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思考

時間:2022-10-15 10:26:00

導語:外來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來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思考

一、當前我區外來民工子弟學校辦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外來民工子弟學校是近幾年在經濟發達地區產生的以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為主,以流動人口子女為主要教育對象的學校。我區外來民工子弟學校產生于**年8月,到目前共有四所,共接納了**名流動人口子女。目前民工子弟辦學存在著“三低三差”,和“兩多兩少”的現象。

“三低三差”一是辦學起點低,辦學條件差。我區有兩所學校開始時分別租賃民房和簡易廠房辦學,因而教室不規范,空氣流通、采光照明差,廁所小且簡易,室外活動場地小,飲食衛生條件差,安全隱患重。現在雖然兩校雖已搬遷,但所有外來民工子弟學校中缺少電腦、實驗設施和各類專用教室,教師辦公條件差,學生課桌椅破舊等仍是共性問題。二是辦學定位低,規范管理差。由于客觀條件和辦學人員個人素質等原因,一些辦學人員有著“破舊的學校,貧窮的學生,不需要高質量的管理”的思想,因而許多外來民工子弟學校的日常管理比較隨意,我區就曾有盲目擴大招生、隨意租用不合格場所當教室、功課開設不齊、無課外興趣小組、無少先隊活動,有的甚至無課間操和眼保健操等現象發生。三是教師素質低,教育質量差。由于學校堅持“低成本運作”,給付教師的工資待遇較低(月600元左右),因而聘請的大量教師總體素質偏低。如我區四所民工子弟學校共有專任教師73名,無本科學歷,大專學歷21名,中專或相當學歷的40名,其余的更差。加上這些教師多為外省人員,且多剛從學校畢業,缺少教學經驗和新的教育理念,有的教師有較嚴重的“按酬付勞”,思想,缺少責任心,這就大大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兩多兩少”一是提取利潤多,辦學投入少。我區各民工子弟學校的收費每學期一般小學為400-500元,中學為600-800元,這些收費幾乎成為學校收入的唯一來源,學校的開支主要是校舍租金、教師工資(一般為500-800元)、學生書簿及必要的辦公和后勤物品,課桌椅基本上是公辦學校贈送,扣除這些幾乎所有收入均盡收辦學人員囊中,在改善辦學條件上投入很少。二是社會歧視多,鼓勵保護少。因為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差距,發達地區居民甚至一些領導干部歧視外來人員的現象依然存在,民工子弟學校辦學過程中還會遇到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對他們的理解、鼓勵、保護和扶持還不夠。

二、加強對外來民工子弟學校管理工作的對策思考

1、切實提高認識,扶持外來民工子弟學校辦學。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民工大量涌入我區,為我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按本地適齡√L童規模興建的公辦學校很難接納大量的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即使有的公辦學校學額略有空余,中小學常規學雜費以外每學期800元和400元的借讀費也會把許多新來務工或家境并不寬裕的流動人口子女擋在校門之外。與此同時,政府又不可能迅速投入那么多的教育經費新建大量學校接納所有的流動人口子女入學,也不可能從當地師資隊伍中調劑那么多的教師承擔起所有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任務,企業經營者和社會個人更不可能在明知只能是低收費的情況下以新建高標準學校的方式投資開辦民工子弟學校。因此,適度舉辦民工子弟學校是當前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必然要求和必要補充。各級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積極支持幫助民工子弟學校的發展。

2、堅持“兩個為主”方針,保證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指出:“要重視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采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因此我們要反對對流動人口子女挑三撿四,設置種種入學障礙,甚至拒絕入學,反對歧視民工子弟學校甚至盲目地“關、卡、壓”。區教育局著力挖掘各公辦中小學潛力,通過接收插班生和開辦民工子女班等形式接納流動人口子女入學,讓更多的流動人口子女享受與本地孩子一樣的教育。目前全區公辦中小學已接納流動人口子女3800人。同時根據需要,區教育局又積極支持社會力量開辦四所民工子弟學校,接納了1860名(不含學前班)流動人口子女入學,保證了轄區內所有流動人口子女都能在接受義務教育,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失學,真正堅持了“兩個為主”。

