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組織的交流材料

時間:2022-06-17 07:26:00

導語:基層黨組織的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黨組織的交流材料

*鎮黨委在基層黨組織建設中不斷推陳出新,始終在艱苦創業中求發展、樹形象,把一個困難相對較多的地區引上了先進行列,多次榮獲市、區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實績突出領導班子”榮譽稱號,涌現出居民一支部、四支部、張彩風、張秀玲等一批先進基層黨支部和優秀黨務工作者,碩果累累。特別是開展“122”工程以來,鎮黨委虛功實做,克服資金不足的困難,狠抓黨員活動陣地建設,有效發揮了黨員活動室的各種職能,取得了一些實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強領導,完善機制,確保“122”工程順利實施。

基層黨組織建設“122”工程是今年市委進一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迎接建黨81周年,向黨的*獻禮的重要活動,組織開展好“122”工程對于穩固基層政權、提高黨建水平、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鎮黨委根據形勢的發展和當前的發展趨勢的特殊要求,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精心組織、周密布置,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加大宣傳力度,統一思想認識,在資金短缺、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努力健全活動室設施,完善其功能,并把“122”工程相關責任制度與黨政領導年終的實績考核掛鉤,作到目標、制度、任務三落實,確保了“122”工程的順利實施。

二、加強黨員活動陣地建設,充分發揮活動室戰斗堡壘作用。

“122”工程其主要內容就是用好一個陣地,充分發揮黨員活動室的綜合服務功能,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使黨員受到教育、群眾得到實惠。為此,鎮黨委在去年投資8萬元新建翻修5個黨員活動室,實現“一居一支一室”的基礎上,今年又籌資1.2萬元按黨員活動室“三個一”標準要求,給8個黨員活動室配齊了彩電、VCD、電話等設施。即解決了活動室缺乏電教設備的問題,又增加了黨員、群眾學習文化,提高娛樂活動品位的實際。

針對打邊鼓眼活動室財產設施日趨完善,功能逐漸增多,各項管理制度、活動制度及日常使用制度已不能維持活動室的正常運轉實際,鎮黨委又采取借鑒外地區的先進做法和經驗彌補不足,完善、健全了適合本地區發展和管理的各項工作制度、職責等工作手冊,使黨員活動室得以運行有序,合理開發。

為把活動室建成黨組織聯系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基地和陣地,鎮黨委又結合社區發展的特有規律,把“拓展社區服務,提高生活質量”納入基層黨支部“122”工程方案里,加以實施。各居民區黨支部首先建立了一套轄區黨員、人口、就業、收入、計劃生育等基本情況底冊和動態記錄,完善了社區再就業保障平臺和服務網絡體系,積極為轄區內需要幫助的特殊群體服務。其次,利用黨員活動室窗口功能定期舉辦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人口與計劃生育專題講座和科普知識講座,利用市民學校廣泛開展掃盲活動和傳播先進文化知識活動等,切實把黨員活動室辦成了集黨組織、居委會、綜合治理、計劃生育、科普教育、群眾文化等方面的綜合活動場所,成為社區黨組織為群眾辦實事的戰斗堡壘。

三、以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組織開展內容豐富的社區活動。

基層黨組織建設“122”工程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其目的就是為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確定主題、明確任務之后,我鎮黨委結合實際以“樹立形象,增強黨性,發揮作用”為主題,組織全鎮8個社區黨支部、74名黨員分階段、分層次、有重點的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立領導小組,制定活動方案,加強輿論宣傳,強化督查指導,將活動細分四個階段,精心組織安排。通過召開居民代表座談會和印發《黨員先進性教育調查表》反饋回來的問題,鎮黨委首先從黨員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入手,組織黨員干部學校《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章》、“5.31”講話以及戴成鈞、廷.巴特爾先進事跡,以加強黨員干部的黨性觀念和理想信念,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其次,為加強教育活動的針對性,鎮黨委還開展了以支部為單位,以黨員為主題的“我為鎮旗增光彩”和“爭先創優”活動,以機關工作作風方面深挖群眾反感的地方,針對群眾來政府辦事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互相推諉、扯皮”現象,鎮黨委又啟動了共產黨員崗、文明語言接待來訪等制度,使消失許久的“您好”、“再見”聲不絕于耳,有效轉變了工作作風,促進了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開展。

四、發展村(居)級集體經濟,扶持下崗職工創辦“兩戶”經濟。

針對*鎮地區下崗、待業人員較多,鄉鎮經濟發展緩慢實際,從去年4月份起,鎮黨委就把建立村(居)級集體經濟、發展“兩戶”企業作為為群眾辦實事項目,列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長效機制里,加以實施。

