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發展思考
時間:2022-10-15 10:28:00
導語:教育均衡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發展觀,這一發展觀的實質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一發展觀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保證每位學生接受優質教育;這一發展的最主要內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全面提升教師群體的素質,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讓小草和鮮花享有同樣的陽光和雨露……本文旨在就**區域內的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結合當前我區教育的實際,談一些想法及正在為之實踐的做法。
一、均衡發展是教育現代化的基石。
教育的均衡發展在教育層面表現為教育公平、教育機會均等;在政治方面則表現為教育的權利、教育的基本人權等;從社會學的角度,教育還是社會發展的平衡器、穩定器,是社會進行再分配的一個調節手段。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現代化的標志,也是教育現代化實實在在的內容,教育現代化是以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為基石,任何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做到區域內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話,就根本談不上教育的現代化。基于此,我們對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認識是:教育的均衡化就是政府提供給每個孩子的學習條件、權利、機會是平等的,它符合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平原則。讓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不管他有怎樣的生活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保證受教育者接受基礎教育所必需的校舍、設備、師資等基本條件,合理均衡地配置教育資源,讓全體適齡兒童享受平等教育。這是我們追求理想和目標,也是我們教育行政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然而讓人感到憂慮的是我國義務教育兩極分化的現象不但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日益嚴重的趨勢。由于不恰當地、人為地強化精英學校,拉大了學校之間的差距,造成嚴重的擇校風,助長了義務教育階段本來不應該具有的競爭性。實際上義務教育就是一種合格教育。重點學校從局部來講可能培養一些好的學生,但是從大局來講,也埋沒了許多好學生。如果不搞重點中學,按照均衡發展的教育來說,還可能有很多好的學生涌現出來。
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李連寧曾訪問過20多個國家,在他的印象中,辦學條件最好的中小學,不在美國,也不在歐洲,而是在亞洲,在中國。有位澳大利亞的友好人士曾經想對中國的教育做點象征性的捐助,但當參觀了上海近年來新建的一批寄宿制高中后,他立即放棄了原先的打算,將支票收回了自己的腰包。因為他所看到的學校,實際條件遠比他在澳大利亞所在的學校要好。目前國內的一些公辦重點學校過多地占有社會資源,一方面他們可以大量使用納稅人的錢,一方面可以招收高價生,可以說把計劃經濟的好處和市場經濟的好處集于一身。對此,人民群眾意見很大,呼聲日高。為什么政府花了這么多錢,下了這么大功夫,花了這么大的力氣,而人民群眾對教育仍不甚滿意。根子在哪里?根子在于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育資源配置的嚴重失衡。江總書記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說到底還是為了最廣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思考和指導我們的教育工作,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牢牢確立“辦好所有學校,教好所有學生”的教育理念,推進我區教育的均衡快速發展。
二、積極探索我區教育的均衡發展。
我國是一個大國,又是一個窮國,不可能在全國用一個標準搞均衡,即使是在一個省甚至一個市也不可能,因為省內有先進地區和落后地區之分,一個市也有城區和鄉村之分。但是在一個縣,特別是城市的一個區推進教育的均衡發展是完全可能。我區的教育以義務教育為主,**年,我區實現了教育“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年實現了教育“兩高”(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標準掃除青壯年文盲);四個鎮都是省教育強鎮,基礎教育跨上了新的發展平臺,正在向教育現代化邁進。近年來,我區以均衡發展思想為指導,積極探索我區教育均衡發展,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一)強化政府責任,調整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關鍵在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精神,落實《決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為了保障我區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今年上半年,區委、區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著力抓好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調整工作,將原來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教育管理體制調整為“以區為主”。從今年5月份起,全區21所農村中小學全面實行“以區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我區的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實行“以區為主”管理為我區教育的持續均衡發展提供了體制上的保障。
