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黨的組織工作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時間:2022-07-02 05:29:00

導語:如何加強黨的組織工作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加強黨的組織工作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組織工作要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不斷加強黨員隊伍、干部隊伍和各級黨組織建設,切實為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一、抓好一個前提,建設一支高素質黨員隊伍,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根本保證

黨員是黨的細胞,分布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組織基礎。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黨員隊伍。一是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加強黨員思想政治建設。要緊緊抓住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黨員這個根本任務,扎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切實解決黨員隊伍在思想、組織、作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廣大黨員切實增強黨的意識和構建和諧社會意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練就做好工作、服務群眾的過硬本領。二是認真做好發展黨員工作。按照“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始終把發展黨員的質量放在首位,重點做好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中發展黨員的工作;注意在生產和工作一線、高知識群體和青年中發展黨員;也要積極穩妥地做好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的工作,擴大黨的階級基礎,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規模適度、作用突出的黨員隊伍,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基礎。三是要圍繞增強黨員隊伍活力,加強和改進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按照“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積極探索建立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新機制,堅決改變一些黨組織和黨員紀律松弛和軟弱渙散的現象。要通過集中教育活動與日常教育管理相結合,不斷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的載體建設,不斷拓展黨員教育管理渠道。積極推行“在職黨員進社區”和“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工作,關心幫助生活困難黨員和農村“三老”人員(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引導廣大黨員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作用、建功立業。同時,要探索建立正常的黨員退出機制,疏通黨員隊伍“出口”,加大對不合格黨員的處置力度,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

二、把握一個關鍵,大力加強干部隊伍和領導班子建設,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干部隊伍。一是要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加大經濟、法律和社會管理等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各級干部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要采取下派任職、上掛鍛煉、交流輪崗等方式,加強干部的實踐鍛煉,不斷提高各級干部管理社會事務、協調利益關系、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開展群眾工作的本領。二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以健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機制為重點,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優秀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對那些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高看一眼;對那些不圖虛名、踏實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對那些埋頭苦干、注重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干部,絕不能虧待。對那些官氣十足、暮氣沉沉、好大喜功、弄虛作假的干部,決不能提拔重用,防止跑官要官、投機鉆營的人如愿以償,防止作風不正、群眾反對的人“帶病上崗”、“帶病提拔”,真正在干部隊伍中形成“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和諧局面。三是要建立科學的干部實績評價體系。要客觀、準確地評價干部的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引導各級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牢固樹立“抓發展是政績,抓穩定也是政績”的觀念,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四是要優化執政資源,激活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要堅持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一起抓,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努力創造拴心留人的環境,讓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

要按照“政治堅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廉政、團結協調”的要求,全面推進領導班子建設,提高領導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一是要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責任感。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堅持不懈地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建立有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解決好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中的迫切問題,解決好黨的建設特別是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在推進構建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中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二是以建設和諧領導班子為目標,優化各級領導班子結構。要大力培養選拔有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意識的優秀年輕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婦女干部和黨外干部,優化各級領導班子結構,切實增強班子整體功能,不斷提高領導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三是注重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促進各級領導班子的團結協調。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完善黨委議事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和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堅持民主生活會制度,切實提高領導班子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切實增強領導班子的團結和活力。四是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促進領導班子轉變作風,促進黨群干群關系的和諧。各級領導班子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牢記“兩個務必”,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為民辦實事上,放在抓落實、求實效上,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三、夯實一個基礎,堅持不懈地抓好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組織基礎

著眼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科學設置黨的基層組織,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組織工作要善于研究解決新情況新問題,尤其要注重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其他新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民間團體、流動人口中開展和加強黨建工作,創新黨組織的設置方式,及時建立健全黨的組織,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做到哪里有黨員,哪里就有黨的組織。當前基層黨組織應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重視提高五種能力,即服務和協調能力、推進基層民主的能力、為群眾辦事的能力、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對黨員的教育管理能力。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當前要抓好三個重點:一是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圍繞“三農”問題,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整頓軟弱渙散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理順農村“兩委”與其他組織的關系,穩定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暢通農民群眾表達心聲的渠道,建立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加強村組織陣地建設,辦好農村公益事業,促進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二是加大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力度,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面對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城鎮化進程,要以服務群眾為重點抓好社區黨的建設,突出社會關懷和利益調整功能,為居民群眾排憂解難,關心幫助城市弱勢群體,維護安定祥和的社區秩序,共同創建“和諧社區”。三是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企業改革發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企業首要的目標是實現利潤,作為黨組織,要圍繞企業效益最大化開展工作。企業黨組織要加強對工會、共青團等群眾組織的領導,教育引導廣大職工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靠黨的組織優勢凝聚人心,促進企業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本著“有利于加強黨的領導、有利于開展黨的活動、有利于促進企業發展”的原則,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建設,黨組織要支持、保證和監督企業健康發展,協調解決影響企業發展的各種矛盾糾紛,積極維護企業員工的合法權益,努力做到為企業所需要、為投資者所理解、為黨員所歡迎、為員工所擁護,使黨的領導、黨組織的作用更加有效地覆蓋各類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做到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有黨員的地方就有健全的黨組織,有黨組織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組織生活,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著眼于提高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打牢構建和諧社會的群眾基礎。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接納群眾利益訴求,主要靠基層組織和基層黨員干部去完成。要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責任制,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善于發現潛伏著的社會矛盾,變被動為主動,努力把社會不穩定因素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要建立健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和社會利益協調機制,改進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教育引導基層干部增強群眾觀點,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要改變行政手段為主的社會管理方式,學會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教育、協商等手段,依法及時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注重理順群眾情緒、化解群眾怨氣,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消除不和諧因素。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帶著深厚的感情做群眾工作,高度重視和維護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實現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不僅要謀一時之利,更要謀長遠之利;不僅要謀局部之利,更要謀全局之利;不僅要關注錦上添花,更要重視雪中送炭,高度重視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問題,在群眾“最盼”上贏民心,在群眾“最急”上見真情,在群眾“最怨”上看作風。要建立健全扶貧幫困機制,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