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大中型企業如何深化改革的思考
時間:2022-12-13 04:03:00
導語:國有大中型企業如何深化改革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關于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如何深化改革有三種不同的思路。一是“責任制創新”、完善委托—關系的思路。二是激進推行產權多元化、民營化乃至私有化的思路。三是分類改革的思路,即“特殊”領域與非特殊領域的國有企業、(特)大型與中小型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思路。筆者認為,三種思路都有一定積極意義,尤其是第三種思路比較符合我國的實際,對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作用明顯。但是,三種思路都存在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我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應當堅持分類進行的總體思路。不僅要從產業領域和企業規模進行分類,而且要從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進行分類。要對地位十分重要而地理上處于劣勢、經濟上處于弱勢、歷史性和社會性負擔沉重的西部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深化改革進行專門研究。國家應當從改革成本、中央企業下放地方的配套條件等等方面給予西部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以特殊的政策支持。
關鍵詞國有大中型企業深化改革思路選擇
目前,我國國有小企業的改革已經取得根本性勝利,企業的制度轉型基本完成,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則還處于攻堅階段,還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在改革思路上還存在很大分歧,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
一、國有大中型企業深化改革的思路
由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其深化改革的取向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其中,是否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和如何推進改革的問題是多年來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對此,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三種思路:
第一種思路是:中國國有大中型企業應當進行“責任制創新”,完善委托——關系,加強監督管理。
主張這種思路的學者們認為,各種承包制或稱責任制才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根本方向。“資產經營責任制的設計者們不想改變國有經濟成分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想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框架內設計出合乎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制度來,這是他們創新型制度設計的難能可貴之處。直到今天我一直認為,他們的這個努力方向是寶貴的和正確的?!薄霸诂F代的市場經濟中,中等以上特別是大型企業的經營效率,根本就不是靠個人對自己財產的關心,而是靠建立有效率的委托人——人關系。這就是近20年西方的經濟理論特別注意研究委托人——人關系的原因?!薄啊涍^科學改造后的西方產權理論,有助于公有制度和市場制度的深化改革??墒巧鐣髁x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不僅僅是個產權問題,尤其不是一個趨向私有化問題?!薄岸砹_斯依據西方產權理論推行私有化,不僅沒有提高企業效率促進增長,反而導致國民經濟和工業生產下降了50%,企業虧損面迅速擴大增長了幾倍……。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中國經濟學家仍在鼓吹私有化,不愿意正視‘科斯產權定理’的神話在俄羅斯改革中遭到慘痛失敗的現實……。目前,國內正流行的經營者買斷收購(mbo,也稱為管理層收購,編者注),各地紛紛出臺的拍賣大中型國企方案,已經變成不加掩飾的私有化行為,很可能造成類似俄羅斯的災難惡果,嚴重威脅到中國的經濟和國防安全?!薄帮@然,俄羅斯的私有化非但沒有解決國有企業的所謂‘產權虛置’問題,反而卻真的造成了‘責任虛置’,而現代企業在實現兩權分離的條件下,經營責任制是決定企業效益的更為直接的因素?!薄斑@充分說明解決問題的出路,是完善責任制和監督、管理機制,才能制止人鉆空子濫用職權,侵犯國有股和其他股東的利益。……(美國安然公司、華爾街丑聞等,筆者注)事實證明,產權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包括非國有控股和民營的上市公司,也出現欺騙、造假掠奪股民現象……,西方現在尋找治理企業腐敗犯罪的途徑,也正回歸到加強政府監管和完善制,還有被迫將失敗的私有化企業重新國有化,如英國鐵路曾經一度被譽為私有化的楷模,現因經營虧損、債務纏身被重新國有化?!笨梢姡@些學者崇尚公有制尤其是國有制,反對對其進行過多過快的改革,主張“穩妥”甚至“保守”地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他們認為,“我們應該時刻牢記正是國有、集體等公有制企業,胸懷遠大理想肩負起挽救民族危難的重任,成功地完成了時代賦予的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我們絕不應當盲目相信西方的‘科斯產權理論’,將其貶低為‘產權模糊’的落后企業制度。”
第二種思路則與第一種思路完全相反,而且比較激進,主張中國國有大中型企業應當盡快推進產權多元化甚至較大程度的產權私有化。