農村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后,已經明顯地顯示出它的效力。一是教育的投入得到保證。原來農村學校由鄉鎮管理,教育費附加移用、占用的情況經常發生。去年底區政府要求各鎮申報教育建設項目,然而沒有一個鎮要求上新的教育建設項目。我區的農村教育基礎較差,欠帳較多,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個別鎮已有5年沒有增添一張課桌椅,教師辦公設施也是十分簡陋。管理體制調整以后,區政府成立了教育發展有限公司,一大批教育建設項目已經或將要開工。今年要完成4所學校的塑膠運動場建設;投資800萬元的洪塘中心小學即將開工;新慈城中學建設也在抓緊論證;年內將教科網通到所有學校。二是教師人頭經費、辦學經費和裝備經費得到保證,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得以保護。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前,除工資外的其它經費,鄉鎮一般都在教育費附加中開支,還有許多其它經費還不能向學校兌現。如午餐補貼,有的鎮在附加中安排50元/人·月,另補50元需學校自籌;冷飲費撥120元,另外200元要學校自己解決。裝備經費區里規定是區、鎮各承擔50%,而在一些鎮,鎮里負擔的50%經費變為鎮和學校各承擔一半。由于一些應該是鎮里承擔的經費變為學校自己承擔,因此,農村學校辦學艱難,步履維艱,校長和教師意見很大。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后,教師人頭經費全額由區政府保證,師訓經費、生均公用經費、退休教師活動經費都由區財政足額撥給。而且從7月份起,區政府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教師的考核獎。對此,全區教師,特別是農村學校的教師為之歡欣鼓舞。三是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學校管理日趨規范。以前,學校正校長由教育局任命,副校長及以下干部由鎮政府任命,為調整一個校長教育局需和鎮里反復協商,還容易出現意思相左,一拖再拖,影響工作。再如校長由教育局管理,而學校財務和審計由鎮政府負責,也容易出現互相推諉或管理監督難到位的情況。現在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學會計中心,把各學校的財務統一管理起來,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管力度,從運行機制上保證了學校財務的規范。四是有利于是中小學布局調整。在中小學布局調整中可以突破城鄉界限和鎮鎮界限,從全區范圍內統籌規劃學校的布局。如壓賽小學生源不足,規模偏小,從今年起我們要求壓賽小學停招新生,一年級新生安排到泗洲路小學就讀,同時將壓賽小學的畢業學生對口到二十中學,壓賽群眾對此反映很好。另外,“以區為主”教育管理體制,使中小學校長、教師的聘任和合理流動成為可能。
(二)擴大優質教學資源總量,促進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
均衡發展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要縮小區域內學校的發展差距,讓所有受教育者在義務階教育段都能接受所應享受到的公平教育。它的目標追求是促使所有學校都提高教育質量,提高辦學水平。在均衡發展思想指導下,我們在工作中一是鼓勵辦學條件好,辦學質量好的學校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水平;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發展慢,辦學條件差,辦學水平不高的學校加快發展,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的資源。
1、科學規劃,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總量。
最近我們正在制訂《**區中小布局總體規劃》,規劃全區高中2所、初中7所,小學22所。目前,我區優質教育資源無論是城區還是農村都很短缺。因此,我們要處理好均衡發展和重點建設的關系,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總量。城區要在市屬初中下放前新增一所初中;在城區東部和城區西部地區分別新建和擴建一所小學;城區中心地塊將新馬路小學、泗洲路小學兩所弄堂小學并入現二十中學校址,并使泗洲路小學和二十中學校舍連成一片,擴大辦學規模;區實驗小學、永豐北路小學、洪塘中學新建項目爭取年內動工;在慈城新建一所36班規劃的初中,爭取明年開工。以上這些學校的建設,約需1個億的資金投入。同時,我們要抓好部分學校的擴建,運動場建設和教科網、教育裝備設施建設。這樣通過硬件設施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相對均衡的辦學條件。到**年,全區中學和中心小學全部達到現代化辦學綱要的要求,到2010年全區所有學校全部成為達標學校。
2、政策調控,促進學校之間均衡發展。
