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產業發展實施辦法
時間:2022-04-05 09:59:00
導語:蔬菜產業發展實施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我縣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蔬菜產業在我縣有了長足發展,已成為廣大農戶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和增加種植業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為打造全市高原夏菜和山地蔬菜生產基地,根據全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要求,特制定本規劃。
一、我縣蔬菜產業化發展現狀
1、蔬菜產業化種植業中心地位日益提高,面積不斷擴大。隨著人民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縣蔬菜生產出現了供不應求和主要依靠外地調運的局面,因此,蔬菜生產專業村及專業營銷人員應運而生,生產方式也由過去庭院式和小菜園式的發展急劇轉向規模生產,種植面積和規模不斷擴大,優勢產區也基本形成,出現了鎮村甘藍種植專業村,南陽鎮上付、下付和楊集牛角辣椒種植專業村、官亭鎮張坪大白蔥種植專業村等村社。
2、品種不斷更新,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在生產線過程中菜農通過收入效益比較,汰除了一些傳統產量低、品質差的品種,產量較過去有了較大提高,產品質量也明顯提升。
3、科技組裝配套加強,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通過大力引進先進適用技術,蔬菜生產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各種先進適用技術組裝配套,有效提高了蔬菜生產水平,設施蔬菜的推廣普及,推進了我縣蔬菜產業的長足發展,涌現出了城關鎮民地河,馬鞍山蔬菜大棚群和何家堡鄉的白水川村日光溫室集約村等先進典型。
4、政策扶持力度也進一步加強。近兩年,全縣大力實施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蔬菜生產基地項目,退耕還林成果進一步鞏固,該項目覆蓋8個鄉鎮,12個村,輻射帶動了全縣蔬菜產業發展。
5、市場營銷體系逐步完善,供求矛盾逐漸緩解,全縣有大的蔬菜營銷市場六個,小的營銷市場遍及每個鄉鎮,使生產者有賣的場所,消費者有買的地方,蔬菜商品率達到了70%。
二、蔬菜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1、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利用蔬菜生產短平快的特點,推進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名、優技新產品的開發,促進蔬菜產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2、目標任務。
以設施栽培為重點,以推廣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和名優特新品種為主,擴大蔬菜生產規模,擴張總量,以城關片為重點,建成馬鞍山、玉地河和白水川3個蔬菜專業村;建成角獅河流域和流域萬畝冬馬鈴薯產業帶;建成城郊周圍千畝瓜果類花菜產業帶;在理川、建成千畝春播大蒜和高原夏菜基地;在南陽片建成千畝牛角辣椒生產基地;在城郊和沙灣片建成2個百畝拱棚、溫室蔬菜基地,5年累計發展蔬菜設施栽培0.52萬畝,以城關為中心,輻射全縣6大集鎮,擴大食用菌生產規模。到2015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包括正茬、復種、秋冬蔬菜等),蔬菜總產量達到了7.5萬噸,產值達到1.13億元。其中2011年種植面積達到3.53萬畝、產量達到4.4萬噸、產值0.66億元,2012年種植面積達到3.72萬畝、產量達到4.65萬噸、產值0.69億元,2013年種植面積達到4.48萬畝、產量達到5.6萬噸、產值0.84億元,2014年種植規模達到5萬畝、產量達到6.25萬噸、產值0.94億元,2015年種植規模達到6萬畝、產量達到7.5萬噸、產值1.13億元。五年累計種植蔬菜22.7萬畝,總產量達到28.4萬噸,產值達到4.26億元,年均產值達到0.94億元。
3、區域布局。
一是全力開發地方特色蔬菜,抓好高原夏菜和山地蔬菜生產基地建設。高原夏菜主要布局在、理川等北部高海拔區以生產春播紫皮大蒜、秋甘藍、花椰菜等為主,面積力求年均0.5萬畝;山地蔬菜主要布局在何家堡、賈河、南陽、官亭、沙灣等中南部有生產條件的淺山地帶,以夏秋甘藍、辣椒、西葫蘆、花椰菜、菜豆(架豆)等為主,面積力求年均達到0.5萬畝;牛角辣椒產業帶主要布局在南陽鎮上付、下付、南陽街、楊集及韓院李家院、韓院一帶,產區主要種植大果型厚肉型地膜牛角辣椒面積力求平均達到0.5萬畝。二是冬播地膜馬鈴薯產業帶建設常抓不懈,主要布局在新寨角獅河流域、沙灣白龍江沿岸、兩河口岷江河谷地帶區域,面積力求年均達到1萬畝。三是大力發展以拱棚為主體的設施蔬菜,主要布局在新城子鄉新城子村,城關鎮馬鞍山村、玉地河村,何家堡鄉白水川村等村。城關鎮馬鞍山村、玉地河村計劃發展100座蔬菜拱棚。四是露地越冬蔬菜產業帶規發展,主要布區在新寨角弓河、沙灣白龍江沿岸河谷地帶及兩河口化馬、寨子、兩河口、清水子等低海拔河谷川壩區,以越冬大白菜及小白菜(油菜)、菠菜、香菜(蕪荽)等耐寒綠葉菜類和秋播“三蒜”等為主,面積年均保持在0.45萬畝。五是城郊瓜果類蔬菜產業帶。主要布局在新城子鄉大河壩、新城子村,城關鎮計子川、官鵝村,何家堡鄉河口村等地,以種植地膜及砂田西瓜、黃瓜、西葫蘆等瓜類為主。城關鎮馬鞍山、玉地河等村及何家堡鄉白水川村,以茄子、辣椒、番茄等果菜類生產為主,年均面積力求達到0.5萬畝。