持這種思路的學者主張,中國國有企業包括大中型企業應當推行比較徹底的產權制度改革——民營化、私有化,一些人甚至認為應當采取激進的方式推進私有化?!巴瑯拥牡胤健⑼瑯拥娜耍a權制度改變了,生活就可以有這么大的變化!國有企業不能改進,是要放棄的?!薄翱扑苟ɡ頍o懈可擊,這是我可以肯定的……。我用科斯定律所演變出結果,就是內地一定會走向近乎私產的路。”“我的推測是,內地將來所采用的產權結構必然與私有產權制度極其類似……。當然,我不會極端到推測內地會將郵政局、公共交通或石油資源——一些政府能以較低費用維護壟斷的部門——轉到私人的手中去?!薄斑@就是為什么我認為改革一定要走得非??斓脑?,因為如果您走慢了,就會變成印度那種情況(即所有的貪污都是界定得非常好的體制)。這也是為什么我完全反對任何漸進主張的原因。”“為了確保只有高能力的人才能被選為職業經理,選擇經理的權威應當從政府官員手中轉移到真正的資本所有者手中。為此必須對國有企業實行民營化。可喜的是,中國的改革正在向這個方向走?!薄爸泄彩宕笳匍_后,民營化進程進一步加快?,F在許多大中型國有企業都已被地方政府列入出售名單。”“大家知道,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最忌諱講私有化,而我認定中國發展的基本方向就是私有化?!?/p>
第三種思路認為中國國有企業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是根本方向,但必須分類地、漸進穩妥地實施。
主張這種思路的學者們較早地看到了,“產權制度的變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而大中型企業的產權制度變革又是其中的一個難點。”我們“對從根本上制約企業機制轉換的產權制度重視不夠。傳統產權制度的主要弊端在于單純的行政分配和產權邊界不清,并導致企業同政府的關系難以理順?!薄熬推髽I體制來說,要以產權問題為突破點,探索公有制經濟的新的實現形式,通過股份制等各種有效形式,逐步明晰國有制企業的產權關系……”。“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不僅要明確產權關系,最根本的是要重塑產權主體?!?/p>
在主張第三種思路的學者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批專家學者較早地對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方向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可以說是這種思路的典型代表。他們認為,我國國有企業必須分類改革——特殊企業與普通企業、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要分類進行?!扒耙浑A段,關于硬化公有制內部財產關系的說法較為流行,但我們認為離開了對現有國有企業的分類,這種‘硬化’同樣會顯得不合時宜?!边@里,我們重點關注他們對特殊國有企業與普通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研究。他們主張,目前數量龐大的國有企業的改革應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極少數必須繼續保持國有的“特殊企業”,其改革應當穩妥地推進,其余的普通國有企業則應當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實現非國有化。“只有把必須實行國有制的企業按特殊的法律和政策進行嚴格的行為規范(當然,國有企業管理制度本身也有一個改革和不斷完善的問題),才能對大多數可以改制為一般企業的國有企業進行大膽的制度變革,即改革為非國有企業,完全按民法和公司法的原則來規范其行為?!薄皬纳唐方洕\行的客觀規律看,國有企業實施產權股份化計劃是深化企業改革、消除傳統產權制度落后性的根本方向。”“股份制可以是一種現代公有制實現形式,并不必然是走私有化道路?!?/p>
二、國有大中型企業產權改革三種思路的比較與評析
筆者首先要指出的是,學術界的不同思路和各種爭鳴對推動我國改革的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對我國正確地作出改革的重大決策是很有好處的。實際上,上述每一種改革思路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當然,有些思路也存在明顯的問題。
1、“責任制創新”思路評析
我們應當看到,第一種思路,即國有企業應當進行“責任制創新”,完善委托—關系,加強監督管理,對現階段我國的國有大型企業尤其是“特殊領域”的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具有明顯的指導作用。目前,我國國有大型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實質上大多仍然實行的是經濟責任制——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制,難怪有學者認為“真正推動改革前進的措施恰恰是被許多經濟學家批評的、甚至是所謂‘保守派’執行的政策?!倍遥@種思路的重要指導意義還表現在:在我國現階段的股票市場、產權市場、經營者市場等市場體系不完善、不成熟,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即使是實行了產權制度改革的企業乃至民營企業,其內部大都也會采取承包等各種責任制形式。因此,“責任制創新”、完善委托—關系的思路,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義是不能忽視的。
但是,“責任制創新”、完善委托—關系畢竟只是一種管理模式,而不是財產制度本身。顯然,用“責任制創新”思路指導我國國有企業尤其是普通國有企業的改革是不適合的。因為我國多年改革的實踐已經證明,普通國有企業不僅僅是管理模式存在問題,而是財產本身的制度安排存在問題——不能也不必實行國有制,因此,必須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其核心就是重塑產權主體,其方向就是民營化,部分企業甚至可以私有化。這些企業即使是實行“責任制”,也必須是通過產權制度改革使產權主體人格化后的制度前提下來推行。因為產權主體人格化還是非人格化,所實行的責任制的性質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普通國有企業的產權主體人格化改革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這種趨勢決不會因為目前極少數國有企業仍然在采取租賃、承包等責任制形式而改變。目前,的確還有極少數普通國有企業包括中小企業由于整體狀況極差,資不抵債,無法籌集必要的職工安置費等改革成本、無法解決債務問題等等原因而不得不采取租賃、承包、托管等各種責任制形式,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并不是主動改革的取向。凡是有條件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退出國有產權的普通國有企業都應當實行一定程度的民營化,中小型國有企業甚至可以私有化。