盡可能均衡地配置義務教育資源,是政府制定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則。通過均衡發展,解決和遏制區域內教育資源的失衡。對此,我們一是出臺了《關于**區義務段學校教育經費的有關規定》,對經常性經費,基建、大型維修、設備購置等經費的撥款作出具體規定。經常性經費有10項:①人員經費;②退休教師活動經費、冷飲費、誤餐費;③學校的搭伙經費;④工會經費;⑤教師的福利經費;⑥學校辦公經費;⑦班主任津貼、行政崗位津貼和體育教師服裝費;⑧農村教師補貼;⑨師訓經費;⑩學校經常性維修經費。對基建、大型維修及設備購置經費,我們規定:①學生課桌添置,小學按學校當年招收的一年級新生數撥給;初中按學校當年招收初一新生數的二分之一撥給。②基建、大型維修項目及設備購置,由學校事先打報告,經區教育局計財科審核,報局領導批準后實施。不管是農村學校還是城區學校,不管是中心小學還是一般完小,在教育撥款上是一視同仁。二是對每所學校的擇校費、借讀費實行統籌。如擇校費,從表面看是很公平的,只要有擇校誰都可以收,但在我區能收到擇校費的也只是實驗小學、**中心等少數學校,一般城區學校只能收點借讀費而已,農村學校什么費也收不到,這是合理政策下的不公平。因此,從今年起,我們對每所學校的擇校費、借讀費實行統籌,統籌35%由教育局安排,其中5%歸區人民教育基金,30%支持薄弱學校用于改善辦學條件。
3、合理配備教師,優化教師隊伍。
近年來,我們在教師隊伍建設中一是抓好進門關,要求進入我區中小學的教師初中原則上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小學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二是抓好優秀教師的引進,從區外引進了一批具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的教師。三是對一些不合格教師實行試聘、轉崗、辭退。四是制定政策鼓勵城區和中心骨干教師到農村邊遠學校支教。五是抓好完小校長隊伍建設。今年,我們從中心小學選調干部和骨干教師到城鄉完小擔任校長,調整完小校長12位,使完小校長隊伍的年齡結構和能力知識結構有了根本的變化,為加快完小發展提供了組織保證。六是抓好教師培養培訓。在抓好教師全員培訓的同時,我們抓好骨干教師和名優教師培養。繼青年骨干教師培養“233工程”之后,去年我們又開辦了第二期骨干教師培訓班,計劃投入師訓經費35萬元,用兩年時間培養初中骨干教師名。為加快“名師工程”,今年,我們評選了區第二屆名教師。目前,我區有市級名教師5名,區級名教師13名,擁有市區級名教師的學校達到7所。同時,教育局要求每個名教師每年至少到農村學校開一次公開課,帶一名農村學校的青年教師為徒。七是鼓勵優秀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教育局發給一定的生活津貼,同時規定凡要參加中級以上職稱評定的教師,應有一年以上農村學校的任教經歷;農村中小學教師必須在農村工作滿六年以上方可提出調城區的要求。逐步縮小城鄉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差距,所有教師辦公室統一配置電腦,城鄉教師貨幣分房同步實行,標準統一。同時,我們要求學校均衡配備各年級段教師,嚴格禁止中小學搞重點班、特長班,實行中小學生均衡編班。
(三)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促進群體之間的均衡發展。
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光要著眼于校與校之間,還要著眼在群體之間,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近年來,我們圍繞群體之間的均衡發展,主要做了兩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幫困助學工作。我們多次向社會承諾,決不讓經濟貧困戶成為教育貧困戶,決不讓一位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給弱勢群體子女以教育保障,也就是給了弱勢群體以未來的希望,這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增進社會的公平。為在教育系統內部建立起幫困助的長效機制,我們圍繞實施“愛心工程”,運用多種載體,通過多種途徑抓好幫助困學工作。①開展“幫困助學獻愛心”活動,從**年9月起,我們把每學期的第一周定為全區教育系統“幫困助學獻愛心”活動周,發動全區教職員工為貧困學生獻愛心。②開展結對助學活動。局領導班子每位成員、機關支部黨小組分別與區內的9名貧困學生建立起結對助學,各校干部和黨員教師也紛紛與校內貧困學生開展結對幫扶,全區被結對幫扶的學生有298名。③建立幫困助學專現資金。各校把教師捐款和學校雜費的10%納入幫困助學專項資金,并單列科目做到專款專用。④對貧困學生給予優惠政策。各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書簿費、雜費、校服費等費用上給予減免。今年,全區中小學有455名學生享受減免。減免金額達22萬多元。⑤建立定期走訪制度。各校都對貧困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愛,定期走訪貧困學生家庭,了解學生生活及學習情況,在今年5月的“千名教師進萬家”活動和教育局機關黨員干部走訪學生家庭活動中,貧困學生成了走訪和重點對象。
