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社區重建經驗

時間:2022-10-21 04:30:00

導語:日本地震社區重建經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日本地震社區重建經驗

一.阪神-淡路大地震情況簡介

1995年1月17日(星期二)5時46分,日本兵庫縣淡路島北部(北緯34度36分、東經135度02分)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6公里。

這次的地震,是日本從未有過的強烈搖擺型的都市直下型地震。由于城市街區地域中心的木造房屋倒塌,造成很多死傷;許多地方發生火災,造成房屋燒毀;鐵路軌道、水電、煤氣、通訊等生命線遭到破壞;都市中心的中樞管理活動、商業活動等都無法正常進行。

截止2005年12月22日,震災導致6434人死亡,43792人受傷,損壞和損毀房屋249180棟。從神戶市的人員傷亡來看,在地震導致4571名死者中,由于房屋倒塌后被壓迫、窒息死亡的超過一半以上;其他的死因有燒傷、全身火傷,頭部損傷、外傷沖擊等。還有,從死者的年齡來看,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49.6%。神戶市內負傷者有14678人,其中主要都是被房屋中倒塌的家具給夾住,或者室內落下的物品砸傷所致。

這次地震,不僅使醫院、警察署、市役所、學校、消防廳、加油站等公共設施和危險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壞,農業、工業,服務業遭受巨大沖擊,還有博物館、文化館、觀光旅游資源等文化財產也遭到巨大破壞,突如其來的震災更是給日本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但是,地震發生后,日本人民迅速組織起來,開展了重新建設家園的活動,經過13年的重建,神戶成為日本西部的一個魅力都市,很大程度上源于社區組織網絡的重要作用。

二.神戶市的“社區重建”體制

1.社區重建機構及其目標

“社區重建”作為震災后恢復家園的體制,在震災發生后迅速展開工作,由所在區域的全體居民共同實施。其實,在地震發生前,神戶就建有社區建設機構(Machizukuriorganizations),按照《神戶市社區建設條例》分12個區域開展工作,許多機構承擔了增進區域福利的社鄰友好合作項目。地震發生后,在受災區域迅速形成了100多個社區重建組織,他們傾聽并傳遞居民的愿望,向政府部門提交議案。這些組織迅速行動,更是突出了社區建設體制的有效性。社區重建組織由當地居民、私人機構和對區域重建感興趣的其他人士(包括本區域外的人士)組成,是震災后恢復家園的社區建設活動的核心機構。“神戶”社區建設體制的特色就是這些社區建設的組織主要由政府給予基本資助,由居民來參與實施。

震災發生后,這些組織不僅活躍在“黑色地帶”,也就是受損最嚴重,項目重新建設或規劃的區域,在“白色地帶”,也就是受損嚴重,但是沒有被列入項目規劃的區域,也形成社區重建組織并發揮重要作用。社區重建設機構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社區重建體制來幫助當地居民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共同建設他們的家園。

2.社區重建體制的組織原則與程序

震災后,不僅形成了許多單個的社區建設組織。在1996年7月,這些組織還聯合起來,成立了“神戶社區組織聯合會”(KobeMachizukuriOrganizationLiaisonConference),使各社區組織協作,以解決單個組織,或者僅靠組織間信息交換所無法解決的那些問題。

社區重建體制的基本組織原則是:(1)家園重建活動主要在社區建設機構指導下,由居民共同實施。(2)由居民聯合行動,以修復或重新建設被損毀的房屋、公宅以及其他建筑。(3)由建筑設計師、城市規劃者和其他專家組成網絡機構,支持各種規劃和重建活動。

社區建設活動的組織程序是政府資助自治組織開展活動。在神戶,大部分社區建設組織是在震前已有的組織基礎上形成的。比如,自治協會(selfgoverningassociations)或市鎮協會(townassociations)。社區建設委員會的成員,通常也是其他組委會的成員。社區建設的規劃者和設計師由公共部門(thepublicagency)派遣到社區建設組織當中。神戶市政府對這些組織開展的專門扶助活動實行基本補助。

3.震災后社區重建體制的具體做法

(1)采取合作形式重建被損毀的房屋和公寓

地震中損壞最嚴重的地方都是市中心,那些非常狹小的建筑,而且沒有公共通道。合作重建,就是在建設中采取共同所有或者調整私人財產或產權的形式,是克服這些困難的有效辦法。在神戶,有170多個被損毀的房屋是通過重建社團作為所有人,來承擔重新建設家園的任務,在重建過程中,他們調整了所有權的形式或者其他所有權。

(2)社會支持網絡的作用

在阪神震災后第10天,就組建了一個社區重建的支持網絡(supporter’snetworkforcommunitydevelopment“machizukuri”),由那些地震前就在神戶地區工作,并愿意為社區重建繼續工作的規劃者、建筑師、大學里的研究專家、律師,以及其他領域的專家匯聚在一起,為重建家園而獻力。在家園重建中,為受難者提供了技術上的扶助和心理上的支持。

