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群體社會政治心態研究及非政治化現象分析
時間:2022-06-30 05:07:00
導語:知識青年群體社會政治心態研究及非政治化現象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處于改革開放前沿、邁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正以其特有的活力與魅力,海納百川,日益成為高知識青年人才的集聚地。這些青年普遍具有全日制高等教育背景,所置身的經濟、社會環境和所經歷的政治社會化過程等與上一輩相比有了較大差異;他們思想解放,思維靈敏,在社會上具有相當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其社會政治心態上有著更加明顯的時代性。從政治社會學視角看,如何了解、把握、引導他們的社會政治心態,使之成為具有政治參與和社會責任意識的現代公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政治現代化的關鍵。
本文研究的對象以高校青年教師和在校大學生為主,他們的社會政治心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數據資料源于對本市16所高校1735位大學生、4所高校971位中青年教師的兩次問卷調查,以及50多次累計有310多人參加的座談會和對50多人的深度訪談。本文是課題研究形成的概要之一。
一、高知識青年社會政治心態的群體特征
1、政治認知和態度上,政治認同感、政治穩定感總體較高。
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592%的人認為中國共產黨在我國的執政地位“很穩固”,344%的人認為“比較穩固”,兩者相加的比例超過了90%。在被調查的青年教師中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充滿信心”的占343%,“較有信心”的占525%。
2、政治情感和歸屬上,對愛國主義的情感認同總體較高。
*年共青團上海市委的一項調查顯示,青年的政治情感最直接表現為愛國主義。有733%的青年不同意“在全球化的形勢下,多提倡國際公民意識,少講愛國主義”的觀點。不少青年認為,國際意識不能取代愛國主義。有71%的青年反對“融入世界,與國際接軌,在政治制度上應該仿效西方”。
3、政治意向和政治參與上,體現出一定的政治責任感,且趨于理性和務實。
青年對社會表現出普遍的關心和參與。在對上海高校青年教師的調查中,當問及“你平時關心的主要問題”時(多選題),504%的人選擇了經濟改革和發展,221%的人選擇了反腐倡廉,157%的人選擇了政治體制改革,397%的人選擇了學校的改革和發展。上海青年對志愿者行動報以極大熱情,據不完全統計,僅上海高校已有逾千支志愿者服務隊,青年們積極參與援助弱者,盡社會責任的活動。同時,近年來校園內興起的“入黨熱”也從一個側面顯現出青年的政治取向。調查顯示,有812%的上海高校大學生表示有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意向。
研究表明,青年政治心理的主流是健康、積極、向上的。但在課題研究中,也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如青年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異化傾向,對政黨政治的冷漠——即非政治化現象,以及網絡政治參與擴大化的趨勢等,有待進一步的分析。
二、非政治化:值得關注的傾向問題
調查發現,在一些高知識青年群體中存在明顯的“非政治化”傾向。他們不積極參與政治,在生活目標的選擇上,不再把政治性的設計作為自己的惟一目標,80年代那種激越的政治熱情及強烈的政治參與感已經消退,帶有個性色彩的、注重個體利益的、滿足個人愿望的要求被青年們肯定,在他們的觀念中,世俗的、功利性的、物質性的傾向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其外在表現主要是:對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認知和興趣減少;政治效能意識衰退;政治參與水平下降;對私人領域、生活方式高度認同等。在此,從高校青年教師對政黨選擇的調查數據入手,作一探討。
