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法制建設交流材料

時間:2022-05-16 03:27:00

導語:地區法制建設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區法制建設交流材料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對我們黨貫徹落實“*”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協調發展,對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報告,把“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作為重要興國方略,納入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參與了國際經濟大循環,依法治國,加強法制建設,建設法制國家,不但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而且是我國各行各業向國際接軌的必要的條件,關系一個民族命運興衰的重大課題。

黨的*召開以來,全國各行各業切實掀起了學法、用法的高潮。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成為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也是新形勢、新任務對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具體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具體要求。因此,必須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和加強法制建設,從振興整個民族、實現整個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質,切實做好法律建設,加強普法力度,加大法律宣傳力度,不斷建立健全法制建設的各種規章制度。積極做好調研工作,在法制建設中做到抓住要害,有的放矢,使法制建設具有針對性、實效性,使法律這一神圣的武器,成為全民族言行舉止,自覺自主的規范準則,成為維護人民權益,懲治違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然而審視身邊熟悉的工作環境,法律意識淡薄、法制觀念不強等仍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尤其是在民族貧困地區,從客觀上看,民族貧困地區由于處在信息閉塞、交通不發達的窮鄉僻壤,各民族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相對落后;主觀上一些地方的領導干部,仍存在著只注重經濟建設,忽略了法制建設,一味認為只要有人違法犯罪,就有相關機構懲處,由于存在這種依賴心理,沒有從源頭上、根本上抓起,無法達到“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目的。因此,貧困地區群眾法律素質整體水平較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事實上,我們應站在地區發展的高度,以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法制與經濟的關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體系中,不僅有GDP的經濟發展指標,也有道德水平、法律意識等諸多的發展要素。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小康社會的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用健全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反之小康社會建設又促進著法律建設的進程;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只有人人懂法、個個守法,才能有一個安定團結、長治久安的發展空間。一個法律意識差、法制觀念不強的地區,要實現小康社會只是一紙空談。

一、貧困地區法制建設的現狀

(一)少數干部依法辦事能力不強。由于法律意識淡薄,仍習慣于簡單的行政命令,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司法不公正現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貧困地區的群眾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大量制定法律法規在貧困地區被“宗法”、“土政策”所規避,眾多糾紛游離于法院之外,輕視法制、漠視權利觀念盛行。由于經濟發展緩慢,教育程度低,科學文化素質低,受封建愚昧思想的影響,民間文化、宗教信仰、傳統宗法宿命觀等在貧困地區社會生活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三)普法形式單一、走過場的現象依然存在,學法、用法、守法的觀念仍未走出狹隘的地域性范疇。

(四)農村中“私了”現象時有發生。由于法制觀念淡薄,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廣大群眾發生矛盾糾紛時,不是找司法機關解決,而在當事人之間進行私下協商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歪風邪氣的盛行,給法律的宣傳和普及帶來阻力。

(五)亂上訪、亂告狀現象普遍存在。不少群眾對法律知識一知半解,斷章取義,不知道法律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靠僅知的部分法律知識亂上訪、亂告狀,而這種亂上訪、亂告狀,不但影響法律的威嚴,而且還耗費精力,甚至弄得人心惶恐,擾亂了社會的治安。

(六)缺乏法律知識人才,辦事不按法律程序。由于地區較貧困,經濟欠發達,貧困地區的群眾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法律意識淡薄,人才較少,特別是法律知識人才更少,造成當地基層干部辦事、處理問題憑直覺,不符合法律程序,才會出現“相信權力”而“不相信法律”的現象。

(七)法律知識來源渠道較少,思想僵化。雖然連續實施四個普法教育五年規劃,但貧困地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信息來源渠道較少,僅靠鄉、村兩級干部開會時接受信息,法律素質整體提高較慢。

二、法律意識淡薄的根本原因

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僅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不僅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綜合起來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族貧困地區經濟落后,是造成法律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

經濟是基礎,法律意識是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貧困地區的經濟狀況決定著作為上層建筑法律意識的組成部分。我縣位于*省的西部,居住著23個民族,總人口30多萬,轄6鄉4鎮,是典型的民族貧困縣。目前正處在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和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農村經濟還相當薄弱,遠遠落后于市場經濟的需要。人們對法律需求不高,對法律調節社會生活的要求不高、不迫切,薄弱和落后的經濟基礎決定了貧困地區法制進程處于先天需求不足和后天發展的障礙,對糾紛的解決途徑普遍選擇村干部調解或和解的方式進行。只有加快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的建設,提高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從根本走出法律意識淡薄的困境。

