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調鄉部分群眾進京上訪的思考

時間:2022-01-04 05:47:00

導語:對調鄉部分群眾進京上訪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調鄉部分群眾進京上訪的思考

今年8月7日,嘉陵區土門鄉7、8、9村56名群眾以東西關電站淹沒補償問題為由進京集體上訪。上訪發生后,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經過市、區兩級深入細致地工作,事態得到了及時有效化解,主要挑頭人物楊發萬已保證不再上訪;廣大上訪群眾普遍情緒穩定,生活安定,正一門心思抓發展;庫區呈現出和諧穩定、欣欣向榮的良好發展態勢。近期,筆者就此事展開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

一、土門鄉部分群眾進京上訪的經過及原由

嘉陵區土門鄉與武勝、岳池、高坪三地交界,1995年東西關電站關閘蓄水后(該鄉共有1561.5畝土地被淹沒,其中7、8、9村有1398.6畝,為重淹區),嘉陵區嚴格按照相關政策要求及時進行了補償(并在某些方面給予了超標準補償),但7、8、9村部分群眾始終認為補償標準偏低、補償面積不夠。

1995年3月18日,土門鄉8村代課教師楊發萬帶領部分群眾集訪東西關電站并發生騷亂,進而演變成后來的暴力抗法、襲警、搶奪槍支的“4.29”惡性事件,楊發萬因此被判處兩年有期徒刑,并被取消了民辦教師及可能轉為公辦教師的資格。此后十多年來,楊發萬等人就以此為由不斷挑唆煽動并帶領部分群眾以上訴和其他方式到區、市、省上訪。

今年5月15日,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楊發萬等人起訴嘉陵區人民政府的上訴要求作出了不予受理的終審裁定,楊發萬等人感到通過法律起訴無望,就企圖通過帶領群眾集體進京上訪來達到為個人翻案和獲得經濟賠償的目的。今年8月部分上訪人員躲過穩控視線上訪到北京,市委對此高度重視,王寧書記親自主持召開緊急會議,研究部署有關化解調處工作,將上訪的52名群眾接回。

此次土門鄉部分群眾集體進京上訪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一方面土門鄉7、8、9村群眾對政府積怨較深,加之楊發萬等個別挑頭人蠱惑、煽動,部分群眾就跟風攆盤;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脫離群眾,信息掌控不靈、調處化解不夠及時等問題,致使延誤了最佳勸返時機。

二、土門鄉部分群眾進京上訪后的調處及成效

上訪發生后,南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嘉陵區委迅速行動,當天下午,區委書記何智彬就迅速帶領20名干部組成三個駐村工作組進駐土門鄉7、8、9村,開展了深入細致的化解幫扶工作。

1、以穩控和教育轉化上訪群眾為重點,迅速平息上訪事態。我區堅持穩控和教育轉化相結合,成立以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調處工作領導小組,同時組建政策清理、情況收集、駐村幫扶和綜合協調四個工作組,要求涉及淹沒補償的8個鄉鎮務必全面摸排群眾思想動態,及時落實穩控措施,防止新的非正常上訪發生。市長高先海深入土門鄉7村9社與群眾座談,耐心做群眾思想疏導化解工作。區委書記何智彬連續三天蹲點土門,深入群眾了解情況。區上組織召開了進京上訪群眾學習《信訪條例》、《社會治安處罰條例》及《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淹沒區安置補償政策、政府后期幫扶措施等,上訪群眾普遍認識到我區執行的淹沒補償政策是正確的,標準不可能更改;集體進京上訪是錯誤的,也是不劃算的,并承諾今后不再越級上訪和集體上訪,表示安心在家發展生產。

