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減災志愿者協會組建工作方案
時間:2022-04-05 09:21:00
導語:市委減災志愿者協會組建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災害,與人類活動同在,威脅著人類的安全。為使社會力量有序有效地參與減災救災活動,擴大防災減災社會影響力,增強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技能,提升我市減災救災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減輕或減除災害對人類的危害,擬組建市減災志愿者協會。特制訂本組建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防抗結合、以防為主”的減災救災理念,動員社會大眾以志愿服務的方式參與減災救災工作,開展應急救災志愿服務,大力宣傳普及公共安全和應急防護知識,開展應急自救互救培訓,參與突發事件隱患排查,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工作目標
完善志愿服務的準入、管理、培訓、激勵和保障機制,建立志愿者個人信息庫;推進志愿服務陣地建設,開展學校、社區、機關等場所減災志愿服務活動;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志愿者參與應急管理水平;力爭2015年底前,實現我市應急志愿者達到每萬人有100名的目標,初步形成市、縣兩級志愿者隊伍體系。
三、工作原則
1、參會自愿、注冊免費的原則。減災志愿者由個人申請,按照程序審批,統一免費注冊,入會退會自愿。
2、統一標識、服從指揮的原則。減災志愿者統一佩戴減災志愿者標識(徽章),服從市減災委的指揮,參與減災救災活動。
3、積極參與、義務服務的原則。減災志愿者每年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不計報酬,單獨組織或者參加集體組織的減災救災義務活動。
4、健全機制,注重實效的原則。建立健全減災志愿者招聘、培訓、管理、激勵、保障等機制,從實際出發,開展有聲有色的減災救災志愿服務活動。
四、組建模式
1、人員組成:市減災志愿者由市減災委成員單位業務骨干和社會熱心人士組成。面向社會廣泛招募,鼓勵和吸收有涉災特長人員參加志愿服務。
2、業務培訓:市減災委成員單位業務骨干具有較好的減災救災業務知識和豐富的工作經驗,是減災志愿者隊伍的中堅力量,負責開展志愿者培訓、協調和服務。強化業務培訓,每年制定培訓計劃,分組培訓和統一培訓等方式,樹立志愿服務通用理念,有重點地開展志愿者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培訓,提升志愿者服務減災救災工作能力。
3、組織模式:市減災志愿者協會會長由市減災委主任擔任,常務副會長由市減災委秘書長擔任,秘書長由市減災辦主任擔任。協會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辦公室主任由減災辦主任兼任。協會由市減災委統一領導,市減災辦具體負責協調日常工作,減災委相關成員單位全力協助,組織開展減災救災活動。縣級減災志愿者隊伍,作為市減災志愿者隊伍分支,統一納入市減災志愿者隊伍管理。市減災志愿者隊伍分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火災、環境污染災害和應急救災服務等若干小組,組長分別由氣象、國土、衛生、消防、環保和民政等相關部門業務骨干擔任,負責小組成員業務培訓,指導開展減災救災活動。
4、管理模式:減災志愿者小組負責本小組志愿者招募、登記、管理、培訓等工作,人員信息統一報市減災辦備案,由市減災辦建立全市減災志愿者信息中心數據庫,為志愿者建檔備案。由市減災志愿者協會制定統一的減災志愿者標志標識,形成具備特色、整齊劃一的減災志愿者隊伍標志、標識識別體系。減災志愿者每年必須安排一定時間,統一安排參與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突發事件發生后,根據統一指令立即集結到位,在各專業組的帶領下開展應急救援活動。
5、保障模式:根據減災志愿者從事的業務性質,配備相應的減災救災裝備。減災志愿者隊伍招募、宣教、培訓、演練、裝備和防護用品等經費,應列入政府減災救災預算,確保志愿服務工作有序開展。
6、服務模式
減災志愿者實行無償服務,充分發揚志愿者的無私奉獻精神,增進志愿服務經驗,實踐志愿服務誓言,提高志愿服務實效,發揮其在災后重建和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加強減災志愿服務陣地建設,以減災志愿者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固定聯絡一定數量的學校、社區開展防災減災教育活動;參與應急搶險救災,協助開展賑災募捐活動等。
五、有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應充分認識開展減災志愿服務的重要意義,積極鼓勵單位干部職工參與,負責志愿者小組管理培訓的相關成員單位,應認真做好組織培訓和開展防災減災活動。
2、加強陣地建設。充分發揮志愿者組織在組織、指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志愿服務工作中的作用,重點在學校、社區、機關等場所建立志愿服務站(點)。
3、規范登記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志愿者登記表,規范登記內容,分類建立減災志愿者信息庫。建立減災志愿者考核評定機制,科學評價志愿行為,激勵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務水平。
4、工作步驟計劃。11月底市減災委相關成員單位將業務小組組長名單報市減災辦。12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志愿者招募工作并將志愿者信息報市減災辦備案。2012年1月起,進行志愿者培訓并開展志愿工作。
- 上一篇:項目效益年活動實施意見
- 下一篇:河道整治實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