(二)民族貧困地區基層干部扭曲的“政績觀”。

經濟不發達的貧困地區,人們多為解決溫飽操心,被溫飽所困。干部群眾想方設法謀經濟,求發展,把發展經濟,增加收入作為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上級考核下級,下級匯報上級,都圍繞經濟指標轉。這種扭曲的政績觀,使廣大干部忽視了法制建設,法制建設滯后,從而造成了民族地方法律意識淡薄,出現了“干部不重視,群眾不懂法、不能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尷尬局面。極少數基層干部缺乏起碼的法律意識,他們眼中,政績等于經濟,常常把法制建設拋于腦后。

(三)宣傳力度不大,普法知識難深入人心。

法律知識的普及,提高群眾法律意識,宣傳力度是必不可少。

國家每出臺一部法律法規,都要求基層各部門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由于普法工作和法制教育只停留在干部層,對基層和群眾,法制宣傳幾乎成了空白,群眾僅有的一點法律知識大多數來源于廣播電視。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立村民自治委員會,雖然連續實施了四次普法,由于宣傳力度不大,普法知識難深入人心,再加上法律法規,法制宣傳教育十分匱乏,根本談不上讓廣大群眾知法、守法、用法。

(四)法制教育沒有從娃娃抓起,義務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停留在紙上談兵。

貫徹鄧小平同志“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的思想。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可塑性強。從小學習法律知識,進行法制教育培訓,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這是刻不容緩的真理。只有從娃娃抓起,從小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才能在他們長大后知法、懂法、守法,健康成長。然而,義務教育中、小學階段的課程,涉及法律知識很少,又沒有專門的法律知識講座,雖有法律的章節,但學校教育為了應試,只是讓學生一味的死記硬背,法律知識與現實生活嚴重脫軌。尤其是貧困地區,往往義務教育執行不力,這種紙上談兵式的法律課,形同虛設,最終很難讓他們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

(五)基層調解人員“和稀泥式”的立案、辦案影響著法制觀念的形成。

貧困山區,地廣人稀,治安相對穩定。由于人口流動少,每年發生的刑事案件也不多,大多數是發生在一些田邊地角、山林的糾紛、偷雞摸狗的小案、東鄰西屋的爭議、扯皮等……。這些身邊的事,每一件都與法律知識息息相關,也是讓群眾學法、用法、知法的活生生的例子。但是基層調解員、治安員,甚至鄉鎮派出所及司法所人員,往往不善于解剖麻雀,就事論事,難以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解,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和稀泥式的調解處理,造成法律的威嚴和震懾力在群眾中逐漸模糊淡薄,影響了法制宣傳教育的進程,把廣大的貧困地區群眾引入無視法律的死胡同,嚴重地阻礙了這些地區法制的貫徹和實施。

(六)基層干部和執法人員依法行政能力弱。

加強行政人員法制教育,在行政執法部門認真落實持證上崗、執法公示及錯案、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增強執法責任,抓好法制教育學習。針對群眾打官司難,執法機關判決執行難,依法維護合法權益難的“三難”現象,已成為農村法制建設的“惡瘤”,若不及時找出對策,法制建設難以有序、健康的發展。

三、加強法制建設的對策

目前,加強和改進法制建設已勢在必行。只有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新形勢的必然要求,也是貧困地區實現小康社會,讓人民群眾致富的有力保障。筆者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決: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提高民族地區的法律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但是我們加快經濟建設的思想路線,也是加強法制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走出以政績觀衡量貧困地方工作得失的誤區,才能以全面發展的大局觀,從以人為本的執政觀,加強法制建設。

事實證明,只有健全法制建設,才能讓貧困地區的廣大群眾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有加強法制觀念,也才能依法致富、合法致富,真正使廣大群眾走上物質上富有、精神上健全、人格上得以新生的小康社會之道。

