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模式的調查與思考(縣)
時間:2022-06-19 04:37:00
導語:新農村建設模式的調查與思考(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統籌全局、著眼長遠,在新世紀作出的宏偉決策,對有效地解決好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加快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⑴那么,如何選擇本地區的發展模式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陽朔基層統戰部門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配合黨委、政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走出了一條嶄新的、具有特色模式的路子。
一、陽朔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
1、種植產業型新農村建設模式
所謂種植產業型新農村建設模式,是指農民立足于種植生產,依賴所在區域獨特的資源或產業優勢,圍繞特色種植產業,實行專門化經營管理,通過一村一模式的發展壯大來帶動全縣鄉村綜合發展的一種新農村建設模式。
陽朔縣葡萄鎮福旺村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走的這條道路。該村地處縣城西北,距縣城20余公里,距葡萄市場近。交通、水利設施方便,主要農作物種植為水稻、花生、玉米、蘿卜等。自20*年以來,統戰部門和政府通過調研,提出了新的發展思路。大力推廣特色種植產業——蘿卜、早玉米,發展迅速,帶動強勁。該村的訂單種植產業采取“老板+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福旺村委種植蘿卜500余畝,總產量達1700多噸,遠銷區內外。
葡萄鎮下巖村地處桂陽公里沿線“綠色生態旅游通道”示范帶,以綠化、果化為重點,利用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建起了一個個科技含量很高的水果科技示范基地。村民生活富裕,家家住上新樓房,多數有彩電、冰箱,電話入戶率80﹪。村容面貌新,示范明顯。政府和統戰部門建議該村規劃為綠化苗種植區,水果種植區,水稻種植區。全村鋪就水泥路,大路兩旁綠樹成蔭。葡萄鎮這樣的村有福旺、馬嵐、仁和、葡萄、楊梅嶺等村委。
葡萄鎮多數村鄉風文明,鄰里關系和諧。
2、工業企業型新農村建設模式
工業企業產業型新農村建設模式,是指以發展鄉鎮工業企業為導向,推進農村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企業主導型轉變,增強工業企業對農業的拉力,以工業企業經濟實力為基礎,整合農村的土地資源,剩余勞動力等資源,實現工業、企業、農業共同發展的一種新農村建設模式。
同志指出:“發展鄉鎮企業,對農村的建設是一項帶有革命性的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只有把鄉鎮企業搞起來,才能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解決農民富裕的問題;才能以工補農,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促進農業的現代化;也才能更好地壯大集體經濟實力,鞏固農村基層的黨政組織,拓寬農村共同致富的道路。”
陽朔縣葡萄鎮自2002年以來,確立了以工業強鎮為工作目標,建成了交通、水電、通信、綠化完善的葡萄工業集中區。園區內建有標準化廠房10000多平方米,擁有竹木和大理石加工、陶瓷制作、茶酒類生產、礦業生產、旅游品銷售等企業40多家。葡萄鎮走的是一條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鎮化發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的鄉村發展之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工業的發展思路將改變以往的守候、等待企業上門投資的方式,采用以商招商,外出招商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黨委、政府和統戰等部門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到外地考察和宣傳,讓外面的企業了解葡萄鎮發展工業的軟、硬投資環境,多引進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和項目,抓好項目建設,盡快投產、產生效益。加大對本鎮農民和返鄉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為工業、企業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資源,增加了本鎮農民的非農項目收入。葡萄鎮的做法,把一個工業園區的發展帶動了十一個村委的新農村建設,實現了共同發展。這樣的新農村建設發展模式是值得推廣的。
3、商貿產業型新農村建設模式
商貿產業型新農村建設模式,是指通過發展農村商貿服務產業和市場流通,進而形成規模化的農產品銷售和批發農產品市場,以市場促服務產業,以服務產業帶動農村。最終形成商貿發達,村鎮市場繁榮的一種新農村建設模式。
近年來,陽朔縣委、政府堅持以“商貿領先,拉動農工”的戰略決策,先后改建、擴建了白沙市場、葡萄市場、高田市場,發揮了鄉鎮商貿市場強大的引擎作用,走出了一條工業、農業、商貿產業結合的新農村建設路子。特別是季節性農產品市場異常繁榮,涵蓋了全縣6鎮3鄉的每一個市場,農產品交易額逐年上升。僅白沙水果市場金橘產銷量每年都以26﹪的幅度增長。還有葡萄市場的花生、西紅柿、生姜、辣椒等都形成了市場規模。目前,全縣水果種植面積達22萬多畝,在商貿產業的拉動下,產銷兩旺。陽朔還實施“城市反哺農村”和“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戰略。例如建立數字電視站,擴建農貿市場,加大力度新建、改建農村公路,實施通村委水泥路面硬化項目。還計劃投資7000多萬元擴建縣道葡(萄)至高(田)三級公路45公里。這些項目相繼開工,融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中。
