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深化鄉鎮機構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

時間:2022-07-28 09:46:00

導語:進一步深化鄉鎮機構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一步深化鄉鎮機構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

農村稅費改革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順國家、集體和農民的分配關系,鞏固基層政權,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搞好鄉鎮機構改革,分流鄉鎮富余人員,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當前,我市農村稅費體制改革進入新的階段,我們要進一步深化鄉鎮機構改革,促進農村稅費改革積極穩妥地進行。

一、正確估價我市鄉鎮機構改革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我市的鄉鎮機構改革從*年8月開始全面鋪開,到*年底基本結束。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有關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全市鄉鎮機構改革工作進展順利,平穩實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精簡了機構、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鄉鎮內設機構由平均9個精簡到3-5個,鄉鎮事業站所由17-19個精簡為7-9個。鄉鎮行政編制平均精簡20%,共精簡1463名;事業站所編制核減30%以上,共精簡2835名;鄉鎮領導職數統一配備7-11名,共精簡271名。

(二)分流了人員,優化了干部隊伍結構。全市各鄉鎮實行優化組合、競爭上崗、末位淘汰,既敞開了人員分流渠道,又優化了干部隊伍結構。全市鄉鎮共分流人員2933名(含輪流坐班人員),改革后鄉鎮人員在年齡、文化和專業結構方面進一步趨向合理,干部素質有所提高。

(三)進一步轉變了職能,理順了關系。機構改革后鄉鎮政府與所辦的經濟實體和管理的企業在人、財、物方面已基本脫鉤,政事政社逐步分開。鄉鎮機關將技術性、輔助性、服務性的事務交給了鄉鎮事業單位承擔。特別是進一步理順了縣鄉關系,除個別站所繼續實行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外,其他單位的人、財、物、事“四權”原則上下放到鄉鎮,促進了鄉鎮政府功能的完善。但是,與農村稅費改革要求相比,鄉鎮機構改革還存在以下問題:(一)部分鄉鎮內設機構和事業部所撤并不到位,明合實分,仍然存在機構龐雜的問題。(二)部分縣(市)區理順關系、轉變職能不到位,該“四權”下放的站所,有的“條條”管理,有的“塊塊”管理,出現管理真空,容易滋長收費養人的現象,加重農民負擔。(三)由于受經濟發展因素和干部思想觀念的影響,鄉鎮人員分流渠道不暢,分流任務沒有落實,個別鄉鎮站所實行輪流坐班,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待分流人員達1381人。(四)改革后,要求進人的呼聲很高,已分流人員有回流反彈趨勢,個別鄉鎮甚至超編進人,鞏固改革成果的任務艱巨。

二、進一步抓好鄉鎮機構改革方案落實到位,促進農村稅費改革

(一)加大宣傳力度,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對農村稅費改革重要性的認識。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攬鄉鎮機構改革工作,使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機構臃腫、人員龐雜是推行農村稅費改革的重要障礙;認識到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是實現農村小康的重要舉措,是一項事關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的全局性、綜合性、系統性工程,鄉鎮機構改革必須與之緊密配套,稅費改革的成果才能得到鞏固。特別是要使縣鄉兩級認識到,農村稅費改革后,鄉村兩級的支出缺口較大,僅靠上級轉移支付遠遠不夠,必須通過精簡機構、分流人員、調整支出結構、節減經費支出等措施來加以解決,落實好鄉鎮機構改革任務,是解決支出缺口問題的重要出路和減輕農民負擔的根本途徑。

(二)抓住重點,切實抓好鄉鎮機關機構改革。要按照適應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切實轉變職能,實現政企、政事分開。鄉鎮政府把輔助性、技術性的工作交給事業單位,真正實現鄉鎮政府“小政府、大社會”。要把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到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和完善、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條件、發展農村社會公益事業上來。要按照“市場能解決的,政府不干預;民間能負擔的,政府不包辦”的原則,落實鄉鎮機關職能定位,理順縣鄉關系和鄉與村的關系。要切實抓好各縣市區編制部門下發的鄉鎮“三定”方案落實到位。鄉鎮內設機構與事業站所不重復設置,一類鄉5個,二、三類3個,四類鄉只設1個綜合性辦公室。鄉鎮領導職數一類11名,二、三類9名,四類7名,超配的必須在年底前消化。各鄉鎮嚴格按核定的行政編制定崗到位,機關超編人員年底前必須分流。對機構、編制、領導職數精簡任務未完成的,上級轉移支付不予到位。

(三)轉變觀念,加快鄉鎮事業站所改革。要嚴格按照改革方案規定的7-9個限額設置鄉鎮事業機構,并科學規范職能。要打破財政統包統攬觀念,按照“四權”下放要求,明確站所經費渠道,除財政(農稅)所、計生服務所等可確定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外,其他站所區別情況,劃定為差額或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以此為基礎,調整縣鄉財政收支關系,根據財力狀況,核定站所經費基數,從總體上減輕財政負擔。

(四)攻克難關,分流鄉鎮富余人員。各級編制部門要協助組織、人事部門加大指導力度,在鄉鎮普遍實行競爭上崗、雙向選擇,努力拓寬人員分流渠道,重點是搞好吃財政飯的財政所、國土所、計生服務所等單位的分流工作,按時完成分流任務。同時,要落實優惠政策,妥善安置分流人員,確保穩定。要大力推廣常寧市蘭江鄉、珠暉區茶山坳鎮的人員分流經驗。

(五)做好鄉鎮中小學教職工定編和精簡工作。要按照省里新頒布的編制標準,從緊核定農村中小學人員編制。要調整學校布局,解決農村小學班員較少的問題。要搞好教師結構調整,堅決清退自聘代課人員,壓縮非教學人員。全面實行教師資格證制度和教職工聘任制度,按需設崗,擇優聘任,分流中小學富余人員,減輕縣鄉財政和農民教育支出負擔。未完成核編定崗工作的農村中小學,一律凍結人員編制。

(六)加強鄉鎮機構編制管理,鞏固機構改革成果。鄉鎮事業站所全面定編。凍結需由財政撥款的鄉鎮機構編制事項,個別確因工作需要調整的,要嚴格按照機構“撤一建一”和編制“只增不減”的原則辦理;鄉鎮事業站所改革后,原則上不再新設鄉鎮事業機構,更不允許超限額增加編制。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增人,要按照衡發〔*〕9號文件要求,向市編委事前申報、事后備案。市縣鄉各部門不準干預鄉鎮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配備。對違反“三定”規定,擅自增設機構、增加編制、增設領導職數、超職數配備領導干部的行為,要嚴肅查處。情節嚴重的交紀檢監察部門處理,并追究縣鄉領導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