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問責制經驗交流
時間:2022-08-13 11:44:47
導語:審計問責制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政府審計問責的概念
“問責”一詞在西方詞典中的定義是“當一個人處于某一種特定職位時,公眾有權力對其批評,而本人也有責任對與其職位有關的所發生的事情向公眾進行解釋”。在責任政府框架下,政府負有履行和解釋受托責任的義務,而問責則承擔責任監督、責任評價和責任追究的職責。作為政府問責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審計主要是通過審計的手段來達到問責的目的,是現代政治中政府責任監督的一種制度安排。具體地說,就是對于政府審計結果中涉及的個人或組織使用資產的流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一種社會交待和責任追究體系。政府審計問責制有利于增強官員的責任意識、改革人事考核和人事任命制度、強化政府受托責任的執行效果等,在國家制度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我國的政府審計問責制度還存在諸多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
二、政府審計問責的缺陷
當前經濟責任審計在政府問責制建設中發揮作用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政體制的權責不清主要表現是職位分類不完善、不科學,行政官員的權力和責任不對等,尤其是責任主體不明確,責任歸屬不清晰。行政官員具體承擔什么責任,是領導責任、直接責任、間接責任、還是其他責任,到現在也還是粗線條的。這給問責制的責任界定帶來極大的“模糊性”,也成為相關責任人開脫罪責的借口。
(二)審計問責的公開、透明不足在制度層面上,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的建立和執行達不到要求。在實施層面上,目前的審計問責制其實仍然是政府內部的自我監督,問責信息的公開沒有予以明確,對什么人問責,對什么問題問責,問責的結果怎樣,大都沒有公開,公眾沒有充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還不能形成互動的動態問責,審計問責難以落實。
(三)審計問責的內容延伸不到位、深度不夠經濟責任審計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財政財務收支審計,開始注重績效審計。但是由于審計手段的單一、審計人員自身素質等原因,導致經濟責任審計內容的延伸不到位,審計的深度還不夠。目前問責范圍還僅僅局限在“貪污、行賄受賄和違規資金運用”層面,不曾涉及“讀職、重大決策失誤、監督不力”等領域。就是說,問責面還非常窄,甚至于部分地力一行政權力實際上處于無風險運行狀態。這就助長了行政官員“無過便是功”的心態,嚴重影響了受托責任的執行效率。
(四)懲罰力度不夠我國現行的行政權力運行中,存在情感化和非程序化的責任追究和處罰方式。其結果導致一些行政領導者即使發生重大失職行為,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問責涉及到行政、政治和法律等多個層面,要落實問責制度,不但要落實行政責任,而且要落實政治責任和法律責任。
三、健全我國國家審計的問責制度
在問責政府時,審計面臨難以解決的矛盾,即在財政“同級審”條件下,審計向同級政府問責,缺乏必要的獨立性,使問責流于形式。由于我國的民主化基礎比較薄弱,人大制度尚不完善,社會轉型時期的不確定因素較多、修改現行《憲法》存在程序上、時間上的障礙等原因,至少在近期內還無法對審計體制做出重大的調整?,F在對審計問責的改革,更多是在現有制度基礎上的制度創新和完善。
(一)“垂直領導”解決“同級審”獨立性不足的問題。體制的調整。我國尚處在體制轉軌時期,“同級審”是舊體制留下的困難之一。現有的政策建議中,“垂直領導”是比較可行的方案,“垂直領導”可以較好地解決“同級審”獨立性不足的問題,同時在較大程度上能夠節約制度改革的成本。在實行垂直領導體制的條件下,計經費全部由中央預算解決,切斷地方審計機關與地方政府的經濟聯系,保證以充分的資源支持獨立的監督。
(二)通過落實責權利、公開審計結果完善審計細則。任何單位、部門和企業的責任,本質上是人的責任。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就是對人(尤其是領導干部)應負的責任進行審計。對那些不負責任的瀆職行為,給國家和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浪費的行為,應從以前的界定責任推進到落實責任和依法追究其責任。審計機關把檢查監督的結果以《審計結果公告》向全社會公開,既是審計機關履行職責的需要,以此減少公眾與政府之間在責任問題上的信息不對稱,也是其接受社會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的需要。在審計結果公告的內容上,除了對存在問題進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外,還應適當提出審計建議,提供適應不同需要的各類型審計信息,推廣好的做法和經驗,更好地促進政府管理,完善政府責任的履行。
(三)規范問責程序。在問責實施的程序上,應首先明確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責任,其次,將政府責任法制化,再次,通過法律授權,合理界定國家審計的范圍,最后,由審計機關依法開展問責。在審計資源的安排上,以政府責任風險為基礎實現優化配置。現階段,應立足我國國情,合理確定審計目標與審計類型,建立健全的基礎配套工程:對已有審計類型的相關法律法規應盡快細化和完善;盡快制定不同部門不同崗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程序和評價標準,并合理界定任期內直接責任和主管責任;完善預算執行審計,將預算執行審計與問責相結合,并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預算編制審計;分類制定績效評價體系,加快績效審計的程序、方法和規范性報告模式的研究。
- 上一篇:探索德育管理路徑的必要性
- 下一篇:完善職中德育管理體系的舉措
精品范文
4審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