3、準確分析定位,科學規劃民工子弟學校發展布局。要根據流動人口居住的區域分布開辦民工子弟學校,這既便于廣大流動人口子女就近入學,又可減少車輛接送所帶來的風險;要把民工子弟學校的開辦與公辦學校共同考慮,在公辦學校基本能容納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區域就不必考慮單獨開辦民工子弟學校,以保證優質公辦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反之則通過開辦民工子弟學校的方式作為保證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有益補充。我區批辦四所民工子弟學校時就充分考慮了上述要求,因而當前全區公辦、民辦兩類學校在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問題上較為協調。

4、嚴格辦學條件要求,保證民工子弟學校基本辦學質量。重點是要嚴格以下幾方面的要求:一是杜絕危房辦學,保證校舍質量,保證廣大師生最基本的安全;二是校舍要適合做教室,采光通風好,學生疏散便利,符合消防要求;三是要有一定的學生室內外活動場地,以保證學生體育等各項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四是要有容量足夠、干凈衛生的盥洗場所和設施;五是學校的周邊要盡量無噪音、廢氣、廢水等污染和其他安全隱患。

5、加強業務指導,不斷提高民工子弟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要指導學校科學制定一日常規和課表、時間表、活動表,建立有條不紊的日常工作秩序;要指導學校組織正常的教研活動,并將其納入教育局統一管理,規范教師日常工作要求,逐步提高教師素質,建設一支好的教師隊伍;要指導學校加強對學生的品德行為教育,并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提高效果;要指導學校做好安全衛生工作,警鐘長鳴,長抓不懈;要指導學校做好學生學籍管理和學校檔案建設等等。三年來,區教育局通過組織民工子弟學校教師優質課評比、學科教學質量抽查、期末統考、學籍和檔案管理督查、組織教師培訓和優秀教師評比、學校管理綜合評估等方式對民工子弟學校的管理工作進行指導,促進了民工子弟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6、加大扶持力度,促進民工子弟學校穩定健康發展。因此對我們來說,政府在財力上難以對民工子弟學校給予較大支持的前提下,重點應創設良好的促進民工子弟學校發展的政策等環境。盤活已閑置的校舍用于舉辦民工子弟學校,或允許鼓勵社會力量租賃一些權且可用于教學的場所申辦民工學校,既可以有效整合利用閑置的教育資源,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同時也利于真正解決廣大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難的問題。如盤活閑置、空余的校舍開辦民工子弟學校,我區四所民工子弟學校有三所辦在原公辦學校內,另有一所也將在今年底搬遷至原公辦學校辦學,使我區的民工子弟學校校舍條件達到全市最好;又如整合原公辦學校的教育教學設備支持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我區三年來調劑了許多公辦學校多余的辦公桌、課桌椅、投影儀、電腦等支援民工子弟學校,給它們以很大的幫助;再如給民工子弟學校以公平的政治待遇,我們的工作會議、學生運動會、各種教研活動、競賽活動等均邀其參加,從今年開始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師也能參評區“優秀教師”,并在教師節上接受區政府表彰;另外我們還選擇了它們附近的五所公辦學校對它們在教研活動、師資培訓、少先隊活動等方面實行對口幫扶。這些舉措,均大大促進了我區民工子弟學校辦學。

7、規范幾個重要環節的管理,規避民工子弟學校辦學風險。由于民工子弟學校辦學者絕大部分是外地個人、辦學場所絕大部分依靠租賃且多為舊房、辦學投入少等因素,其辦學給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帶來一定甚至較大的風險,如我市就曾有一所民工子弟學校發生辦學人員挾款逃跑的嚴重事件,再如校舍倒塌、校車交通事故、傳染病蔓延等均可能發生。為此,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抓好幾個重要環節的規范管理。一是把好安全關。要強化學校安全管理責任制,并組織經常性的專項督查,消除安全隱患,確保校舍、設施安全和消防安全,要加強對學生接送工作的監管,保證車輛、駕駛、組織管理三環節完全過關,要切實加強學生健康教育與管理,減少傳染病蔓延的幾率,還要確保學生活動安全等;二是把好財務關。比較理想的可考慮將民工子弟學校財務納入當地教育局財務中心統一管理,實踐中也可將其財務掛靠到其附近的公辦學校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同時加大監管力度,保證其財務的規范運作,并可規定辦學人員必須將利潤的一定額度(如1/3以上)用于辦學,還可考慮對辦學人員、校長和教職工的收入實行最高或最低限制;三是把好校長關。協助舉辦者選擇有辦學目的正確、事業心和責任心強、較有學校管理經驗的校長負責學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