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征農業稅后農民群眾的思想變化及對策
時間:2022-04-22 05:11:00
導語:免征農業稅后農民群眾的思想變化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摸清農民群眾稅改后思想變化,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梓潼縣委宣傳部歷時兩個月時間,對大興鄉、許州鎮等7個鄉鎮采用座談、走訪、問卷的形式,進行了稅改后農民群眾思想變化專題調研。他們深入村社農戶調研30余天,收回鄉鎮調研報告12份,問卷調查9860戶,走訪人員24780人。現將調查中所反映出的一些情況及對策以《宣傳工作》印發給大家,供參考。當前,各地正在學習貫徹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因此對報告所反映的問題應引起重視。
按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將采取分步分地區的辦法,在五年內逐步免征農業稅。今年,四川省已經全部免征農業稅,這標志著我省農民在土地上的經濟負擔基本消除。免征農業稅后,農村出現了喜人的變化:
——廣大農民群眾認為現在種田收入比打工強。據調查,問卷中對于“是否愿意種土地”的問題,100%都予以了肯定的回答。農民種土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曾一度令基層干部頭痛的土地荒蕪現象現已蕩然無存。以前把土地轉包給別人的農戶甚至悔約強行收回土地。一些外出務工人員說:雖然在外務工掙錢多,但是除去車費、飲食、住宿等開支,所剩無幾。現在稅費免了,只要好好經營土地,一年獲得的收入比打工強多了。
——廣大農民群眾對科學種田的認識更加明確。為了在土地上獲取更大收益,農民們變得愛與周圍進行對比了。他們主動比哪家收成好,比哪家收入更多。通過對比,他們發現,農作物科技含量高,收成明顯好些。農民依靠科技種田的自覺性增強。過去使用地膜怕麻煩,要鄉村干部動員,甚至給發補助都不愿意;使用農藥不看說明;有宣講科學技術種田的,也要記義務工才來聽。而現在,都是主動打聽學習科技知識。一有技術員到村社,農民們都放下手中的活跑去學、聽。調查中,有80%的群眾表示愿意學習科學技術。同時,種植作物也呈多樣性,哪樣經濟效益好就種植哪樣。
——廣大農民群眾互幫互助鄰里和睦。在調查中發現,土地雖然承包到戶,但在種收過程中,幾家農戶常常自發組成互助組,集中人財物力和時間,逐戶進行播種和收獲。一些地方的農戶在干部的倡導下,主動為勞弱戶進行搶種搶收。這種互幫互助形式有效地促進了農民群眾和睦共處。同時,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地在土地上耕作,企望獲得良好的收成,東游西蕩、不務正業的人明顯減少。某村前些年民事糾紛不斷,上訪現象時有發生,而現在兩樣幾乎都沒有了。
——廣大農民群眾主動關心黨的方針政策。過去鄉村社開會,其主要議題一般是先講黨的方針政策,或學文件、法律,然后就不厭其煩地講稅費收繳、財貿入庫工作,并大講農民的義務,使農民群眾覺得開會學政策就為了兩個字:要錢。因此,逐漸產生抵觸情緒。而稅改過程中,許多農民群眾都主動關心黨在農村的政策,如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貼、計生養老、農業項目、基本建設等政策,特別是各項稅費政策。他們將自己在電視報紙上聽到看到的信息與當地干部傳達的政策進行比較,如果有不同的地方就要問個明白,達到維護自己利益的目的。一些種養大戶還積極關心國家的扶持政策,主動爭取項目。
免征農業稅后出現的新問題
——部分地方亂收費、亂漲價使農民對黨的惠農政策產生懷疑。雖然已取消雙提五統及農業稅,但一些地方仍然有亂收費現象。一是個別地方以收歷欠陳帳為名,按田地畝數或人口收錢。二是部分地方亂集資。據調查,個別鄉鎮找村干部勾兌,以維修廣播線路、安裝有錢電視、收取教育費等為名,搞一事一議,向群眾搞攤派,而所收的錢都拿到鄉上作其它開支。三是農資價格上漲,比如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產品都呈上漲趨勢。問卷中對“農資漲價態度”一問,65%填寫“抱怨”,20%填寫無可奈何,15%填其它。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使農民群眾對黨的惠農政策產生懷疑,認為這面取消稅費,那面農資漲價,自己還是“白木钅贊把”一場空。
——個體勞動進一步誘生小農意識稅改后,在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小農意識又有了新的變化。一是“不貧即安”,42%農民認為,自己種好自己的兩畝地,有吃有穿不受饑寒就可以了。特別是經歷過20世紀60年代生活的的農民群眾,把現在吃大米白面的日子與開食堂鬧饑荒的歲月相比較,覺得已經很幸福了。于是他們吃著粗茶淡飯,住著簡陋的房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生活質量的進一步再改善,根本不去考慮。二是“小富即滿”。調查對象中,富裕戶的比例在10—30%之間。一些人對小康的概念不清,認為有磚房、有摩托、有肉吃就是小康,也很滿足了。他們成天打麻將喝酒,“安逸”地消磨著時光。三是國家集體觀念淡漠。很多農民群眾認為,我種土地就是我的,只要不犯法,誰也管不著,對集體公益事業漠不關心。比如,一些地方路爛了無人修,水渠垮了無人理。少數年輕農民說:“現在開會,除了分錢分東西我去,其余事別找我”。由此可見新時期小農意識的發展。
