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促進經濟發展經驗交流

時間:2022-05-23 10:53:00

導語:農業促進經濟發展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促進經濟發展經驗交流

發展高效農業是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工業化進程的迫切需要,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縣“三農”比例高、比重大,加快高效農業發展,進一步釋放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對推進新農村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認清形勢,切實增強發展高效農業規模化的責任感1、高效農業規模化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高效農業規模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第一工程,可以在集聚農村生產要素的同時,引導城市企業、資金、人才下農村,優化城鄉生產要素配置,發展技術密集、勞動密集、效益密集的農業產業,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2、高效農業規模化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我縣農業結構調整以來相繼涌現了一批高效農業亮點,也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總的來說規模化不夠,產業化水平不高。在現有基礎上,由點到面,形成農業規模化效應,這是農業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戰略。3、高效農業規模化是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生產規模形成產業帶,加工規模構建企業群,服務規模打造產業鏈,讓農民分享每個環節的利潤,這是市場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觀規律,是釋放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的有效途徑。

二、明確目標,力求高效農業規模化取得新突破

今后一段時期,我縣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以高效農業規模化重點產業為抓手,以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為主線,以規模生產基地為載體,發揮資源與產業優勢,強化科技支撐,創新組織形式,優化投入機制,通過市場拉動、龍頭帶動、科技促動、政府推動,實現規模化建設、高效化發展、產業化經營,不斷提升高效農業發展水平。三、統籌推進,強化高效農業規模化的措施

1、加大扶持力度,落實優惠政策。在認真落實現有各項支農業政策的基礎上,把農業、水利、農業開發等項目和資金捆綁使用,重點向高效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傾斜。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專項資金用于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從今年開始每建一棟5-6分地的溫棚或大棚,政府補貼1000元。要求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開發的資金要有80%以上用于高效農業規模化。要鼓勵、引導金融和保險機構支持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加大信貸投入,擴大險種范圍和保險覆蓋面。

2、推進技術創新,提升生產水平。以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為載體,采取培訓、示范、宣傳、技術承包等方式,加快優良品種的引進、示范、推廣和使用,提高優勢農產品良種的覆蓋率和更新率,加大高效農業關鍵環節和重大技術的開發引進力度,發揮農業科技對高效農業的支撐作用。3、壯大特色優勢,放大品牌效應。20*年我縣要加快組建行業協會,整合現有優勢農產品品牌,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專業大戶實施品牌戰略,形成統一的特色品牌,加大地方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提高我縣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4、培育市場主體,發展合作組織。大力推進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加快發展農業各類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如:高效農業技術協會)等新型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引導合作組織建章立制,規范運作,增強合作組織的輻射力、帶動力。

5、強化引導扶持,培育規模大戶。政府從資金、信息、技術上對有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規模大戶予以扶持,通過大戶帶小戶的形式,實現廣大農戶聯動,促進特色規模鄉鎮、連片區域的發展,形成“一鄉一品”。6、發展現代營銷,擴張物流市場。進一步完善農貿市場配套,加快傳統批發市場的改造升級,積極發展專業市場、批發市場、田頭市場和連鎖超市等流通組織。支持龍頭企業領辦連鎖超市或經營網點,開展農產品集中配送,把農業生產者、企業和市場緊密地連接起來。四、加強領導,形成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的合力1、加強領導。縣、鄉、鎮應成立高效農業規模化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各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加強高效生產技術的宣傳、普及、推廣和指導。要實行一項高效農業工程、一名掛鉤縣領導、一個責任部門、一套工作方案、一套管理目標的“五個一”工作機制,為農業規模化實施提供組織保障。要把高效農業規模化納入各鄉鎮和部門年度考核目標,定期督查、定期通報,進行獎懲。

2、改進方法。要尊重農民意愿,引導農民自覺自愿地學習調整、有效調整,抓住市場的賣點、瞄準調整的亮點、突破調整的難點,使農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失誤,得到實惠,逐步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市有影響、規模大、經濟效益好的產業集群。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高效農業示范鄉鎮、示范村、示范戶,積極推廣新經驗和新做法,努力形成“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多村成基地”的發展格局。

3、搞好服務。各產業責任部門要切實抓好技術指導、技術培訓、技術咨詢、信息等服務工作,農技人員要到鄉村承包或領辦高效農業的技術服務,建立技術服務示范點,實行“一包五定”的技術服務方案,包生產全過程的技術指導服務,定基地、定責任、定標準、定效益、定獎懲。同時,要為農民和企業牽好線、搭好橋,大力發展訂單生產,為農民提供優質的生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