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政策機遇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和建議
時間:2022-07-11 05:28:00
導語:抓住政策機遇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和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為農村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撐。“十一五”期間,抓住政策機遇,爭取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快速推進我省農村發展,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地區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應著力解決目前制約農村發展的突出矛盾和認識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體是農民,載體是農村,基礎是農業產業,核心是農民收入。因此,讓農民在農業產業發展中增收致富和徹底改變農村面貌,才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地區發展的根本。目前制約農村發展的問題和矛盾仍然很突出,必須著力加以解決,才能快速推進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
1.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服務投入不足。城鄉差距不僅僅是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務的差距。建設新農村,首先要縮小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尤其是體制性因素導致的公共服務差距。
2.三個發展不足:一是基礎產業規模化不足。目前我省農村的種植、養殖模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戶”式分散生產和經營。市場化程度很低,市場份額小,很難形成市場化優勢。二是龍頭企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形成不了產業鏈條和資源循環再生機制,產品品種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三是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基本上是“單打獨斗”、“提籃小賣”。市場局限性大,物流不暢。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不能有效銜接和互動,更缺乏現代物流的服務策劃,市場拉動小,應對市場能力不足。
3.三個不可替代:(用三個不等式來表述)一是縣鄉政府稅收和財政收入≠農民增收致富。目前在農村產業發展中,重視加工企業而忽視基礎種植、養殖業;重視引進項目而忽視農民參與程度;重視政府稅收和財政收入而忽視農民收入的傾向比較突出。這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收入和農民在農村經濟中的主體參與問題。農民參與程度低是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進程慢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民有積極性、創造性,才能真正激活農村市場,才能刺激各種要素市場的發育和形成,才能有農民的增收致富和政府穩固持久的稅收。二是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村經濟,實現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把城市工廠搬到農村去。堅持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村經濟,最重要的是把工業的管理理念、經營理念、市場理念以及效益理念引入農村經濟。打破傳統農業發展觀的束縛,徹底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應該突出農業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不能單純考慮地區經濟增長,為了追求短期稅收而“胡子眉毛一把抓”,大上工業項目。尤其是一些小型煉油、鑄造等污染工業項目和無序而掠奪式的礦業開采在農村的發展,使農村生態環境、土地植被、資源等受到嚴重危害,應該嚴格限制和禁止。三是龍頭企業和示范園區建設≠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和農村經濟發展。龍頭企業和示范園區是實現產業化和農村繁榮經濟的必要條件。但是,如果“龍頭”和“示范”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不能有效發揮,不能圍繞優勢資源發展深加工,擴大生產效能,推動產業化和市場開發能力,不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不能主導農村產業結構和帶動農民生產致富,也就失去了龍頭和示范作用,不可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以上幾個方面問題的存在,使農村發展出現了五個不協調現狀:一是稅收、財政收入與農民增收關系的不協調。二是鄉鎮工業與生態環境、綠色農業產業發展的不協調。三是引進項目、扶持龍頭企業與農業主導產業、農民參與程度的不協調。四是農產品加工業與基礎種植、養殖業發展不協調。五是產業發展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不協調。因為發展不協調,形成了農業產業難以迅速發展壯大的一種屏障,正是這種屏障的形成讓我們看得到農村的繁榮景象,卻拿不到農業豐碩的果實。
二、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科學發展觀,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當注意把握以下三點:一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和諧發展,民生為本”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農村發展要牢固樹立“民富國強”思想,尊重農民意愿、重視農民利益和農民收入。產業政策也要向農業主導產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傾斜,建立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二是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把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要求。不能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資源為代價發展農村經濟。應大力發展“雙色”農業,向“綠色”、“特色”產業的精深加工要效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使農業發展真正走出一條生態環境好,資源利用率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的新農村發展之路。三是樹立統籌協調發展觀,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并在全省區域經濟布局中規劃農村產業的開發和結構調整,確立產業定位。打破地域界限,消除城鄉分隔,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建立城鄉互動、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三、創新發展機制,建立以農民收入為核心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于機制創新和政策設計,建議從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鼓勵采取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制。政府應制定政策,鼓勵和扶持技術帶頭人和經營能手,通過土地流轉形式承包土地,組織大規模的生產和種植,帶動農村產業向規模化發展。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獲得土地轉包收入,再走進產業經濟中獲取勞動報酬。同時必然會帶動加工、包裝、運輸和流通市場等一系列產業鏈發展。雖然現在農民種植沒有稅收,但政府會在這一系列相關產業中增加稅收和財政收入。
二是提高農民經營中的組織化程度,推動農村現代服務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與市場相連接的橋梁和紐帶。我省現有的農業協會、專業合作社、村級經營服務站等要素資源應迅速得到整合。以此為依托,組織形成農村經紀人隊伍、農業技術服務隊伍、市場信息服務隊伍。以服務聯動、專業市場拉動、經紀人牽動等形式推動市場化。
三是市場運營形式,應由目前單一的“公司+農戶”向“公司+中介組織+農戶”模式發展。“公司+農戶”由于農戶面大,市場單一,局限性強。企業直接面對千家萬戶,導致了較高的組織運行成本和市場風險,很難滿足企業科技、質量和現代化大規模生產的要求。而“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相比之下更具活力和市場應變能力。
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做強做大農業優勢主導產業。遼寧是農業大省,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豐富的山地、草場、農業、林業和水資源,也為發展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藥、水果、蔬菜、林蛙、絨山羊、馬鹿等特色農業以及畜牧業、水產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和巨大的潛力市場。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扶農、富農政策的引導扶持下,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有效調整,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加工業迅速發展,已經有了良好的產業基礎。一方面應重點扶持一批圍繞優勢資源深加工、起點高、潛力大、科研及市場開發能力強、輻射面廣、帶動農戶多、對農民增收貢獻大的龍頭企業,集中力量,做強做大。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充分挖掘農村特有的環境效益、文化效益的巨大優勢和潛力,以經營城鎮的現念,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生態旅游、觀光農業。使包括旅游業、現代物流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五是注重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城鄉統籌,擴大公共服務對農村的覆蓋范圍。一是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做到“四統”、“三優先”:即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統籌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適當優先考慮農村建設需要,加大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投入適當優先考慮農民的需求,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公共衛生事業、醫療服務體系和民政救助體系建設,構筑“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殘有所助,病有所醫,困有所幫”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事業發展適當優先考慮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禽流感疫情已經給了我們警示,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規避風險的制度措施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疫體系而非單純公共事件應急機制是當務之急,也是保障農民利益,維護市場穩定、社會穩定的長久大計。二是實施農民素質工程,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無論是實現農村快速發展還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都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要采取多種形式向農村大力傳播科學思想。要通過加快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建設,農技推廣站建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科普宣傳等多種方式,增設信息平臺,加大農村科技意識、科學知識和現代農業技術的學習、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農民走科技致富之路。還應把“職教分流”改革納入農村教育改革中重點突破,注重培育新一代有知識、有技能的新農民。三是實施品牌推進戰略,依托品牌發展主導支柱產業。大力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新產品、新品牌。要強化政府的服務和指導,積極幫助農村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標準管理體系和質量管理監測體系。完善管理機制和工作機制,規范生產、加工技術流程和工藝,保證食品安全。強化市場規范和社會信用體系的形成,并重點突出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在產業整合、打造品牌戰略中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