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關效能責任追究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10-19 05:15:00
導語:對關效能責任追究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機關效能責任追究到目前為止,從上到下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它不等同于紀檢監察,但又與紀檢監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屬于紀檢監察和行政管理的延伸和邊沿學科。本文緊貼新干縣兩年多的效能建設實踐,針對機關效能責任追究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從領導支持、制度建設、工作方向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對查實的影響機關效能的問題進行責任追究。
關鍵詞:責任追究領導支持制度建設工作方向
2004年,新干縣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不斷向縱深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好評,呈現了以下四個特點:一是領導信任。因效能辦在工作中實行“全方位受理、高效率運作、高質量回復、高權威監督”,在縣委、縣政府的很多工作甚至是中心工作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深得領導的信任,很多綜合性強、牽涉面廣、工作難度大的事情,縣領導都批轉給效能辦,充分體現了“有為才有位”的特點。二是權威性高。效能辦在體制上既掛靠紀檢監察機關,履行著機關效能督查的職能,同時又接受縣機關效能領導小組的領導,更貼近縣委、縣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縣紀委主要領導的關心支持下開展工作,有些工作是主要領導直接交辦,交結后直接向主要領導匯報。三是協調力度較大。效能辦直接受縣機關效能領導小組領導,直接對機關效能領導小組負責,因此,各部門領導能夠高看一眼,效能建設的主體意識也比較強,普遍都比較支持效能辦工作。四是處理力度大。對問題嚴重的,可移送紀檢監察部門追究紀律責任,對夠不上紀律處分的,可對責任人進行書面檢查、通報批評、書面效能告誡、調整工作崗位、待崗等處理,填補了以前紀律處分夠不上、自身機關管不了的空白。但是,這些成績的取得,首先應得益于效能辦具有強有力的機關效能責任追究辦法,否則,就不會有高于一般部門的權威,就不會有解決各種錯綜復雜問題的能力,也就不能令縣領導高看一眼、厚愛一分,效能辦的工作優勢也必將逐步喪失。通過兩年多的運轉,我縣效能責任追究辦法不斷得到完善,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促進政府部門轉變工作職能、改進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隨著工作環境、工作性質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工作范圍不斷擴大之后,如何進一步推進和完善機關效能責任追究辦法成為當前效能建設的一個新課題,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此,結合近兩年多新干縣開展效能建設的工作實踐,做以下幾點淺析:
一、爭取領導支持,是效能責任追究的有力保障。
效能辦屬正科級機構,在行政級別上與大多數工作對象屬于同等地位,對工作對象不具有領導職能和管理職能,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爭取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的支持在開展機關效能責任追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若得不到領導的支持,即使效能辦查實了違反機關效能建設的行為,并嚴格對照機關效能責任追究辦法做出了處理決定,但單位和部門消極執行或者變相執行甚至不執行,效能辦對其也沒有更好的制約辦法。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只有爭取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的支持,效能責任追究才能很好執行,處理效果才會更加顯著,從而達到服務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的目的,對中心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后,領導就會更加支持效能辦的工作,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造就一個高效的工作模式。
二、加強制度建設,是效能責任追究的堅定基礎。
機關效能責任追究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強的工作,必須依法積極穩妥地開展,從大的方面講,效能責任追究不僅要有政策法規依據,而且要有憲法、法律依據,這是我們開展行政效能責任追究的前提和基礎,但具體到現有機關效能責任追究工作來看,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規定相對比較缺乏:一是規范效能建設機關自身行政行為的規定不完善,工作起來難以做到事事都有章可循,還處在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制約了機關效能建設的深入開展。二是規范機關效能監察對象的規定不完善,對機關效能監察對象行政效能的評價標準和懲戒性規定缺乏,影響了機關效能監察作用的發揮。為使行政效能責任追究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我們可以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規范制度,就責任追究的工作原則、程序、活動方式、有關問題的認定與處理作出既合法又合理的更加完善的規定。
