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實名制管理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17 07:59:00
導語:編制實名制管理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制實名制是指將編制管理和人員管理緊密結合,嚴格按照核定的人員編制數額和人事管理的政策規定,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實行定編到人,并將編制數額和配備人員名單向社會公示的一種管理制度。從宏觀上看,編制實名制度是為了控制編制、實有人員膨脹和落實機構編制管理方針政策而采取的一種核準使用編制的管理方法,而微觀上是以編制核準為基本內容,以編制、崗位、人員相對應為目的。我縣從**年以來就開始對各單位人員編制管理推行“實名制”管理,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有效地改進和提高了我縣機構編制管理水平。
一、編制實名制度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堅持管理證制度,編制落實到人。從**年起,全縣行政事業單位統一使用《機構編制管理證》,它相當于各單位“戶口簿”,記錄機構名稱、機構性質、人員編制、領導職數、在崗人員基本情況等。《管理證》實行雙證管理,單位一本,編制部門一本,在填寫時按要求對在職人員及其所在崗位、占用編制類別逐一登記,編制落實到具體人,對無編或停薪留職人員在備注欄里進行說明。為了加強人員編制的日常管理,我們每年對全縣行政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證進行了年度審核:一是對于混編混崗、不符合機構編制部門審批使用編制數額和人員結構比例而錄用、調入、安置的各類人員,堅決不予列編注冊。二是對人員異動及時辦理了備案、變更或(增)用編手續。三是審核完后及時把機構編制管理證里面的機構設置、編制、經費管理形式及人員基本信息,全部納入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
(二)聯合相關部門,定期清理清查。20**年機構改革后,我們對全縣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狀況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清查。此后,凡人員編制異動要求一個月內進行變更審核,每年年底結合編制統計與各單位核對,人員編制情況始終處于動態更新過程之中,保證統計數據及時、準確。20**年4月份我們開展集中清理“吃空餉”專項工作,由縣政府辦牽頭組織了縣財政局、縣編辦、縣人事局等單位對全縣進入工資統發人員進行了全面清理,以編制為主要依據,共清理出吃財政“空餉”人員196人,每月可減少人員經費20.14萬元,清理后,區別不同情況予以整改。20**年6月份,與縣人事局一道對各鄉鎮機關人員定崗定編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檢查,各鄉鎮重新定編定崗,將機關、事業編制與在編實有人員一一對應,把編制落實到人,并發文公開定編定崗名單,接受社會監督,充分發揮了“實名制”管理的有效監督作用,維護了動態管理情況數據的真實準確性。
(三)實行實名申報,嚴把審批關口。長期以來,我縣人員編制的申報、審批實行了“實名制”。單位申報時,必須逐個填報人員編制申報表中設置的單位及個人信息,簽署呈報意見并加蓋申報單位及其主管部門印章。在有編制且符合人員結構的前提下,由我辦相關人員審查人員年齡、學歷、專業、職務、職稱是否符合優化人員結構要求,再提交縣編委會研究討論。經研究同意進編的,原則上要求用人單位憑機構編制證辦理進編手續,辦理用編后直接入編制管理證,再憑我們開具的編制通知單到相關部門辦理調配、工資手續。實名申報貫穿到了人員編制審批、人員調配、工資審批、經費撥付的各個環節,實現了管數量與管結構的有機統一,突出了編制部門在控制人員增長工作中的牽頭把關作用,同時發揮了歸口把關的功效。
編制實名制管理的實施,編制管理證統一的使用,促進了機構編制宏觀與微觀管理的有機結合,實現了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的有效轉變,有利于強化機構編制管理和群眾監督,使機構編制部門與組織、人事、財政等部門相互配套約束更加有效,對超編進人、混編混崗、吃“空餉”和隨意調整人員編制等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為公務員登記和鄉鎮配套改革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推行編制實名制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我縣編制“實名制”管理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盡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