對“部分高校青年教師不愿加入任何黨派原因”(多項選擇)的調查顯示:“對政治不感興趣”的占714%,說明政治的綜合內驅力不足;認為“加入黨派沒什么好處,入不入都一樣”的占276%,說明“加入黨派”這一政治行為的效能感較低;認為“加入黨派約束多、不自由”的占270%,說明對黨派綱領、制度的認同度不高。
據“對個人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調查發現:有475%的人選擇了“學術水平”,選擇“工作環境”的占343%,選擇“人際關系”的為110%,而選擇“政治面貌”的人僅24%。
數據表明,對于高校青年教師而言,學術水平的效能最大,參與學術活動的助益多,因此,提高學術水平的需求最強烈(475%);而政治面貌的效能小,參與政黨組織活動的助益少,因此,加入政黨組織的需求較微弱(24%)。
同時,執政黨在基層組織凝聚力方面的不足,也極大地影響著青年的社會政治心態。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共產黨員對政治理論的認知和興趣缺乏,與黨組織的關系日益疏遠,對所在基層黨組織的認同感、歸屬感降低。調查顯示,在假設不屬于任何黨派的情境下,接受調查的黨員教師中,有197%選擇“不想加入任何黨派”,62%“拿不定主意”,51%想“申請加入派”。調查還發現,黨員對政治理論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有461%的人對政治理論學習興趣一般,132%的人不感興趣。而且,當黨員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選擇首先找黨組織的不足三分之一,僅占328%;選擇“不找任何組織”的人占296%。
此外,從心理學角度看,高知識青年“非政治化”傾向之中也存在一些非理性的心態。如,政治上的逆反心理。政治逆反心理的產生,有諸多主、客觀因素。僅從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來看,簡單化、不講實效的宣傳教育方式,易引起逆反心理。同時,從青年自身情況看,原有的單面化教育所形成的心理準備和思維定勢與現實之間產生了極大反差,也易導致逆反心態的出現。
又如,調查發現,一些高知識青年存在雙重政治人格現象,社會學稱之為政治擬劇化。擬劇化是指人的動作、講話等并非出于自然,而是做出來給人看。政治擬劇化行為不僅可以是個體的,而且可能在集體中發生。經歷過“”等政治事件的人們,對言不由衷的人人說假話的集體表演場面,至今記憶猶新。這種模式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延續著,人們在政治會議上說空話、說套話,不愿開誠布公,而且還延伸到書面表達上。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一些年輕人為了實際利益和早日“升遷”的目的,假裝“積極”,口頭上和筆頭上都能認同黨、擁護黨,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對黨和政府倡導的政治價值觀、道德理想抱懷疑、抵觸態度,有的甚至全然遵循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原則。這種個人甚至集體的政治擬劇化行為模式對真正的大眾動員、對黨的理想信念、道德建設和誠實的個性人格的培養所造成的破壞是毀滅性的。
就社會層面而言,“非政治化”的后果是:執政黨的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整合能力被削弱,難于實現廣泛的社會動員。同時,社會成員也難以形成集體認同,難以確立公共利益觀念,難以促進權力結構的民主化。也就是說,任何民主政治的維持,都需要足夠比例的公民具有較強的參與意識。作為社會變革“晴雨表”的高知識青年,如果大多都表現出政治冷漠心態,那么,政治發展與政治文明就無從談起。再進一步講,政治冷漠現象的擴展和蔓延,勢必降低公民的政治參與率,不僅使國家和政府失去了解民意的渠道,難以形成充分表達民意的政策,而且會削弱對執政黨及政府的監督和制約力量,影響執政黨對全社會的有效整合。
三、“非政治化”現象何以形成
1、全球化、世俗化對高知識青年社會政治心態的影響。
全球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政治全球化意味著各國之間在政治價值和政治制度上的認同趨向。而世俗化,是與超越性相對的概念,表示人們關注現實生活的取向。世俗化表明,信仰力量的消解和宗教禁忌的瓦解。