——農業基礎設施落后,使農民群眾對發展生產產生畏難心理。稅改后,雖然在主觀上促進了農民群眾耕作的積極性,但客觀上,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維修滯后,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再發展。在參與調查的區域,75%的塘堰灌渠處于潰爛的邊緣,67%的通社道路是“下雨一灘泥,天晴一身灰”,更不用說田間的機耕道了。落后的基礎設施嚴重制約了農業機具的使用。“你最企盼的問題”問卷中,希望“興修水利和交通”的占到79%。現在,農村雖然都實施了義務教育,但每個家庭的大部分支出還是孩子上學的費用。一些群眾反映:子女上中學大學,一般農戶都只有靠借債貸款,因而就是想搞公益事業也很難籌得起款項。
——農村文化生活貧乏,使迷信、賭博之風有所抬頭。當前,農村文娛活動較普遍的就是看電視,而電視節目的荒誕嬉戲及個別臺的前衛乃至強勁的廣告,都不對農民的口味,因而難以接受。加之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農民群眾除了忙于農事的幾個月時間外,其余農閑時節就沒事可做。因此,70%的農村出現了男女老少齊修廟的現象。廟修起之后,就掛一個老年活動中心的牌子,然后就是老年人念佛誦經,年輕人聚集賭博。老年人誦經對孫輩造成極大影響,而年輕人賭博致使一些人難以自拔。在調查中發現,個別年輕人早上花一元錢坐摩的到鄰近茶館(幾乎每個村都有茶館)開始打麻將,到了中午,如果贏了,就吃一元錢的東西,不贏就餓肚子,到天黑又花一元錢坐摩的回去。一些茶館老板說:農閑時生意幾乎天天暴滿,有些人蹲在墻角邊也要“斗地主”。
基本對策
——扶貧攻堅。稅改政策雖然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致富的問題。在調查中,農民群眾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是:農民生不起病。小病過忍,大病因住不起院,只有等死。這往往成為諸多社會矛盾的根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把解決農村弱勢群體的工作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在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等方面加大投入,予以扶持。在具體操作中,繼續以鄉(鎮)為實施扶貧工作的主體,同時縣上涉農機關應深入到鄉(鎮)、村、社、農戶,采用助鄉包村幫社駐農戶的辦法,在致富觀念、耕種技術、種植項目上下功夫,爭取三年時間內,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村貧困戶的問題。
——重在建設。不可否認,稅改后農村總體發展是良好而積極的,但也暴露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函等加強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遵從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方針。這種建設應涵蓋三個方面:一是要大力加強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水利、交通設施建設;同時完善相應的社會事業發展機制,包括教育、衛生及科技推廣,從而為農民群眾發展農業創造必要的物資條件和智力保障。二是要發展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加強體育設施建設,逐漸建立發展民間文化體育事業的體系,使農民群眾農閑生活健康向上。三是要構建、完善新時期農村思想道德體系,逐步消除農耕文化和小農意識。這是在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也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作。應把愛國、愛家鄉、愛集體、團結友善、共同致富作為其核心內容,采用分期分步驟的方法,把農民群眾的思想統一起來。
——加強引導。實際上,現在部分農民群眾在生產上不懂市場,在生活上容易自滿,在思想上是非觀念不明,對現代社會的一些基本概念不清,農民群眾中還廣泛存在人云亦云的現象。因此,在稅改后如何加以及時的引導,必將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的領導思想認識到位,及時決策;政府行為到位,及時運作;宣傳到位,及時形成氛圍;第一線干部(鄉村干部)身心到位,扎實開展工作。
——打擊邪惡。客觀上講,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在當前創建新型和諧農村的情況下,就要使正氣得到張揚,邪惡得到抑制。雖然搞迷信和賭博都是少數,但其影響不可低估。它動搖群眾信念,消磨群眾意志,引發社會矛盾。因此,要對搞封建迷信活動的群眾進行批評教育,引導他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那些長期賭博不務正業的人予以教育、打擊,達到懲前斃后的作用。采用輿論的、行政的、司法的手段,強行扼制這些歪風。