法律素質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綜合概念,它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識、法律知識、法律感情、法律行為等多個方面。由于公民的群體性和層次性的不同,對公民法律素質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提高對群眾知法、用法的意識,既是廣大干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客觀要求,也是廣大群眾自覺遵守法律、規范自己行為,對違法行為作斗爭的前提。

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當前貧困地區的法制建設形勢不容樂觀。只有認清形勢,知難而上,從干部意識領域認真總結出現各種不良現象的根源,讓廣大干部帶頭學法、用法、普法,為加強普法工作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加強司法隊伍建設,是切實加強法制建設的前提。

縱觀大部分貧困地區,司法隊伍素質良莠不齊,很多鄉鎮法律專業人才匱乏,極少數司法干部可以說只是濫竽充數。一般情況,一個鄉鎮僅有三至四個司法干部,而村社一級通常只是讓書記或村主任兼職,且不論素質如何,由于貧困山區地域廣、交通不便利,單憑這樣幾個司法干部,要完成普法任務,可以說任重道遠。

因此,必須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利用本地的電視新聞、各行業農民技術培訓會、婦聯舉辦的各種培訓會等各種形式,善于用身邊的事例宣傳法律法規的相關知識,使群眾明白學法懂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嚴格遵紀守法,積極宣傳法律知識,避免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從縣到鄉到村到社,逐級建立金字塔形式一支懂法知法、敢直言不諱的司法隊伍,做到縣有專業法制人員,鄉有精干的司法干部,村有合格司法專職隊伍,村民小組有司法宣傳員。只有建立起這樣一支隊伍,法制建設才能走上正軌,才能有成效的開展好法制工作。

(三)強化宣傳教育力度,讓法律知識進村入戶、家喻戶曉。

任何宣傳教育,必須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實用性。否則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貧困地區,法律宣傳工作更要注重這一原則。貧困地區的法律宣傳,不僅要抓住每年12月4日的全國法制宣傳日,還要抓住“四五”普法這樣的契機,切實詳細的制定方案,制定出普法月、普法周、普法日。充分利用民族傳統節日,人流、物流集中的公共場合,按照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要求,用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形式,進行廣泛的法制宣傳教育。

同時,要用身邊的例子,多宣傳一些與廣大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諸如《婚姻法》、《土地管理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民法通則》、《刑法》等常用的法律法規,使法律知識進入千家萬戶,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四)從科學發展觀出發,制定符合實際的法制長遠規劃。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文理念與自然理念相融合的,一種可持續的發展觀念。科學發展觀,從以人為本的高度出發,追求以人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全面、均衡、協調的發展。法律自從誕生以來,與人的生產勞動、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受道德法律的約束,其目的是讓人在一定的約束下,實行有理、有度、有節、合法的行為。科學發展觀既有理性約束,又具有人和社會相融和的切入點,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實施法制建設,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當然,群眾法律意識的普及和提高不可能只靠朝夕,急功近利的普法于事無補。要堅持長期抓、經常抓、制度化的長效運行機制,使普法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正規化、經常化、制度化的發展軌道,使此項利國利民的法制建設,成為貧困地區發展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

(五)強化司法監督,確保司法公正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嚴格實施。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積極開展法律援助。貧困地區司法不公現象時有發生,已成為法制建設的一個焦點和熱點。筆者認為,各級黨委、人大、紀委、政府等機構,應從群眾利益出發,加強司法監督,做到透明、公正、公開,使各級司法機關成為群眾信得過有權威的機構。

司法機關以往的工作,由于隊伍建設尚處亟待改善的階段,普法力度不強等諸多原因,存在著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只要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律素質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加強和健全司法監督,法律一定會成為廣大干部群眾手中的利劍,劈邪鎮惡,成為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護身符”和“保護神”。

總之,加強法制建設,改變民族貧困地區群眾法律意識淡薄的現實,已成為這些地區邁向小康之道的有力保障。法制健全與否,同人素質、人的思想覺悟和文化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加強法制建設最終要靠教育人,提高人的素質。愈是貧困地方,就愈需要加強法制建設。因為就地區性而言,這里的群眾是一個弱勢群體,更需要法律來保護他們的人身、財產的合法權益,更需要用法律武器來庇護他們。因此,每一位干部及地方的黨委、政府都應理所當然地承擔起這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尤其要增強公職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為繁榮、健全、完善貧困地區的法制建設而敢于承擔責任、獻計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