這個組織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

a.作為支持神戶地區為中心的家園重建的咨詢機構,隨時開會,溝通,交流各種家園重建的信息。

b.每三個月出版一本“社區發展地域恢復重建”的小冊子,用通訊簡報和信息的形式記錄社區組織和公共部門的重建家園工作的進展情況。

c.作為阪神-淡路復興基金的地方機構而存在,同時也支持其他團體的工作,如當地損失和重建條件的調查,在其他空地上進行的重建項目,支持公共房屋建設等。

4.社區組織為恢復重建所起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問題

這些組織在幫助社區恢復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神戶市長田區的真野社區(ManoareainNagata-ku),其社區建設體制已經堅持了30年,所積累的經驗轉化成優勢。在地震發生后,由居民接力傳遞水桶,預防了火災的發生。新來的居民很快就完成入會注冊,加入到重新建設家園和重新建設共有住房的活動中。其他在阪神地震前就開展活動的社區建設組織,在促進眾多居民達成共建協議、重建家園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早期的成功為震災后才成立的組織提供了社區民主建設的良好樣板。

另一方面,這些組織在開展活動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說,在災后重建家園中,很難阻止非法建設住房等問題,因為,這些組織不像物業委員會那樣,他們缺乏法定的強制力,無法阻止那些非法的活動。還有一些組織,因為成員年齡老化,同時占有多個職位等原因,而變得死氣沉沉,缺乏活力,對救災重建缺乏敏感和熱情。還有,在項目規劃區域,由于經費、目標重復等原因,讓很多組織持續有效地發展下去也是一個難點。

三、對中國四川大地震的啟示

1.對震后出現的黑色地帶、白色地帶以及灰色地帶要兼顧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地震在我國四川發生后,汶川、北川等地很快成為救助重點,成為人所共知的“黑色地帶(BlackZone)”。但是,無論在救助過程還是以后的重建家園活動中,還有一些地區,雖然也遭受了非常嚴重的損失,可能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白色地帶(WhiteZone)”也會存在,這部分農業產業、工業產業遭受重創的地區,也要組織各種不同組織進行重點建設。在震災發生后,可能還存在一些“灰色地帶(Grayzone,criticalrestorationarea)”,就是那些遭受到危險的臨界地區。這次的災害,波及到川、滇、甘等區域的30多萬災民,亡、病、傷、殘、孤者要一一妥善安排,分區才能保證有秩序,保證不錯救不漏救。

2.引導大批志愿者和志愿組織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

地震發生后,激發了人性中最善的一面呈現,許多原來就存在的志愿組織和志愿者,以及在災后渴望加入的志愿者和志愿組織大量涌現,據中民慈善信息中心的消息顯示,除民政部、中華慈善總會、紅十字會、扶貧基金會以及地方的分會等十幾家機構以外,其他承攬捐款、捐物、社會工作、法律、心理、網絡等救助的社會組織就有135家,他們渴望從各個方面為居民提供所需要的援助。雖然,目前,由于災區最易感染腸道菌痢和氣性壞疽等傳染疾病,北川地區已經限制志愿者進入。但是,災區救援、災后疫情防御、災后家園重建、心理疏導、恢復生活信心等工作可能還需要很多助手,有大批的組織和志愿者渴望參與到救助活動中,既不能打消其積極性,又要使其真正發揮作用,因此,關鍵是按照災后救援工作和重建工作的有效部署,分不同時間段,按照災民的近期需要和遠期需要,在可行的區域先期開展工作,增強志愿者組織的協作能力。

3.政府有效資助保證社區組織發揮活力

神戶市從1965年就開始,就有民生兒童委員(相當于中國地方上的社區居委會成員)在社區中從事守望互助的工作,1975年開始以這些人為中心形成了志愿者制度。1995年的大震災后,家園復興以后,出現了很多孤獨生存的老人、孤兒等,為了防止孤獨死、無人照看等問題,1995年開始由國家撥款補助對地域中實行全面看護制度,防止脆弱人群陷入生存危機。在社區中還配備了看護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補助金在2005年卻終止了,從而使得社區中的這個守望互助的工作也一度停止。這一方面,是因為有些地域組織本身缺乏活力,過度依賴國家資助金,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地域社會中的守望互助事業需要長期資助,那么,國家也一定不能推卸其責任,家園重建需要長期的艱苦的努力,需要政府、企業、第三部門和居民齊心合力,眾志成城,在中國更是如此。

參考資料:

復興社區建設主要用語集,阪神大震災社區建設支援工作(1999-2006英文版、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