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時間:2022-06-27 03:50:00

導語:如何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確定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十七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報告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像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后,如何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無產階級政黨在取得執政地位后必須加以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大歷史性課題。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對此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始于*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黨的八大曾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作出全面部署。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論著中對我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初步探索,為我們后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次會議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命題,此后,我們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主題報告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立了“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目標,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并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報告明確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報告還指出,我們黨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論新觀點,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這次大會及其對我們黨理論創新成果的概括,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

黨的十三大以后,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遇到了空前尖銳的挑戰,國內改革也面臨著一系列新問題。*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澄清了人們思想上的一些糊涂認識,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堅定了人們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同年10月召開了黨的十四大,大會報告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報告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會還提出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至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全黨的重要指導思想。

*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是鄧小平去世之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是20世紀我們黨召開的最后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報告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報告著重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報告中闡述的許多新觀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召開的十分重要的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報告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大會科學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闡明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確提出了黨在新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和推進各方面工作的方針政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總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深入,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逐步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重大理論成果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全新概括。

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是逐步深入的。

*年,黨的十三大曾將我們黨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進行的理論探索形成的新觀點概括為十三個方面,并認為這些新觀點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基本問題,規劃了我們前進的科學軌道。

*年,黨的十四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概括為九個方面。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

*年,黨的十五大在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時,第一次明確指出:“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后,*年7月,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討會上明確指出:“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進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這一科學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這些重要戰略思想仍然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論主題展開的。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這些理論成果始終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制定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也都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

第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重大問題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基本觀點,從而構成了一個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是切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社會主義。

第三,這一理論體系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述:“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因此,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科學體系,也是一個需要不斷發展的科學體系。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其永葆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也是一個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科學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黨的十六大報告曾明確指出:“世界在變化,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前進,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在發展,迫切要求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只有這樣,黨的思想理論才能引導和鼓舞全黨和全國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思想道德建設有待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同新形勢新任務不完全適應,對改革發展穩定一些重大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不夠深入;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干部作風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

回顧近三十年改革發展歷程,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我們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展望未來,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復雜問題,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要求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善于把握客觀情況的變化,善于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