錄檔案,開展農產品產地檢測,推行農產品包裝標識為主要內容,選擇一批基礎較好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率先推進標準化生產,建成2個縣級農業標準示范區,并形成市有示范區、鄉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戶的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新格局。
(二)提供農產品安全保障,完善檢驗檢測體系。一是充分利用現有檢測力量和資源,進一步完善功能,發揮最大作用,主動開展工作。二是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爭取項目建設資金。積極申報項目,爭取國家、省、市財政和世界銀行給予資金上的扶持,早日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十一五”期間,力爭建成11個具備對土壤和水質中重金屬、養殖中常規污染、土壤肥力與肥料、農作物種子、飼料、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進行常規檢測,以及農產品中高毒農藥定性速測條件的檢測室。三是提高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的速測和自檢能力。四是檢測室建成后,馬上協調相關部門,盡早完成資質認證工作。
(三)打造名牌產品,加快農產品認證體系建設步伐。實施認證目標責任制,制定獎勵政策,堅持“數質并重”,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名牌農產品,形成以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為主體,以綠色、有機食品認證為補充的認證體系。使我市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呈現出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面積持續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計劃“十一五”期間,新增中國名牌產品1個,吉林名牌產品1個,認證“三品”3個。
(四)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加強監管體系建設。一是完善和落實例行監督抽查制度。在配合省里搞好抽檢的同時,依托自身質檢部門進行轄區內自檢,并扶持和引導有條件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專營超市設立速測站、點,開展自檢。二是農業部門要積極協調和配合工商等部門,有計劃、有重點地實施市場準入制度,督促和指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抽查檢測和報告制度。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含有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獸藥及其它化學物質,所含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禁止銷售,并對經營者依法處罰。三是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規,加強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四是在產地環境管理上加強環境污染防治。對農產品產地土壤、水質、大氣等進行監督抽查,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記錄和檔案,逐步實現農產品包裝標識上市,鼓勵生產者使用新型低毒、低殘留的農業投入品,積極落實產地追溯制度,逐步形成產銷一體化的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絡。五是實行信息制度,及時報送檢測結果。通過抓好五項制度,加大監管力度,明確監管職能,突出監管重點,保證監管到位,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監控。力爭到2010年,全市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5%,與20*年相比,蔬菜中農藥殘留下降到3%以下,農產品總體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五)規范市場管理,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我市擁有耕地面積14.8萬公頃,保護地面積為340萬平方米,糧食、瓜果、蔬菜等產量高并逐年增加,20*年糧食產量已達13.2億斤,且我市地處吉、遼、蒙三省交界,地理位置特別,交通四通八達,有大量農產品在我市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所以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尤為重要。我們一方面要從促進生產角度大力發展農產品市場,另一方面要從保護消費者的角度加強市場監管,加快建設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通過開展市場準入、產地追溯等制度,充分發揮批發市場帶動廣大農民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在“十一五”期間,建成1個檢測設備完備,交易規范、現代化的農產品批發市場。
(六)完善工作機構和執法隊伍,抓好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確工作目標,實行目標責任制。二是通過請專家授課、外出學習、參加培訓班、集中組織學習、定期進行考試等形式,強化技術隊伍和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質量,每年舉辦技能培訓或考試1—2次。三是每年舉辦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能培訓班2次,培訓人數超過200人次。四是加大宣傳力度。抓住《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施的有利契機,從源頭抓起,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網絡、會議、板報等多種形式和渠道,廣泛宣傳,大力提倡,增強農產品安全意識,加快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由強制規范到自覺遵守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進程。五是貫徹落實法律法規。通過典型案例或事件的處罰起到警示和督導作用。通過宣法,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三、加強組織領導,營造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良好氛圍
(一)成立領導組織,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市里成立以主管副市長任組長,市農業局局長任副組長,畜牧、水利、財政、藥監、質監、衛生、工商、公安、環保等相關部門及各鄉、鎮(街)領導為成員的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名單附后)。各成員單位要依據法律規定,積極配合,加強溝通,通力合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工作中真正體現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上下互動、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的監管機制,合力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深入開展。
(二)加大投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順利開展。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逐年增加投入。積極申報項目,爭取得到國家、省、四平市財政、世界銀行等部門的扶持。
- 上一篇:磷污染的危害分析論文
- 下一篇:數字水印技術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