4、生態旅游型新農村建設模式
生態旅游型新農村建設模式,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和旅游支柱產業應用于農業、農民、農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既考慮節約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又要考慮具有農產品的明顯特色。實現農業經濟增長增收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的一種新農村建設模式。
陽朔縣建設百里新村示范帶就是典型的生態旅游型新農村建設模式。為了統籌城鄉發展,壯大農村經濟,打造世界級旅游勝地,縣委、政府籌建百里新農村文明發展的示范帶,全面實施由葡萄鎮烏龍村途徑興坪鎮大坪村、白沙鎮古板村到陽朔鎮北門厄社區共四個鄉鎮七十三個自然村的“百里新農村示范帶”建設。統戰部門配合政府引導沿線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金橘為主的優勢水果產業,形成規模最大的萬畝生態金橘示范園。沿線農民人均純收入將超過萬元,80﹪以上的村民將建鄉間別墅。示范帶建成后,陽朔生態旅游產業將成為世界級特色明顯的農業產業。這是全國典型的獨有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是實現共同發展的文明、和諧、富裕的創新,必將成為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典范。
二、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發展不平衡
通過調查顯示,各鄉鎮的部分村民思想觀念落后,安守現狀,不思進取,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
2、在鄉鎮規劃建設過程中,缺乏統一的部署。例如,水果市場過于集中在某一個鄉鎮市場,造成水果旺季,果農賣果難。是否考慮開設北遍---葡萄水果市場,中遍----白沙水果市場,南遍---福利水果市場。還有亂占用耕地建房,不考慮生態資源、環境保護問題等。
3、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少部分干部素質低,沒有根據農村的自然人文環境,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來發展旅游、商貿、娛樂等產業。全縣鄉鎮在小鄉鎮建設過程中沒有考慮休閑、娛樂場所的設點。如鄉鎮休閑公園建設,體育場館設點等。
三、建設模式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議
1、因地制宜,科學發展
陽朔縣各鄉鎮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鄉鎮的生產、生活和生態條件不盡一致,地理環境、經濟基礎不一樣,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也應當有所不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宜強調同一個建設模式,同一個標準,應當從各村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科學發展,注重實效,避免搞形象工程,避免新農村建設走過場,避免搞超前過度建設、增加農民負擔。例如經濟較好的一些鄉鎮新農村建設主要向城鎮看齊,建設過程中,盡可能地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經濟條件差的貧困村,則要考慮大力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農民收入,注重農村生態條件的保護。還要投資興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立貧困戶扶助機制等。
2、要量力而行,實事求是
新農村建設要保證在建設過程中,保持陽朔自然風光,山清水秀和淳樸的壯鄉風情的基礎上,充分挖掘人文旅游資源優勢,啟動百里新農村畫廊景區的管理,實現農民富裕、農村優美、農業發達。但鄉鎮與鄉鎮之間不同,要量力而行,實事求是。不要相互模仿,不能相互攀比。各村鎮經濟發展水平,投入建設實力是不平衡的,新農村建設發展速度也是不一致的。各村各戶的優勢不同,特色各異,新農村建設模式應當豐富多彩。比如新建房屋中的農村新居,作為建設的一部分,并非家家戶戶都要統一模式,坡屋面、小青瓦、花格窗。建設應當量力而行,只要能夠充分體現出對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對農村、農民生活方式的尊重就可行了。在選擇模式方面,也不要要求大家都一個標準,一個模式,而應當結合各村各戶的經濟水平和老百姓的經濟承受能力。陽朔民居的形成有著悠久的自然、歷史的淵源,蘊含著傳統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新農村建設中應當保留這種風格,既要凸現旅游名縣特色,又要建成彰顯傳統文化的新民居。
3、尊重百姓,和諧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老百姓既是建設者,又是受益者。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我們要緊緊依靠和激發農民的內在發展動力,始終發揮老百姓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如何發揮老百姓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那末,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關鍵是尊重百姓的意愿,正確處理好百姓參與和百姓受益的關系。在推動特色模
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我們的干部要改變過去那種官僚主義作風,堅持“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⑷必須從農民的需要出發,尊重百姓的意愿,充分發揮他們的主人公意識和責任感,鼓勵和引導百姓參與建設。只有這樣,我們的百里新村,才能建成文明、和諧、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