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干部選拔任用監督思考

時間:2022-10-28 11:26:00

導語:強化干部選拔任用監督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強化干部選拔任用監督思考

《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既是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規章,也是我們加強對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的基本依據。同志在中紀委七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加強對干部考察、選拔、任用等工作的全過程監督,進一步拓寬民主監督的渠道,充分發揮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的作用,真正把選人用人的權力置于有效的監督之下。按照《干部任用條例》和同志的講話要求,我們認為,加強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全過程的監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堅持權力與責任的有機統一,明確監督主體,實施有效監督

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環節,在每個環節又有不同的權力主體,只有分清各個環節中權力主體所擁有的權力和應該履行的職責,才能對選任工作進行有效監督。所以,對不同的權力主體必須明確相應的責任,有權向黨組織推薦干部,就應對推薦的準確性負責;有權考察和評價干部,就應對考察結果的真實性和評價的公正性負責;有權決定干部的任用,就應對任用結果的正確性負責。當前最緊迫的是要建立黨政領導干部選拔工作責任追究制,實行權責統一,解決有的地方主要領導權力過大、責任過小的問題。監督要突出重點。如在考察人選推薦和確定環節,重點是監督民主推薦的組織是否符合有關規定,有關人選有無跑官、拉票等非組織活動,考察對象的確定是不是反映民意;在考察環節,重點是監督考察組提供的考察情況是否真實,考察對象對談話人是否有打招呼的現象及對考察組是否弄虛作假等問題;在討論決定環節,重點是監督組織部門和有關黨委是否按《干部任用條例》規定的程序和原則對考察組提供的考察人選的德才素質等情況進行認真的審查;在選拔任用全過程,重點是加強對一把手的監督。此外,還要抓緊建立和完善干部推薦責任制、干部考察責任制、干部選拔任用監督責任制等制度。

二、堅持程序監督與用人標準和用人條件監督的有機統一,以用人標準和用人條件監督為重點,大力選拔“靠得住、有本事”的黨政領導干部

程序監督是提高干部選用工作質量的基礎,對用人標準和用人條件的監督是提高干部選用工作質量的核心。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堅持兩者的有機統一,才能選拔出高素質的人才。當前應著力在用人標準的監督上下功夫。在地方領導班子換屆和個別增補工作中,對民意基礎不好、年齡太輕或年齡太大、超職數配備的干部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嚴把質量關。要特別注意選用“政治清醒、信念堅定,善于學習、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圖虛名,堅持原則、弘揚正氣的人”。嚴防“那些不講原則、回避矛盾、吹捧逢迎、見風使舵的人,那些爭名奪利、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不關心群眾疾苦的人,那些投機鉆營、拉拉扯扯、跑官要官的人”進領導班子。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探索制訂分層分類和具體的、可操作的、客觀公正的用人標準體系,并與之配套,建立內容細化、標準量化、操作性強的監督體系。做到在檢查用人程序時同步檢查用人標準,把用人標準監督貫穿于黨政領導干部選任工作的全過程。

三、堅持自上而下監督和自下而上監督的有機統一,不斷增加選任工作的公開度和透明度,為實現群眾自下而上的監督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只有公開透明,才能避免暗箱操作。如果對選任工作更多的環節實行公開,盡可能擴大群眾的參與度,選人用人上的腐敗現象就難有藏身之地,幕后交易也就會逐漸失去市場。在上級黨委對下級黨委選任工作檢查監督逐步強化的情況下,應著重強化下級黨委和群眾的監督,在擴大民主上做文章。目前干部群眾意見比較大的是人選的推薦結果不公開,參加推薦的人對依據什么確定考察對象心存疑慮。按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關于探索在適當范圍內公布民主推薦結果的要求,可考慮在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在全委擴大會議的范圍或兩委委員的范圍內公布民主推薦結果,以此對個別黨委主要領導憑個人好惡、關系遠近提名考察人選形成制約。對考察工作程序、方法、考察組成員名單以及新提名考察人選的預告、公示也可進一步擴大范圍,有的可以擴大到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紀委、法院、檢察院及其工作部門的所有領導成員,有的可在地方新聞媒體上進行,以便于廣大干部群眾監督。此外,為提高群眾參與程度、拓寬群眾的監督渠道,還可考慮通過社情民意調查等方法,進一步調動群眾對選任工作的關注熱情;通過加大考察組及上級黨委對群眾反映問題直接調查核實的力度,并給署名反映問題的干部群眾多種形式的反饋,增強群眾參與監督的信心;通過對舉報有功的人員給予適當獎勵,調動群眾監督的積極性;通過嚴厲打擊報復舉報人的行為,為群眾監督創造良好的氛圍,等等。

四、堅持縱向監督和橫向監督的有機統一

在發揮組織部門監督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人大、政協、紀檢監察、審計、新聞媒體的綜合監督效能,形成多部門相互配合、協調運作的監督格局建立多部門相互配合、協調運作的監督格局,要從這些部門各自的地位、權限、工作特點出發,明確劃分其監督職責范圍和主要任務。如,人大的職責可明確為,對黨委推薦需經其選舉或決定任免的干部,在提名、醞釀過程中;要認真負責地了解其德才表現情況,如發現有一定根據、足以影響任命的問題,確實來不及查清,可建議黨委暫緩推薦、選舉或決定;紀檢監察部門的職責可明確為,受理選拔任用干部工作中違紀行為的檢舉、申訴,對違反《干部任用條例》情節嚴重和組織部門移交的需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的有關問題,負責核實處理;審計機關的職責可明確為,根據有關政策法規,對擬提拔的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干部進行經濟審計、離任審計;新聞部門的職責可明確為,反映社情民意,對一些較典型的、有突出問題的干部選拔任用情況通過適當途徑向上反映,對社會影響較大的問題進行跟蹤監督、及時向有關黨委反映并適當公開,以教育干部。而各級組織部門則要注意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協調,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搞好內外配合,形成監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