如今,在“122”工程活動的推動下,鎮黨委結合實際,在全鎮范圍內實行黨員聯系戶制度。開展一個黨員幫一個貧困戶發展經濟,一個黨支部帶動以片下崗職工脫貧致富的工作運行機制,并將該機制劃入黨員干部的實績考核目標責任制中,加以落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居民一支部一班人在發展社區經濟,完善社區服務體系中,考慮到轄區內學齡兒童較多,父母又都在工作,不便于照顧孩子這一實際,采取自籌、貸款的方式籌集資金5萬元,建起了總占地面積26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50平方米的社區幼兒園,購置了桌椅、板凳、圖書等教學設備,并招聘了5名具有高中、中專學歷的下崗職工擔任幼教工作,經過幾年來的發展,幼兒園現已招收40多名學齡兒童接受啟蒙教育,良好的入托環境,加之周到的服務方式即方便了群眾的生活,又贏得了居民群眾的廣泛贊譽。

居民四支部書記張秀玲事自治區級優秀基層黨務工作者,曾多次榮獲市、區黨委的表彰,她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把發展社區經濟、服務社區居民作為黨支部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在她的帶領下,居民四支部在全鎮范圍內率先成立了社區家政服務站,開展擦玻璃、洗衣服、刷房、搬家、婚姻介紹和再就業介紹等項目服務。幾年來,她們以“為人民服務”為任,誰叫誰到,什么苦活、累活都接,并都以低廉的收費、優質的服務干完了群眾交辦的工作,贏得了社區各界的一致好評。在開展“122”工程活動中,居民四支部一班人在充分考察、調研市場行情后,又準備采取集資、貸款的方式建一個專向伊利、蒙牛供應鮮奶的奶牛基地,以加快社區經濟發展,目前,此工程在鎮政府的幫助下正在籌建。

居民七支部在發展社區經濟中,結合社區面大、閑置廠院多的特點,積極扶持下崗職工發展種養殖業。露天礦職工徐蘊書下崗后,全家五口人就他每月230元的下崗工資,生活較為困難,黨支部一班人了解情況后,積極聯系礦領導為其免費租用了一處閑置大院,并協調信用社給他擔保貸款1萬元扶持其建大棚,搞種植業發展。如今,在黨支部的幫助下,徐蘊書已建起了4架大棚,經濟收入十分可觀,成為名副其實的富裕戶。社區閑散人員張祥多年來一直靠打臨工維持生活,現在已近40歲,還是家貧如洗,連兩個孩子上學也成困難,黨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積極給他出主意、想辦法,幫助其貸款1.2萬元買回了一頭奶牛,發展養殖業,牛奶賣不出去,支部一班人包了,草料買不上,支部一班人又積極去別的地方聯系。在黨支部的幫助下,張祥已由最初的1頭奶牛發展到現在的4頭,每年純收入3萬多元。

*礦職工劉文憲下崗后,一家三口人每月只有230元的下崗工資收入,生活極為貧困。為改善生活、培養正在上學的孩子,倆口子決定干洗車行業,可苦于連買設備的3000元資金都沒有。為此劉文憲決定去居民6支部書記溫東蓮家里試一試,看黨支部能否幫助解決一下,當溫主任聽說來意后,二話沒說當即找鎮黨委協調信用社解決了3000元貸款,使其很快干起了洗車行業。礦物局二醫院秦繼雄大夫因單位不景氣而自動下崗,想依靠個人手藝在社區辦個衛生院,可由于投資太大,自己負擔不起,于是找到鎮黨委看能否幫助解決。在鎮黨委的協調下,秦大夫一次性得到貸款5萬元,建起社區衛生院,服務于廣大居民。如今,該院已發展成為礦物局職工的定點醫療衛生院,擁有11張床位、三名護士和B超、心電圖等先進設備的大型綜合醫療衛生院。

家住二區的居民柴如蓮一家都靠干臨活維持生活,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生活極為貧困,為改善生活,培養兩個孩子完成學業,柴如蓮在鎮黨委的幫助下貸款2萬元,建起了占地面積600余平方米的雞舍,一次性購買種雞1000只,搞起了養殖業。如今養殖廠已發展到5000多只種雞,每天產蛋600多斤的規模,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年純收入達5萬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個體戶。

類似扶持下崗職工發展“兩戶”經濟、擺脫貧困的事例還有很多,通過鎮黨委多方爭取和協調,最終都得到了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截止現在,鎮黨委已累計為下崗職工提供小額擔保貸款70余萬元,累計安置下崗職工2000多人再就業,僅今年九個月就扶持創辦“兩戶”經濟182戶,極大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122”工程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