2、激進式產權改革思路評析
勿需諱言,第二種思路,即激進式產權改革——民營化、私有化的思路,對我國產權理論的探索和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同樣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至少對近10余年來國有中小企業的民營化改革起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但是,要將這種思路用于指導我國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特殊領域中大型國有企業的改革則是顯然不行的。特殊領域中的國有大型企業數量極少,但由于其關系國計民生,因此必須實行國有或由國家控股。當然,其內部也要改革。對于非特殊領域的國有大型企業尤其是特大型企業來說,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也不宜激進地推進民營化,更不能過快地私有化。一是國有(特)大型企業規模大,涉及的利益群體多,激進改革引起的震動大。例如,涉及職工的數量多,其觀念轉變和妥善安置都需要較長的時間,若激進改革可能引發社會動蕩;許多國有大型企業的負債重,呆壞帳多,不良資產多,激進改革則可能引發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的爆發。二是我國國有大型企業產權改革的有關配套條件還很不完善、不成熟,激進改革可能危及大批企業的穩定發展。例如,我國的資本市場包括產權交易市場規模較小,不夠完善,運行也很不規范,很難支撐大批國有大型企業的產權交易和產權的優化重組;我國的職業經營者市場尚未真正建立,很難滿足大批國有大型企業民營化對職業經營者的需要;大批國有大型企業民營化要求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職能轉換,而這是需要較長的時間的。此外,我國民營經濟還不發達,尚難以承接如此大批國有大型企業集中退出的國有產權,而集中引進如此大量的國外資本既有難度,也有風險。因此,我國非特殊領域國有大型企業的產權改革不能激進進行,只能穩妥地漸進地推進。
3、分類改革思路評析
第三種思路即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思路雖然并非前兩種思路的簡單折衷,更不是學者們隨意采取的“中庸”之道,但它的理論取向和政策主張的確是居于前兩種思路之間的。假若我們可以將第一種思路稱為“保守派”、第二種思路稱為“激進派”的話,則既不保守也不激進的第三種思路或許可以稱之為“溫和派”、“穩妥改革派”或“分類改革派”等等。
與前兩種思路相比,主張第三種思路的學者們最大的特點是:他們深諳中國國情,對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實踐的進程、效果和存在的問題把握得較準確,特別是他們在指導思想上就堅持了要尋找切實可行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道路的出發點。不能完全排除他們的理論受到了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一些影響,但他們的觀點更多地是來源于對中國自身改革實踐的總結和改革方向的把握。“對于國有企業需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的認識,是在改革進程中‘吃一塹,長一智’的結果,是對企業漫長的改革歷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進行總結和作出冷靜思考的結果?!薄爱a權理論的研究,不是為了趕時髦,標新立異,而是改革的需要?!?/p>
現在看來,第三種思路——國有企業分類改革,正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實踐所走過的和正在走的路徑。翻閱有關文件我們可以發現,第三種思路的觀點大多已經體現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十五大、十五屆四中全會、十六大以及十六屆三中全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之中,對我國國有企業分類深化改革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完成對普通國有小企業的非國有化改革;普通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劣勢企業的退出和優勢企業的產權多元化、分散化改革正在逐步推進;中央屬國有企業包括“特殊企業”在總體上實行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制的同時,企業內部和國有企業之間也在推進產權結構的優化重組。這些改革成就的取得不能不說在相當大程度上歸功于“分類改革派”的理論指導。
第三種思路雖然提出了我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總體方向,但沒能對一些關鍵的、重大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影響了它對改革實踐的指導效果。例如,在分類改革上,對國有企業改革主要進行了產業方面和規模方面的分類研究,而沒有根據不同地理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進行分類研究,更沒有對地理上處于劣勢、經濟上處于弱勢、歷史負擔沉重的西部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更為全面、更為深入的分類研究。
三、國有大中型企業深化改革的思路選擇及戰略措施