(一)編制“實名制”管理意識不強。因編制“實名制”管理在實踐工作中,既無經驗可循,也缺乏相關法規依據,同時相當部門人員編制概念模糊,認為人員即編制,有多少人就要有多少編制,或者是對編制性質認識不清,把行政編制和事業編制等同起來,把全額編制、差額編制、自籌編制混淆,甚至認為只要有工資拿,每天正常上班,有不有編制無所謂。因編制意識不強,管理不規范,使用不嚴格,這就給編制“實名制”管理帶來了困難。
(二)超編和混編混崗現象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我縣近幾輪機構改革都精簡了機構編制,雖然每次機構改革完成后,縣委縣政府都在想方設法分流人員和妥善安置分流人員,但相關改革配套政策跟不上,人員分流政策也未得到徹底落實,分流人員在短期內難以消化,導致人員超編。而編制概念的模糊,再加上部分事業單位本身定編時就存在多種編制性質,本單位的人具體使用何種編制不太好界定,造成部分單位用人隨意調整,機關事業人員混用。
(三)編制管理失之于弱。全面推行實名制管理涉及到編制、組織、人事、財政等多個部門,大家雖認識到實施該項管理制度的重要意義,但在具體實施當中,由于觸及到部門職能分工等行政權力再次整合問題,編制管理的軟弱性就暴露出來了。例如,按照國家規定,只有軍隊轉業干部暫時可以超編安置,但在實際工作中,在領導班子調整時,超編或因領導干部一時難以消化造成超職數配備領導干部;在機構撤并、調整后,由于人員分流難度較大,讓超編人員暫時在崗;有的部門由于人員結構(年齡、專業、職務等)的原因,缺少專業人員或年輕干部,在招考或調劑時,超編配備;迫使財政部門對這些超編、超配人員的統發工資也只有照發不誤。而機構編制部門孤木難撐,很難及時協調。
三、完善編制實名制的對策及建議
為了進一步完善編制實名制管理工作,我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廣泛宣傳,深入發動。今年以來,國務院和中央編辦連接下發了三個關于機構編制方面的文件,表明了國家對機構編制進行嚴格、規范管理的決心,我們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利用“廣播、電視等多種宣傳媒體,以及通過召開會議、下發文件、懸掛橫幅等多種方式,對國務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機構編制管理嚴格控制機構編制的通知》、中編辦、監察部《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工作暫行規定》以及省、市的相關文件精神,進行廣泛宣傳,增強廣大干群依法治編的意識,讓他們深入了解嚴格機構編制管理和實行實名制的意義。
(二)逐步完善,統一規范。在此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深入開展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編制調查摸底活動,繼續完善人員編制自動化管理,對變化的情況及時更新;堅持以登記審核各單位的人員編制實際情況為依據,按政策規定認真把好進人“編內運行”關和財政工資統發審核關。在《機構編制管理證》的基礎上試行《個人編制證》(稱為個人證),建立《個人編制證》是作為《管理證》的補充,即在核對無誤的基礎上,實行“每人一證、編制到人,實名建制,證隨人走”的辦法;對《個人編制證》實行分類管理,對占用不同編制性質的人分別予以區分,對超編或無編人員予以注明,并對《個人編制證》實行年檢年審制度。同一個事業單位在定編時應盡量避免有多種編制性質并存。要采取切實有效的監督控制手段來完善實名制管理體系,力爭“十一五”期間基本建立體系完整、程序規范、運轉高效、監控有力的編制實名制管理新模式。
(三)加強配合,健全機制。機構編制部門要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在第一時間了解有關干部調整、人員調出、人員離崗退休和其他增減人員的情況,方便及時變更登記各單位在編人員名冊。要充分體現機構編制是“龍頭”的作用,只有在機構編制部門核批的編制范圍內,組織(人事)部門才能配備人員和核定工資,財政部門才能列入政府預算并核撥經費。機構編制管理部門要全面轉變習慣于主要抓具體審批和執行的做法,克服和扭轉“弱監督、軟監督、虛監督甚至無監督”問題,加強監督職能,健全完善監督檢查程序和手段。全面實行編制實名制和“陽光編制”,定編定崗到人,將財政供養人員情況置于廣大干部職工的監督之下。如機構編制部門對不涉及國家秘密的工作原則、審批程序、機關事業單位的定編定崗定員情況等,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開;機構編制部門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等方式,廣泛征求人民群眾意見;建立健全投訴舉報制度等等,進一步落實和擴大群眾對機構編制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防止和杜絕“暗箱”操作等違法違紀行為,營造加強機構編制監督的良好氛圍。
總之,編制的實名制管理,既需要機構編制部門在實際中不斷完善,更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強化編制意識,有著領導保障,也需要在一定區域內實行聯動,有著政策的支撐。
- 上一篇: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
- 下一篇:登記工作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