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初級雙重使命交流

時間:2022-10-21 03:35:00

導語:社會主義初級雙重使命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初級雙重使命交流

以改革開放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為由,就從根本上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我們今天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最好紀念,只能是一以貫之和旗幟鮮明地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也只有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地在解決這些經濟社會發展中凸顯出來的矛盾和問題上,真正取得實質性的更大進展。

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擔負的使命具有某種特殊復雜性,這集中體現在兩大項“雙重使命”:第一大項“雙重使命”,就是既要通過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和促進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改革來解放生產力,又要促進社會公正,走共同富裕道路。又一大項“雙重使命”,就是既要繼續完成發達國家早已完成的傳統工業化,又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趕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且至今方興未艾的現代科學技術新的“偉大的革命”。

經過改革開放30年,中國總體富裕程度確實顯著提高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力大為增強了,與此同時,改革和發展中積累的某些深層次矛盾和進入新世紀后遇到的新問題也更加凸顯出來了。特別是,黨內外議論較多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及腐敗現象屢禁不止問題等,凸顯出來了。

對于改革開放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無需諱言,也不應當諱言。據我多年親身體驗和觀察,黨中央就是采取這樣一種徹底唯物主義者的態度,歷來非常重視并且勇于面對這些問題。改革開放30年,黨的每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每一次中央全會,研究分析的都是實踐中遇到的重大緊迫問題。與此同時,我又親身體驗和觀察到,黨中央對待這些問題總是十分清醒地把握兩條:一條,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決不因某些具體問題而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另一條,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只能通過深化改革和科學發展來解決。也就是說,面對問題,回頭走老路是死路一條,搞私有化走邪路也是死路一條,只有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唯一正路和真正出路。

舉例來說,關于國有資產流失、關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以及腐敗等等問題,在某種觀點看來,都應當歸罪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體制改革,甚至歸罪于整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難道能夠這樣看嗎?實際上,在確定市場化改革目標之初,黨中央就明確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史無前例的創舉,沒有現成經驗,必然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發生。因此,要求我們既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又要善于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錯的趕快改。正是由于我們黨以這樣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來對待市場化改革,實踐的總結果才能夠像今天這樣有力地證明:中國摒棄了計劃經濟體制,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在短短30年時間里就根本改變了短缺經濟的停滯落后狀態而迅速發展起來,從一個政治大國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大國。

至于一個一個具體問題,也需要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比如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有種說法是我們的國有經濟似乎已在“私有化”浪潮中遭到滅頂之災。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總體而言,由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產總量大幅增加,企業效益顯著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是進一步增強了。2002年到2007年,全國國有企業戶數從15.87萬戶減少到11.51萬戶,但銷售收入、實際利潤、上繳稅金年均分別增長18.6%、36%、20.4%。2007年全國國有企業上繳稅金1.77萬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34.5%。中央企業的發展情況更是令人振奮。這五年,中央企業平均每年資產總額增加1.5萬億元,相當于每年新增一個“中石油”!銷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3萬億元,實現利潤平均每年增加1500億元,上繳稅金平均每年增加1000億元。2007年,上繳稅金8805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17.6%。在2007年國際上公布的世界五百強中,我國的中央企業有16家,比2002年增加10家。

當然,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還遠未完成。特別是還需要在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繼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在更大范圍內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使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爭取到2010年中央企業調整到80-100家,全國形成30-50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則要推向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

至于在改制進程中,特別是在改制前期發生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提出的很多個案,情況復雜。有的實際上屬于正常轉制,有的則確有問題。問題方面,有的是工作經驗不足造成的,有的則確與有些干部腐敗有關。這兩年已經出臺一系列有力措施,通過深化改革,逐步求得較好的解決。

又比如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和社會公正問題,也需要具體分析。總體而言,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收入已有大幅度提高,特別是絕對貧困人口由2.5億減少到2000多萬,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現在的問題,主要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還存在發展不平衡和較大的收入差距。這里既有工作中的問題,又有歷史和自然條件等長期形成的問題,此外還有一個如何評估差距的問題(各地貨幣收入的實際購買力不一樣)。要從根本上解決這樣的問題,解決公平問題,同樣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靠高效率的發展。

這方面的重要事情,是黨中央已經確定了“五個統籌”的方針,采取了諸如新農村建設、社會建設等一系列舉措。這里包括,黨和政府從2004年起到2008年的5年來,每年一個促進農業發展的一號文件,最近又公布了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人民日報社論說得好:這是“中國林業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這里還包括,“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方針的逐步落實。只有充分就業,才是社會公平的根本基礎!與此同時,中央還確定,今后五年內把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建立起來,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打好基礎。以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為例,2002年,黨中央、國務院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決定在農村地區推行這個制度。主要做法是以大病統籌為主,適當兼顧小病,資金來源是農民個人籌資一小部分,國家和地方政府補貼一大部分。按人平均,原來打算中央出20元,地方出20元,農民出10元,每人共計50元;后來改為中央出40元,地方出40元,農民出20元,每人共計100元。這件事受到廣大農民歡迎,原計劃到2010年農村地區“全覆蓋”,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2008年就能實現。

