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互助精神的生動體現
時間:2022-07-21 04:40:00
導語:社會主義互助精神的生動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這是一場震驚世界的大災難!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立即召開會議,全面部署抗震救災工作,號召全黨全國人民一定要大力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共同奪取抗震救災斗爭的勝利。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舉國上下同舟共濟、共渡
難關。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臨危不懼,頑強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調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億萬人民群眾向災區人民慷慨解囊,為受災群眾解難、替國家分憂,譜寫了一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互助精神的時代壯歌。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互助精神,集中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扶和支持,表現為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的尊重、維護和關切。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美德。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存在需要社會關系的支撐,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需要他人或社會的關懷和幫助;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也不可能獨立生存和發展,都需要他方的支援和協作。互助精神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在這場災難面前,中國人民表現出的團結互助、無私無畏、勇于奉獻的精神,正是對“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互助精神的生動詮釋。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互助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顧全大局、互助合作的精神,同舟共濟、患難與共、攜手共進、互幫互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國歷史上,既有“貨則通而不計,共憂患而相救;生不屬,死不托”、“助人為樂,人家才愛”、“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等不朽格言,也有“靖國難回鶻出兵討祿山”、“趙滋出米救契丹”等感人詩篇。這種互助精神,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最好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適應時展的要求,繼承和發揚了救人憂患、助人為樂的民族傳統美德。同志早就指出:一個共產黨員,應該“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鄧小平同志曾多次強調,要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助人為樂”的革命風尚,培育廣大青少年的集體主義精神。同志也強調,“要發揚互相幫助、互相友愛、助人為樂的集體主義精神”。同志則把團結互助作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一項基本要求,作為人們行為的基本規范和評判人們行為善惡的基本尺度。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人際關系的精辟概括,體現了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精神。
團結就是力量,是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必要保證;互助產生和諧,可以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團結互助的道德風尚,是判斷一個群體是否健康、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標志之一。提倡團結互助,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把各種社會力量組織起來,把各種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利于促使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形成新型的社會主義人際關系;有利于實現民族團結進步、國家安定統一。大力發揚抗震救災中體現出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互助精神,我們一定能夠打勝抗震救災這場硬仗,進而推動各項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