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選用群眾信訪交流

時間:2022-11-26 03:34:00

導語:干部選用群眾信訪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部選用群眾信訪交流

隨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群眾參與程度日益提高,與之俱來的是各種信訪逐年增多,這有利于黨委及組織部門更加透徹地了解干部,全方位加強對干部的監督。但筆者發現有些地方沒有很好的處理群眾信訪,只要干部一有信訪就心存顧忌,在干部選拔上不重客觀,不敢放手使用,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對一些似是而非的信訪處理不夠大膽和及時,挫傷了干部工作積極性。有的信訪反映的問題證據不充分,有些似是而非,一時難以定性,有的純粹是捕風捉影,需要組織大膽拍板,及時進行處理,但在一些地方由于不敢擔擔,怕負責任,怕擔風險,在處理上不夠果斷,有的信訪問題經過組織調查處理后,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又有人反復告狀,組織上要么不得不重新進行調查,陷在反復告,反復查的循環中,要么難以很快做出結論。拖的時間一長,就會使有信訪的干部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情緒不夠振作,工作上精力不集中。

2、信訪調查處理公開度不夠,不利于向群眾釋疑和干部減“負”。目前,一般的信訪問題調查處理以后,調查人往往只向上級組織進行回復,沒有向單位的群眾和有可能涉及的范圍進行說明,信訪對象不清楚,群眾也不了解,被信訪的干部究竟有沒有問題,問題的性質如何,處理結果是怎樣的,往往造成誤解,認為沒有很好地調查處理,從而對黨組織產生不信任感,另外許多信訪問題的調查是在暗中進行的,調查結果也沒有向干部本人反饋,干部不明就里。

3、不能正確區分信訪反映與群眾公論。干部選用制度改革,加大了群眾參與的力度,象干部任用公示制、試用制等。信訪是群眾反映意見的一個有效渠道,但對部分信訪反映也要全面地看。有的人因為所處層次與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對干部在一時一事有自己的意見;有的干部也可能因為工作中堅持原則,與一部分有既得利益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的反映其實帶有一定的個人目的,如果聽風就是雨,一發現信訪反映就認為這名干部的群眾公論不行,那么看法就難免失于偏頗。有的地方就是因沒有區分好群眾意見的真與假,反映問題人數的眾與寡,從而以偏概全,形成了對干部的不全面、不準確的評價。

4、在干部使用上求全責備,不能客觀地看待干部表現。對干部個人而言,不可能十全十美,象敢于工作的干部有可能方法簡單一些,開拓精神強的干部到外面跑的時間可能多一些。有些人別有用心,抓住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夸大其辭,大告特告,在工作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組織上討論某個干部的任用時,馬上就有人告狀。俗話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如果黨組織不對干部有全面準確地了解,難免產生不良印象。有的地方在干部任用上,不能完全按《條例》辦事,有些以主要領導的意見為準,而領導者個人不可能對所有干部有全面深刻地了解,有時就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個人有人告,恐怕真有問題,等等再說?!倍刹咳斡糜钟幸欢ǖ臅r間性,這樣難免貽誤干部的使用時機。

組織上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群眾信訪,就會給干部的選拔任用和干部本身的工作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一是影響了干部的正常選拔,一部分能力強、實績突出的干部因為信訪的誤導,錯過了提拔任用的機會,嚴重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致使這些干部對組織產生了不信賴感,黨組織的形象受到損害。二是干部使用的這種導向,必然導致干部只重“民意”和關系,忽視原則和實績,熱衷于中庸之道,“多栽花,少栽刺”、“你好我好大家好”、“關系最重要,成績在其次”,遇見矛盾繞道走,在原則面前搖擺不定,不愿得罪人,也怕得罪人;只想糊攤子,守位子,怕出亂子,工作止步不前,做“太平官”,缺乏開拓進取精神;工作不踏實,不愿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不愿與別人比工作,比實績,只求“廣播里有聲、報紙上有名、電視上有影”,借此籠絡人心,求取虛假“民意”;更有甚者,熱衷于拉拉扯扯,吃吃喝喝,吹吹拍拍,走上層路線.搞庸俗關系學。三是縱容了少部分別有用心的人鉆空子、告黑狀,特別在干部提拔使用的關鍵時期以及干部公示、試用期間告狀,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干部選拔任用工作。

對群眾信訪要本著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既尊重民意,又不偏聽偏信,真正做到有問題的干部能夠得到嚴肅處理,又不因部分信訪的誤導而使干部任用錯過機遇。

一、解放思想,敢用、善用有“有信訪”的干部

信訪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意”,但并不是群眾公論的客觀反映,在對有信訪反映的干部的評價和使用上,要敢于沖破傳統觀念和“人言可畏”的束縛,拿出超常的勇氣和膽識,把那些肯干事、能干事的德才兼備的干部選上來。一是唯才是舉,唯績是用。一個干部如果只謀事、不謀人,敢于堅持原則,有缺點,只要沒有大的原則問題,就要大膽的使用,而那些只謀人、不謀事,四平八穩、八面玲瓏的干部,即使“民意”再好,什么信訪也沒有,這樣的庸才非但不能用,還要拉下“馬”。二是強化錯過干部任用時機就是工作失職的意識。干部的成長和使用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如果在干部的選用時一碰到信訪,就態度暖昧,優柔寡斷,那么就可能失去一個好干部。作為選人用人者,錯用誤用干部是失職,該用而沒能及時用也是失職。三是對有爭議的干部要正確評價。不能因一時一事有過失就全盤否定,“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要看本質,看主流,看發展。

二、信訪調查要及時,評價要客觀

一是信訪調查要講時效。凡有據可查的要及早安排,組織力量,不宜久拖不決,使事態擴大,影響干部選拔任用。二是信訪調查要講方法。在調查規模,接觸對象和采用的方式方法上盡量做到不渲染、不張揚,以免輿論嘩然,給被查干部帶來大的心理壓力。三是評價要客觀。要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弄清事情原委的基礎上,形成比較明確的結果,看究竟是“實告”還是“誣告”,是基本屬實還是基本失實,看被查對象行為產生的原因,應負的責任如何,從而給予公正合理的評價。

三、信訪調查后處理要適度,既教育干部又保護干部

經調查問題性質嚴重影響任職的應嚴肅進行組織處置,該撤的撤,該免的免,該降的降,決不姑息遷就;問題性質不影響任職,但不利于在原單位、原崗位開展工作的要及時交流,更換環境;對有問題而又不夠組織處理的要通過談心,召開生活會、誡勉等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對群眾不明真相,產生誤解的,調查后要向群眾說明,大膽保護干部;對別有用心的誣告者要給予嚴肅查處。

另外,要教育干部正確對待信訪反映,不背思想包袱,身正不怕影子斜,充分相信組織,大膽履行工作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