又比如反腐倡廉問題,大家都很關心,由此又進一步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包括民主問題和對執政黨的監督問題,等等。我想我們大家都會看到,黨中央一直在加大力度,努力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這里我只想補充說一點,就是這一方面問題之所以屢禁不止,不僅僅同政治體制改革、民主監督有關,而且同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由來,是從計劃經濟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階段性特點有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經濟的規劃和發展、企業的經營和拓展,相當時期還往往離不開政府的較多干預和管理。由此而來的,就是權力與經濟之間關系密切,具有“尋租”的便利條件。黨中央之所以提出要“從源頭上遏制腐敗”,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來的。這也就是說,只能通過深化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深化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的結合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使政府從全能政府轉變為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腐敗現象。

總而言之,以改革開放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為由,就從根本上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我們今天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最好紀念,只能是一以貫之和旗幟鮮明地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也只有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地在解決這些經濟社會發展中凸顯出來的矛盾和問題上,真正取得實質性的更大進展。

說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我還想再進一步提出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所擔負使命的特殊復雜性問題,希望引起深刻的注意。

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正因為不發達,所以我們在此階段上所擔負的使命就具有某種特殊復雜性。這集中體現在兩大項“雙重使命”!

第一大項“雙重使命”,就是既要通過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和促進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改革來解放生產力,又要促進社會公正,走共同富裕道路。由此而來的特殊復雜性就在于:二者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在這樣那樣具體問題上又可能是有矛盾的;在長遠發展上是統一的,在發展過程的一定階段上又可能是有矛盾的。比如說,既要推動發展城市化,又要反哺和振興農村;既要支持東部繼續率先發展,又要加大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發展的力度;既要繼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又要更好地關注低收入群體;既要繼續講求效率,又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還有,既要加快發展,又要保護環境,如此等等。即是說,都不能只顧一方面而不顧另一方面,所以叫做“兩難”,而且都只能放在一個較長過程當中才能逐步解決。這就要求我們清醒把握問題的兩重性和長期性,并且把握好處理問題的“度”。

我們一定不要把“雙重使命”對立起來,而要力求統籌兼顧;我們也一定不要設想一蹴而就,而要盡可能在妥善處理當前問題的同時,把人們引導到理解問題的兩重性和過程的長期性上來,尤其要把人們引導到繼續致力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上來。歸根到底,只有通過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是真正能夠保證實現這個“雙重使命”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物質前提。偏離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個中心,偏離黨的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根本方針和路線,不僅一切無從談起,而且會把事情搞亂。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到15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對于這樣至關重要的全局性問題、戰略性問題,尤其不可掉以輕心。

又一大項“雙重使命”,就是既要繼續完成發達國家早已完成的傳統工業化,又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趕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且至今方興未艾的現代科學技術新的“偉大的革命”。由此而來的特殊復雜性,則是我們面對雙重的歷史性挑戰:第一,面對資本主義由18世紀中葉起到20世紀中葉這二百年間,所實現的以大機器工業和電氣化為特征的產業發展的挑戰;第二,面對資本主義由上世紀70年代開始而方興未艾的,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新能源等等為特征的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所以,我們不但要急起直追,縮短和消除過去兩三個世紀至少一個多世紀所造成的差距,完成工業化;而且要奮力躍入新技術革命洪流,向著21世紀中葉的新的現代化水平前進。

這也就是說,中國在21世紀上半葉所要解放和發展的生產力,不能僅僅復制舊發展方式下“鋼鐵文明”、“機械文明”那樣水準的生產力,更不應一股勁重復舊發展方式下那種資本、技術排擠勞動的道路。而應是把產業升級、設備更新、核心技術創新和整個創新活力之解放,提升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生態文明的水準和境界;與此同時,又應是把在資本、技術和勞動更好結合基礎上的創業活力之解放,提升到能夠在我們這樣十幾億人口大國實現持續充分就業的水準和境界。

我認為,由當代中國最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如此宏偉壯麗而又艱巨復雜的兩大“雙重使命”,這也是世界近代以來一切大國工業化、現代化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是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我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已經開始把這兩大“雙重使命”勇敢地承擔起來,并且富于創造性地、鍥而不舍地干了30年。積30年之經驗和教訓,我們只要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一以貫之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同時力求針對這兩大“雙重使命”在具體實踐中這樣那樣的矛盾而把握好處理問題的“度”,這樣堅定、清醒地干下去,一直干到21世紀中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擔負的兩大“雙重使命”就一定能夠完成。

也只有這樣,才真正稱得起是“趕上時代”;才真正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才真正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也才真正能夠使中國更加活躍起來,充分發揮我們這個13億到15億人口后興大國在21世紀上半葉的“后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