4、工作重點。
一是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菜農科技素質。要充分利用各鄉鎮“農民科技培訓學校”、“農村運程教育網絡”等培訓機構和手段對從事蔬菜、食用菌生產的農民進行培訓,同時圍繞“青年農民培訓陽光工程”、“綠證培訓”等培訓項目的實施,舉辦蔬菜、食用菌專題實用技術培訓班,對從業農民進行培訓,切實提高菜(菌)農的科技意識和素質。二是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著重推廣瓜菜嫁接育苗、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生物農藥、生物有機肥料、反季節栽培技術,廣泛使用有機肥料等無公害控制性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蔬菜、食用菌生產中的科技含量。三是積極推進蔬菜種苗良種化進程。堅持品種多元化,鞏固提升傳統品種,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積極打造特色品種,著力鞏固發展青椒、大白菜、西瓜、紫皮大蒜、越冬小白菜(油菜)、紅蔥(樓蔥)等傳統優勢品種,加大蔬菜新品種引進與推廣力度,力爭瓜菜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食用菌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四是實施標準化生產,推進品牌建設進程。要大力推廣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實施蔬菜標準化生產,要教育引導蔬菜生產經營者禁止購買和使用高毒性、高殘留的農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農藥。要在鞏固好南陽辣椒、城關西瓜兩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的基礎上,鼓勵各類農業經濟實體或服務組織創建企業品牌,強化品牌意識,要繼續開展品牌蔬菜的注冊和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產品的“一注冊、三認證”認證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一是縣蔬菜產業領導小組和農牧、科技等相關部門及重點鄉鎮要進一步加強對蔬菜、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加強督查指導,切實推動全縣蔬菜、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二是生產主管部門要加強蔬菜產、食用菌生產和銷信息和搜集和研究,對可能發生的生產市場波動進行及時預報,有效指導蔬菜、食用菌生產。三是加強農牧、科技、扶貧、財政、金融等農口各部門之間要協調配合,共同促進蔬菜、食用菌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四是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把發展蔬菜產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以良好的精神狀態真抓實干,要以全新的思路來籌劃蔬菜產業。五是要采取切實可行的優惠激勵措施,組織宣傳發動廣大群眾立即行動起來,積極投身到蔬菜、食用菌生產工作中來。
2、強化適用技術培訓。實施科技興菜工程,加快科技創新步伐,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生產者的素質來發展蔬菜產業。計劃年均培訓菜農1500人,其中鄉、村蔬菜種植技術骨干200人。同時還要聘請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我縣蔬菜顧問,對我縣蔬菜和食用菌生產進行把脈和進行技術指導,為我縣培養一批技術過硬的技術推廣隊伍,使一些適合我縣生產力水平和蔬菜產業發展先進技術盡快為廣大農民所掌握,并應用到蔬菜產業開發的各個環節中去,實現蔬菜生產的高起步、快發展。
3、強化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縣蔬菜產業領導小組和農業科技部門要圍繞有關新品種、新技術、大力實施、設施栽培、貯藏保鮮、山野菜開發等蔬菜開發、加工項目,積極儲備、論證和爭取相關的科技推廣項目,要依托項目支撐,提高蔬菜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4、完善服務技術體系建設。進一步理順蔬菜生產管理機構管理體制不順的局面,進一步健全和加強縣、鄉蔬菜科技推廣網絡體系,蔬菜生產重點鄉鎮要配備1-2名蔬菜技術員,同時要扶持一批蔬菜生產科技示范戶。
- 上一篇:高中語文教學怎樣融入創新教學模式
- 下一篇:計劃生育科技服務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