二是妥善解決民工子弟入學問題。隨著我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日益增多,為解決外來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我們采取“兩條腳”走路給予解決。首先是挖掘公辦學校潛力,公辦中小學接納民工子弟3800名。其次是開辦民工子弟學校,4所民工子弟學校共接納民工子弟1252名。為改變民工子弟學校硬件、軟件較差的現狀。我們幫助民工子弟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我們嘗試綠梅小學和民工子弟學校聯合辦學,使綠梅民工子弟學校成為寧波市內教育教學硬件設施最為完善的民工子弟學校之一。這一辦學新形式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寧波晚報等多家媒體相繼報道了這一做法。為了提高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質量,我們出臺了《**區民工子弟學校管理暫行條例》,通過向民工子弟學校派遣業務副校長,開展民工子弟學校優質課評比,進行教學質量的定期檢測,加強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等,使民工子弟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走向規范化,使民工子弟在我區能夠接受正規、良好的教育。
三、今后幾年我區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路
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即保證每位學生接受優質教育。自然界需要維持一種均衡和諧狀態才能生生不息,生機勃勃,教育事業也是如此。教育要想健康快速發展,首先應當均衡發展,失去了均衡的發展,無論速度多快,都可能是畸形的發展。為此,在今后幾年中,我們要以均衡發展思想為指導,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堅持政府對教育事業的統籌,堅持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公正。
均衡發展主要是政府的責任,均衡發展關鍵是要我們從政策上來思考來定位。政策是只無形的手,它可以帶來教育的均衡發展,也可導致教育的畸形發展。因此,我們在制訂區域性教育政策和我區教育現代化目標時,應努力避免人為地擴大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逐步擴大和體現義務教育的公平性。第一,在教育投入上要堅持向貧困地區、向弱勢群體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弱勢群體受教育的權利。第二,在辦學條件的規范上,要規定出合格的標準,要逐步淡化和取消學校的等級標準。
(二)加強薄弱學校改造,建設好每一所學校。
要實現讓每個孩子都能機會均等地享受與時代同步的優質教育目標,在我區主要是抓好農村學校建設,加強薄弱學校改造。為此,我們一要大力推進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合理配置區域內的教育資源。根據《寧波市學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綱要》,抓好義務段學校達標,沒有運動場要擴建設運動場,盡可能多搞一些塑膠跑道;校舍面積不足的要進行擴建,使全區每個學校都有數量足夠的專用教室,如電腦教室、實驗室、圖書室等等。二要推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布局調整,新建擴建一批合格學校,使我區的所有中小學都成為達標學校,大部分學校達到省示范學校水平,從而提高區域內中小學的整體水平,在區內形成一個布局合理,規模適當、齊頭并進的均衡發展局面。
(三)合理配置智力資源,促進校長和教師合理流動。
與教育硬件設施相比,教師力量的差異更是影響教育均衡發展的障礙。為此,我們一要實行中小學校長輪崗制,5年一輪崗,選派優秀校長的到薄弱學校任職,5年時間足夠一個好校長改變落弱學校的面貌。二是要進一步完善支教制度,選派城區優秀教師到農村支教,每位學科帶頭人到師資薄弱的學校支教,支教時間一般至少在1年以上。三是組織教研員、名教師、學科帶頭人定期送教下鄉。四是改變觀念,打破原有的教師是歸學校所有的思維。現在教師的管理權限上收到區給教師交流提供了條件,今后,要逐步在區內建立教師區里管理,全區教師統一調配的機制,使教師隊伍交流形成制度,實現學校之間師資力量的均衡。
(四)均衡發展,辦出特色。
均衡發展不是一個模式,也不是“一刀切”、“齊步走”,而是鼓勵學校爭創省示范學校,創出自己的特色。我們爭取到今年底有8所學校進入省示范,明年有12所學校,占40%,到**年有2/3的學校達到省示范標準。這是在較高水平的基礎上,實現新的均衡發展。學校之間的均衡,提供了讓每一個人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機會。而權利和機會均等,才有可能使更多的兒童少年的才能得以發展,個性得以張揚。目前我區的一些中小學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特色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績:如今年區實驗小學雙語教育成果走上全國講壇;莊橋中心小學在全市小學生排球比賽中獲得男女兩塊金牌;修人學校在市直屬中學運動會上取得好成績;另外中城的圍棋、甬江中心的小班化教育都有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但是全區學校中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還是位數不多。因此在今后幾年,我們要求各中小學充分挖掘資源,培育辦學特色,在全區形成萬紫千紅,百花爭艷的特色教育局面。
教育均衡發展是社會的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盡可能使每個孩子都受到優質的教育,是今后我區教育發展中必須竭盡全力做的大事。我們的方向是:通過我們的努力,促進基礎教育在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及群體之間的均衡發展,為我區基礎教育的發展開辟一個新的局面,這是全區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
- 上一篇:黨先進性是黨生命講稿
- 下一篇:黨時代潮流黨課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