從總體來說,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必須堅持分類深化改革的思路。從產業領域來看,應當分為“特殊產(行)業”與非“特殊產(行)業”領域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思路;從企業規模來看,應當分為(特)大型國有企業與中小型國有企業的改革思路;從地理位置來看,應當分為東、中、西部地區國有企業的改革思路;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應當分為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國有企業的改革思路;等等。
對于前兩種分類即產業領域和企業規模的分類我國學者的研究已經非常多了,尤其是上述第三種改革思路對其研究已經比較全面了。這里,筆者只補充兩點:第一,特殊領域的國有企業——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企業雖然必須實行國有制,但也必須完善委托—關系,進行責任制創新。一方面,要建立激勵到位、約束嚴格的責任制;另一方面,其責任人(團隊)的選聘要引入市場機制,通過經營者市場對其責任人進行最終也是最有力的監督管理。第二,對非特殊領域的國有企業,則要努力創造條件,加快大型國有企業的產權多元化、分散化和中小型國有企業民營化乃至私有化的改革步伐。因為全國各地多年改革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非特殊領域的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早改、大改主動,晚改、小改被動,不改和假改都沒有出路。我們最近在西部地區的一些實地調查中深深感到,改革已經十分緊迫了,許多地方政府都急呼“對國有企業我們拖不起也拖不動了”。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條件成熟一個改一個、成熟一批改一批。當然,“特殊”與非“特殊”的界定并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在特定條件下,二者是相互轉化的。因此,要根據具體企業、具體情況選擇企業的具體改革方式。
這里,我們重點將地理條件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分類結合起來,研究一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思路選擇問題。因為迄今為止,這方面的專門研究還不多,而在改革實踐中,不同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是有很大差異的,尤其是地理上處于劣勢、經濟上處于弱勢、歷史負擔和社會負擔沉重的西部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問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也有很大的難度,需要進行專門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
眾所周知,我國從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存在兩個反差極大的區域或地帶——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欠發達地區。二者的國有企業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和地位,其改革的基礎、條件差異很大(見下表),改革難度迥然不同,因此,其改革思路也應當不同。
東西部國有大中型企業情況比較表
東部國有企業西部國有企業
形成特點內生型,產業配套較好嵌入型(尤其三線企業)、產業配套差
地理分布特點大都集中于城市、社會職能機構少且便于剝離布局分散(尤其三線企業)、社會職能機構多且很難剝離
生產特點加工型為主、附加價值高資源(采掘及初加工)型為主、附加價值低
產業特點輕工業為主、投入少而自我積累多重工業為主、投入多而自我積累少
設備、技術特點現代技術為主,設備新、改造任務輕傳統技術為主,設備陳舊、改造任務重、
發展特點新企業多老企業多
負擔狀況歷史負擔、社會負擔較輕歷史負擔、社會負擔沉重
經營狀況總體較好,競爭力較強總體較差,競爭力較弱,虧損企業多,困難企業多
改革的外部條件及難度財政實力較強,非國有經濟發展快,社會保障制度較完善,下崗職工再就業渠道多,改革難度相對較小。財政實力弱,非國有經濟發展慢,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下崗職工再就業渠道少,改革難度極大。
由于存在上述特點和差異,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面臨以下幾個特殊困難:
第一,由于西部國有大中型企業具有資源型企業多、三線企業(含軍事工業企業)多、重工業企業多、傳統產業型企業多、老企業多、困難企業多、地理布局分散、歷史負擔和社會負擔重的突出特點,其改革任務重,改革成本高,改革的難度極大。
第二,由于西部地方財政實力弱,無力承擔必要的改革成本,使許多改革難以推進。例如,即使是進入國家政策性破產計劃的企業,由于難以籌足職工的安置成本也遲遲不能終結,更不要說其他改革所需要的成本;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無法承擔必要的成本,許多企業辦社會職能無法分離或者分而難離、分而不離,精干主體十分困難。
第三,由于西部非國有經濟發展緩慢,難以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使國有企業富余人員分流渠道不暢,下崗職工再就業極為困難。而再就業才是解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安置問題的治本之策,才能從根本上維護社會安定,促進改革。
第四,西部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社會保障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西部地區的社會保障水平普遍很低,而且西部地區的民營企業許多都沒有被納入社保體系,這既不利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也不利于吸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到民營企業再就業,使本來就少的再就業渠道被堵塞。
第五,西部“特殊產業”領域的國有企業比重較大,比如軍工企業、重要資源型企業、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等等。這些企業大都屬于中央企業,但其社會職能機構和輔業的剝離必須由所在地承接,特別是一些劣勢企業先后被整體下放到地方,大大增加了西部國有企業的改革難度,尤其是下崗職工再就業的難度,增加了社會不穩定隱患。