上海高知識青年群體正是在“八九事件”之后進入成年,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于全球化潮流中的一代人,有人稱他們為“全球化的初生代”、“新人類”乃至“新新人類”。年輕人手提諾基亞電話,吃著麥當勞漢堡已成為城市街頭的常見景象,可以說這些“新人類”已經與全球化帶來的消費文化完全融合。而且,他們在相當程度上認同和接受西方式的“全球化”或“世界主義”的理念。如果說14年前的年輕人沒有嘗到中國進入世界經濟的果實,因此覺得從政治改革中可以獲得一切的話,那么現在的年輕人則是嘗到全球化果實的第一代中國人。因此,從筆者看來,青年的社會政治態度的轉變固然有很多原因,但眾多因素背后起決定作用的是全球化、世俗化帶來的非政治化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全球化在使部分青年對國內政治漠不關心的同時,也在刺激他們在國際事務中的民族主義情緒。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說,“(當代中國青年)對美國的復雜態度反映了過去10年的一種代際的觀念轉變。這種轉變使現在進入成年的年輕人從70年代后就形成了對美國的消極看法。”特別是中國駐南使館遭受轟炸及其以后發生的種種事件,使更多的年輕人認為“美國的民主、自由都不過是披在霸權主義身上的‘羊皮’”。不少具有民族主義情結的青年拒絕貼著“MadeinAmerica”標簽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轉而相信共產黨及其政府能帶領人民使中國富強。由此可見,全球化、世俗化雖然給青年帶來非政治化的影響,但“全球化一代”仍是與共產黨利益目標一致,具有團結、凝聚基礎的“新生力量”。
2、社會記憶和政治經驗的非政治化影響。
人們一般認為記憶屬于個體官能,而社會學家們卻認為,存在著這樣一種東西,它叫做集體記憶或者社會記憶,它在一個由人們構成的聚合體中存續著。人們對現在的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過去的有關知識。也就是說,當他們體驗現在的時候,會參照未曾體驗的事件和事物。政治學家們則認為政治經驗的積累會對人們的基本政治取向產生深刻影響,會影響人們的政治價值觀、政治信仰和對政治體系的總體取向。對某一政治系統產生最深刻影響的是那些重大的、為絕大多數人普遍關心的、直接作用于政治系統的事件。如“”就是一場非常重大、并對人們政治心態產生深刻影響的政治事件,人們對政治活動的超常熱情和激烈參與造成了政治系統權威性、合法性的危機,造成了人們對以往政治價值觀認同的改變,最終又導致社會成員政治興趣的普遍降低或遠離政治的冷漠心態。如前文所述的部分青年的“政治擬劇化行為模式”,其誘因之一就是受社會記憶和經驗的影響。
四、幾點建議:對“政治人”心態的引導和調適
針對當前高知識青年群體社會政治心態的實際,以及部分青年政治冷漠、政治異化等現象,建議在調整角色定位、增強組織效能、優化組織環境、更新政治社會化模式上下功夫,積極引導、調適社會政治心態,使之健康發展。
(一)調整角色定位。無論是現代化,還是后現代化,都會導致青年的“權威”意識淡化。因為目前黨的青年工作,本質上和形式上,都是以教育者處于權威地位為特征和前提的。而必須面對的事實是相當一批青年已不再將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指這一社會角色)視為權威,而僅僅將其視為平等對話的對象。因此,有必要不斷調整黨的青年工作的角色定位,并暢通、拓展青年利益表達、政治訴求的渠道。
(二)增強組織效能。在以物質因素為特征的“生存因素”和以各種非物質因素為特征的發展因素同等重視的新形勢下,黨的青年工作,既不能單純地依賴于物質因素,也不能單純地依賴精神因素。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要在如何滿足青年的發展需求上做文章。
(三)更新政治社會化模式。在政治現代化、民主化進程中,政治社會化已經不能僅用“宣傳”、“教育”的方法,還應讓青年在親身參與的政治實踐中、親身體驗的政治經驗中感到主流政治價值觀的客觀存在,進而感悟、接受、內化。
(四)優化組織環境。全面關懷黨員,營造思想上平等溝通,政治上廣泛參與,生活上關懷幫助的環境和氛圍,使黨的基層組織真正成為“黨員之家”。建議變以單向的教育和信息傳遞為主要內容的組織生活方式,為組織與黨員雙向互動的組織生活方式,讓廣大黨員發表意見、表達利益、評議干部、監督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