2、以幫扶解困和加快產業發展為關鍵,不斷解決百姓疾苦。針對土門鄉8村5社、12社和9村1社、2社殘疾人、五保戶、特困家庭及失學青年較多的現狀,先后為生病和家庭貧困的群眾捐款3200多元,幫助30多名失學青年重返校園,使20多個大病家庭獲得醫療救助,200多名特困人員享受農村低保。根據庫區實際情況,引導和幫助群眾重點發展糧油產業,加大開發兩季田,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著力解決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同時,因地制宜地加大水果業、蠶桑業和稻田養魚、網箱養魚等養殖業技術培訓,籌資為8村5社新建2口屯水田;為9村維修1處提灌站并啟動村道公路和紅層找水工程建設;為9村整治3處碼頭;同時,啟動了搭建便民橋、修建排洪渠、設置醫療站、建設沼氣池等惠及整個庫區群眾的數十項工程。

3、以鄉、村兩級干部隊伍建設為保障,筑牢基層戰斗堡壘。此次上訪事件發生后,區委常委會迅速研究決定,對原土門鄉領導班子集體免職,選派熟悉土門情況、群眾工作經驗豐富且責任心強的干部到該鄉工作。調整充實了聯系土門鄉的縣級領導和區級幫扶部門。責成土門鄉新一屆黨委及時對7、8、9村兩委班子進行整頓調整,加強黨員干部培訓教育,大力培養黨員后備干部,不斷增強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使其成為促發展、保穩定的堅實堡壘。建立健全村規民約,不斷加強村民法制教育,切實推行村務公開。

三、由“亂”到“治”構建和諧社會的幾點啟示

三個多月來對上訪群眾的調處化解,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和感悟。

1、由“亂”到“治”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培育產業,不斷增強地方經濟實力。東西關電站淹沒后十余年來,土門鄉7、8、9村由于人多地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個別群眾甚至不升反降,而庫區外這十多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不論是縱比還是橫比,群眾感到反差強烈,怨氣很大。為此,我區將庫區產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圍繞種養習慣抓“水上漁業、地上果業、庭院蠶業”培育,并主動送去“三秋”種子、肥料,僅兩個多月時間,“三秋”生產及漁業、蠶業發展已初見成效;政府務實的舉措和規劃增添了百姓發展信心,其心思也由謀劃上訪轉向發展生產。這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加快產業培育,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才能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

2、由“亂”到“治”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百姓疾苦,努力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在深入一線幫扶時,駐村工作組同志看到肖昌照一家仍住在四壁透風的破茅草棚里,主動捐助部分建房款;了解到葉超華夫婦因病致殘,子女無錢讀書,干部自愿與其結為長期幫扶對子;得知一“啞巴”長期病臥在床,又送去現金與藥物……群眾利益無小事,正是解決關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拉近了干群之間的心理距離。這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才能收獲民心、化解民怨。

3、由“亂”到“治”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創新維穩機制,實現“保穩定”向“創穩定”轉變。縱觀土門鄉庫區群眾多次上訪,此前歷次調處重在說服教育、監督穩控、依法處置,干部一門心思“保穩定”,群眾被動參與維護穩定,兩者站在對立面各打各的“小算盤”;此次土門鄉部分群眾進京上訪后,我區變“堵”為“疏”,對上訪群眾既說服教育、監督穩控,又問計與民、傾聽民聲,共謀發展穩定大計,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創穩定”,開創了維穩工作新局面。這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維穩工作只有變“治”為“防”,才能吸引更廣泛的群眾自覺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將各種矛盾和隱患控制在基層、化解在當地、消除在萌芽狀態。

4、由“亂”到“治”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不斷夯實組織保障。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土門鄉7、8、9村部分群眾十余年來持續集體上訪,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最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鄉村兩級班子軟弱渙散,基層干部隊伍缺乏戰斗力。個別村兩委干部缺乏堅定的政治立場,每次集體上訪都有黨員參加;村支部會議一年難得開一次,上訪會卻頻頻召開。群眾進京上訪發生后,我區迅速選配了新一屆鄉村黨政班子,過硬的干部隊伍為調處及后期幫扶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這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按照省委“舉旗幟、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的要求,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進一步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才能推動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