最后,西部引進戰略投資者,促進普通國有企業的產權多元化比較困難。由于西部國有大中型企業大都處于上游產業、傳統產業領域,配套能力差,經營成本高(僅治理環境污染的費用就極高),投資回報低;加之,由于老企業多,辦社會職能、冗員、債務、不良資產等社會負擔和歷史包袱沉重;再者,由于西部的地理條件、交通通訊、人才基礎、法制及政策環境等投資環境與東部地區仍有較大差距。這諸多不利因素,不僅使西部很難引進優秀的戰略投資者,嚴重阻礙著國有企業的產權多元化、分散化乃至民營化改革,而且近年來西部原有的一些優勢大中型企業的部分車間乃至總部也開始不斷遷往投資環境更好的東部沿海地區,呈出現“孔雀東南飛”的態勢,使西部面臨資源和資金流失甚至產業空心化的危險。
無須贅述,我們可以看到,西部地區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深化改革面臨許多特殊的困難,需要有特殊的改革思路作指導??傮w來說,西部要認清改革形勢,加快改革步伐,同時要結合企業實際,分類推進改革。具體來看,應當采取以下戰略措施:
第一,考慮到西部國有大中型企業形成的歷史原因和歷史貢獻,國家應當加大對西部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幫助西部解決改革成本匱乏的問題。例如,加大國有大中型企業兼并破產的政策性支持力度;對于改革開放以前建立的老國有大中型企業,其社會職能機構和輔業剝離的費用應當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列??罱鉀Q;對于社會保障資金的歷史欠帳,應當由中央財政適當解決一部分。
第二,西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努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力創造條件,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人員分流提供更多的再就業崗位。同時,要將民營企業與其他企業同等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為其員工提供同等的保障條件,以吸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去民營企業再就業。當然,西部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自身也要轉變觀念,增強自身的勞動技能,拓寬再就業渠道,積極爭取到民營企業再就業。
第三,地處西部的中央屬企業不論是部分剝離還是整體下放到西部各省(市、區)時,必須給予足夠的配套經費和其他相應的配套條件。例如,應設立“下崗職工再就業促進基金”,用于扶植其下崗職工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同時鼓勵其他企業多吸納其下崗職工;對企業剝離社會職能機構的人員安置政策應經費從優年齡從寬;等等。
第四,國家應在可能的限度內為西部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西部地區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自身也要千方百計改善投資環境,既要留住西部原有優勢企業,更要引進外部優秀投資者,以加快西部普通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產權多元化步伐,促進其制度轉型。例如,國家可以對購買政策許可的西部企業國有產權的投資者適當減免稅收;成立“西部工業治污基金”,對西部企業環境污染治理費給予適當補貼,既保護環境,也降低西部企業的經營成本;在對西部國有老企業進行清產核資和審計過程中,對資產損失的認定與核銷的規定應適當放寬,其資產評估應當更多采用收益評估法(市場法);對企業產權轉讓重組后,確有利于企業更快更好發展的產權受讓方,應適當延長其國有產權受讓價款的付款期限等等。
總之,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應當堅持分類推進的總體思路。不僅要從產業領域和企業規模方面分類,而且要從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進行分類。要對地理上處于劣勢、經濟上處于弱勢、歷史性和社會性負擔沉重的西部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進行專門研究,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否則,西部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進展和改革效果將大大滯后于東部地區而成為全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瓶頸”,并成為新世紀東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的又一誘因。
主要參考文獻:
1.毛增余主編:《與中國非主流經濟學家對話》,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出版。
2.何秉孟主編:《新自由主義評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出版。
3.程恩富、黃允成主編:《11位知名教授批評張五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4.于杰:《張五常批判》,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出版。
5.金碚主筆:《國有企業根本改革論》,北京出版社2002年出版。
6.左大培:《混亂的經濟學》,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年出版。
7.楊帆、盧周來:《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年出版。
8.楊斌:《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出版。
9.劉詩白:《劉詩白文集》(第六卷),《產權理論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經濟研究》,1989年~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