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研究
時間:2022-07-31 04:29:00
導語: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以來,人類憑借自認為先進的“高科技”試圖主宰、征服自然,這種嚴重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雖然帶來了一時經濟的飛躍,但造成環境問題卻是不可彌補的。大量而隨意地破壞環境、消耗資源的發展道路是一種對后代和其他生物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發展模式,人類行為不僅應有利于當代人類生存發展,還要為后代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若新農村建設引入城市規劃模式,對于占國土面積達99%的中國廣大農村,以及脆弱的農村環境和退化的農村生態將是災難性的打擊,勢必造成我國永久性不可恢復的環境和生態災難。生態理念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基本價值觀,是運用生態規律,在實踐中體現出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引入生態理念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體現,其本身就是效率和生產力,是新農村建設的龍頭工作。只有把生態理念引入新農村建設的近景規劃和遠景規劃,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循序持續地向前推進。
本課題從生態理念出發,利用生態學、產業經濟學、管理學、規劃學和統計學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和工程數學等方法,全面分析了江西農村發展的現狀,并通過借鑒國內外生態農村建設規劃的成功經驗,就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內容、戰略目標、評價指標體系及管理策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成果:
(1)通過分析江西農村建設的現狀,可以看出目前阻礙江西農村建設的主要問題。一是村莊建設雜亂無章,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較為缺乏;二是村莊衛生臟亂差問題比較突出,人居環境條件較差;三是建設基礎較為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農業生產的豐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氣候條件;四是村莊缺乏規劃,即使有規劃,也往往忽略了農村建設的特點。
(2)引入生態理念,對指導新農村建設規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生態理念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基本價值觀,其本質包括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僅要有利于當代人類生存發展,還要為后代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因此,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探索對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實現農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二是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也不為單純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的目的,從而達到全面提高農村地區生活水平的目的;三是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合理有效利用各項資源,促進農村又好又快發展。
(3)深入研究國內外生態農村建設規劃的經驗,為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一是結合“生態中心論”和“人本論”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村鎮規劃,人們可在鄉村社會找到在城市社會所難以找到的個性化、歸屬感的空間;二是通過不斷增加鄉村各種基礎設施,提供電信普遍服務,重新分配土地擴大“農業疆界”等措施,來增強農業的發展后勁,改善農民的生活;三是運用小規模改善規劃型、適度改造規劃型、整體改造規劃型、整體搬遷規劃型等農村生態規劃模式,以及重點突出產業規劃,以富民為目標,同時兼顧全面發展,特別是進行產業布局、村莊布局規劃的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
(4)運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剖析了當前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優勢和劣勢、機會和威脅。分析認為當前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優勢大于劣勢,機會高于挑戰,應當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大力推行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
(5)根據江西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各地生態特點,將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劃分為五種生態類型區域,并提出了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工作重點。根據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指導思想以及江西農村在某一方面突出的生態特色及主導目標,本課題將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分為生態農業型、生態住區型、旅游觀光型、生態保育型、生態家園型等五種基本規劃類型。在進行規劃時,可因地制宜,把握區域的類型特點,選擇相應的規劃類型,根據具體條件進行設計。規劃的重點在生態人居、生態產業、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等四個方面。
(6)根據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內涵和特征,建立了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該評價指標體系涉及規劃編制評價指標體系和規劃實施評價指標體系兩個方面,進行綜合疊加后形成10個一級指標和35個二級評價指標,采用德爾菲法進行分析,并以人區分信息等級的極限能力為“7士2”的研究結論,引入五分位的相對重要的比例標度,分別根據各個指標的重要性給其評定等級,在統計并分析各位專家的評定結果后,根據公式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該評價體系的特色主要有:一是將評價指標分為核心指標和普通指標兩類,使得規劃評價的結果更為直觀;二是權重系數的確定將咨詢驗證和層次分析相結合,增加了指標權重的科學性;三是將指標的評價等級標準分為四級,A,C兩級有具體標準,這樣便于操作也減少了干擾因素;四是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采用等級狀態方程的形式輸出,可進一步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使被評者較直觀的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增加了評價的科學性。
(7)為確保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構想變成現實,提出了加強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對策建議。一是通過創新管理機制,改變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引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集聚,因地制宜,尊重現狀,從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的高度編制或修訂村莊布局規劃,充分發揮城鎮基礎設施的最大效益;二是改善村容村貌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既要適當超前,又不能標準過高,按照統籌兼顧、循序漸進的原則,著重加強道路網絡化、供水安全化、信息網絡化、服務社會化、能源清潔化五個方面的建設;三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人居環境建設,主要通過優化“三級”機制,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經濟和安全兼顧的辦法,對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進行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著力解決區域性和行業性的污染,切實建好碧水藍天的生態農村;四是應以公共財政為基礎和支點,進一步完善政府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明確體現“兩個反哺”,并對農村干部和農民開展教育、引導、培訓和示范,鼓勵廣大農民廣泛參與生態新農村建設之中,充分發揮農民在生態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形成農民自我管理、自我受益、自我發展的良性機制。
(8)以某縣某鎮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為案例,進行規劃考核評價實證分析。依據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參照相關專家意見,對該鎮生態新農村規劃成果進行了21項指標的分析,并通過等級狀態方程E=∑Hj*(等級)j[h]+∑Pk*(等級)k(j=1,2,3,……n;k=1,2,3,……m),得到E=28.5A[h]+15B[h]+0C[h]+0D[h]+34.4A+18.1B+4+0C,Hid=0,Pid=0。Hic=0<8,Pic=4≤11;Hin=28.5≥28,Pin=34.4≥34的結果,反映該鎮生態新農村規劃綜合評定符合評價體系確定的優良標準。通過實證分析實現了生態新農村規劃考核評價模型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考核的升華,提高了課題的實踐意義。
精品范文
10生態旅游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