(一)完善責任劃分規定。在我縣《新干縣影響優化發展環境行為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干辦字[2005]116號)、《中共新干縣委、新干縣人民政府關于新干縣機關效能建設“四條禁令”的通知》(干字[2005]12號)、《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關于認真貫徹實施機關效能建設“四條禁令”的通知》(干辦字[2005]31號)等文件中,制定了比較詳細的責任追究辦法,其中也詳細闡述了單位領導連帶責任追究辦法,但在實踐中證明,尚有部分尚需完善的地方。如在今年處理潭丘鄉馬田水庫防汛責任問題時,對該水庫行政責任人、水庫管理人員、技術責任人按照責任追究辦法進行了處理,但分管防汛工作的領導則沒有得到處理,這與我們責任追究辦法的不夠完善是密切相關的。事實證明,任何責任事故發生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上講,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經濟發展迅猛,在產生巨大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合理地確定工作中的責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首先要科學地確定,依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政府官員應該對過失承擔多少責任,是一個重要的制度選擇。在管制操作層面上,如果不讓政府官員對過失承擔責任,政府官員就不會有積極性去努力避免過失的發生;從社會群體層面上,一般群體與政府官員群體的不對稱性就會日益強化,政府官員群體的優勢就會越來越明顯,一般群體的利益就會越來越失去保護,越容易犧牲一般群體利益來謀取自身利益。一般來說,政府官員都有規避風險的偏好,政策官員的風險壓力會明顯的影響政府官員的行政行為,因此,政府官員應當對過失承擔責任,不過,問題的關鍵是,政府官員應該對過失承擔多大的責任最合適?考慮到使政府官員承擔責任的目的是有利于管制問題的解決、利于避免工作失誤的發生、利于服務質量的提高,因此要對不同的責任進行認真的研究,充分考慮其中的復雜性(行政成本約束,不同責任主體的法律要求等),分清不同責任的差異,只有這樣,政府官員才能真正的承擔責任。由此可見只有在責任追究規定中,對各種責任進行細分,才能更好地明確各責任主體應該承擔的責任。
(二)制定罰金追繳制度。在現有責任追究中,有比較明確的處理細則,并有比較詳細的罰金規定,然而,縣效能辦卻只能是按照責任追究規定下發處理決定,但收繳罰金的主體卻是被處理人本單位,效能辦處理后只能收到一紙所在單位的問題處理反饋情況匯報。一旦單位出現明通報假處理現象,效能辦也難以發現。為使處理真正落到實處,在責任追究規定中必須制定罰金追繳制度,可在財政設立效能罰金專戶帳號,一旦處理通報下發后,限被處理人在規定時間內將罰金繳效能罰金專戶,這樣不但能有效地避免處理假執行的問題,而且能夠部分緩解效能辦案工作經費不足的壓力。
(三)制定責任追究監督制度。一是要嚴格的督促檢查。對查實了違反機關效能建設的問題,特別是作出處理決定的,對處理規定落實情況必須全程跟蹤督促,以避免處理決定落空現象,影響效能處理的權威。二是要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對一些不牽涉到單位內部機密的處理決定,要盡可能地讓社會各界特別是新聞媒體知曉,一方面,將被處理人置于社會監督之下,可以增加被處理者的自身壓力,促其堅決改正錯誤;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各界的宣傳,對其它單位和人員也能起到警示作用,可有效避免同一問題在不同單位、不同時間再次發生。
三、選準切入點,是效能責任追究的總抓手。
機關效能監察工作是一項綜合性、長期性的工作,領域十分廣闊,內容十分豐富,特別是隨著機關效能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化,需要我們開展的工作項目越來越多,效能辦工作力量和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而責任追究又是機關效能工作的敏感點,因而任務更加繁重,在機關效能建設剛剛起步、違反效能建設規定的現象比較普遍的今天,若動輒進行效能責任追究,就會出現牽涉面太廣、處理人員太多的現象,最終形成一種“法”不責眾的心理,影響效能責任追究懲戒作用的發揮,也會將效能辦自身置于被動的地位,因此,在當前進行效能責任追究時,必須找準工作切入點,把握效能責任追究的總抓手,針對性當前工作中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堅決作出處理,并且一旦做出處理就要緊追不放,樹立起機關效能責任追究在全縣各界的權威。
(一)要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責任追究,保證中心工作落到實處。效能責任追究要把促進全縣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三年再造一個新新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自覺地貼近經濟建設,為全縣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想縣委政府之所想,急縣委政府之所急,緊貼縣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選題立項,尤其是要抓住影響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開展責任追究,為本縣的改革和發展保駕護航。
(二)要加強對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不貫徹執行問題的責任追究。對那些在執行中態度不堅決、行動不迅速,為了地方和部門利益不惜損害全局利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陽奉陰違,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行為,要堅決進行責任追究,對性質嚴重、情節惡劣的,要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從嚴處理,決不姑息。
(三)要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開展責任追究。要深入實際體察群眾情緒,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實實在在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將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作為機關效能責任追究的指揮棒。因此,機關效能責任追究,要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對那些群眾意見大、社會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尤其是對那些影響黨和政府聲譽,侵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問題,要堅決從快、從嚴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